余乐成溪 作品

第452章 七拼八凑的验证机

在张红旗那里拿到明确指示后,徐瑞祥第一时间就回到了西飞星途公司设计中心。

到了设计中心后他没有顾得上休息,立马召集了mc公司的华德双方核心团队成员,到大会议室开会。

会议一开始,徐瑞祥就直指主题说道:

“各位,我刚刚从张董那里回来,他针对我们目前飞控系统设计遇到的难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制造缩比验证机。”

此话一出,会议室内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声。

德国工程师弗里茨·克莱因,习惯性地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略作思考后,他疑惑地开口问道:

“徐经理,缩比验证机?

这个概念我明白,但具体要如何操作呢?

要知道我们时间非常紧张,设计制造缩比验证机也是需要花费时间的。”

从他微微皱起的眉头可以看出,显然他对这个方案的可行性,还是存在一丝疑虑。

徐瑞祥理解弗里茨的担忧,他微微一笑,解释道:

“张董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参照飞驰轻型运动飞机的模式,按比例缩小mpc75的设计,制造一架缩比模型飞机。

这架验证机,主要用于验证我们设计的飞控系统。”

随后,徐瑞翔把路上准备好的资料,一一对在场的工程师进行了说明。

在搞清楚了徐瑞翔所说的后,韩天磊第一个表示赞同道:

“张董的提议,确实是一个加快研发进度的有效方法。

如果可以使用涡扇十一无加力版发动机作为动力,这款发动机的推力完全足够,并且卓越动力那里也有现成的发动机可用。”

德方工程师海因茨先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他眯着眼睛,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沉吟片刻后,缓缓说道:

“使用现成的涡扇十一发动机来设计缩比验证机…这推力确实有些大了。

但如果能够以此为基础,设计一款最大起飞重量为17吨左右的验证机,从技术角度上来说,倒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弗里茨仍然有些担忧时间问题,再次强调道:

“方案是可行,但制造这样一架缩比验证机,恐怕也需要不少时间吧?

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这时,一位来自星途航空,名叫赵明的年轻工程师,突然开口发言说道:

“弗里茨先生,我们现在需要的仅仅是一架缩比验证机,目的是验证飞机的气动特性和飞控系统,内部结构其实可以不必像真正的客机那样精雕细琢。”

赵明顿了顿,环顾四周,继续说道:

“如果我们不追求极致的结构减重,只关注机身结构的重量分布,完全可以将机身结构设计得非常坚固,拥有很大的结构强度冗余。

这样一来,在结构设计上,我们就能省去很多繁琐的优化步骤,大大缩短设计时间。”

赵明的提议,让会议室内的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起来。

一些德国工程师面面相觑,脸上露出了略微惊讶的神色。

在他们传统的工程理念中,任何航空器设计,都应该追求极致的轻量化和结构优化。

赵明这种“结构冗余”的说法,听起来似乎有些“粗放”,甚至可以说是“偷工减料”。

一位较为年长的德国工程师,名叫格哈德,他推了推眼镜,略带严肃地说道:

“赵先生,您的意思是…我们为了赶时间,可以牺牲一些设计上的严谨性吗?

航空器的设计,可是人命关天的事情,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责备,显然对赵明的提议,持保留态度。

赵明感受到格哈德语气中的质疑,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语气坚定地解释道:

“格哈德先生,我并不是说要牺牲安全性。

我的意思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更务实的策略,来缩短研发周期。

这次我们制造的只是一架缩比验证机,它的主要目的是验证飞机的气动特性和飞控系统。

机身结构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飞行强度要求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像真正的客机那样,追求运载性能等指标。”

韩天磊也点头表示赞同赵明的观点,他看向弗里茨和格哈德,解释道:

“格哈德先生,赵明的提议,有一定的道理。

我们这次的目标是快速验证飞控系统,时间非常紧迫。

在结构设计上,适度放宽一些要求,确实可以加快进度。

当然,安全性是底线,这一点毋庸置疑。”

弗里茨仔细地思考着赵明和韩天磊的提议,他当然明白时间对于mpc75项目的重要性。

如果在飞控系统设计上耽误太久,很可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甚至可能无法按时拿到适航证。

这样一来,之前争取到的政策优惠,很可能就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会议室内的气氛一时陷入了沉静,工程师们都在认真思考着赵明的提议,权衡着时间和严谨性之间的利弊。

过了片刻,一位华方工程师打破了沉默,他提出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

“既然我们考虑结构强度设计富裕,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直接越过全机静力试验这个环节?”

他的提议,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颗石子,顿时激起了更大的讨论浪潮。

“越过全机静力试验?这绝对不行!”

一位德国工程师立刻反驳道,语气中充满了惊讶和反对。

“全机静力试验,是验证飞机结构强度的关键环节,怎么能轻易跳过呢?”

“但是,各位,”那位华方工程师继续解释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试探。

“如果我们的机身结构强度,在不考虑减重的情况下,已经远远超出了验证飞行所需的强度。

那么,全机静力试验的必要性,是不是可以重新评估一下呢?

而且我们现在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可以通过仿真分析,验证结构强度,精度已经很高了。”

“计算机仿真分析…精度再高,也无法完全取代真实的物理试验。”

一位较为保守的德国工程师立刻反驳道,语气坚决。

“全机静力试验,是对飞机结构安全性的最后一道保险,绝对不能省略。”

“但是,进行全机静力试验,也需要不少时间和成本啊!”

另一位工程师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我们现在时间本来就很紧张,如果再进行全机静力试验,恐怕会进一步拖延项目进度。”

会议室内,工程师们再次围绕着“是否可以越过全机静力试验”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赞成方认为,在结构强度有足够冗余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取代部分物理试验,以节省时间和成本;

反对方则坚持认为,全机静力试验是确保飞机结构安全性的必要环节,绝对不能省略。

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会议室内的气氛变得异常热烈。

弗里茨·克莱因静静地听着双方的争论,眉头紧锁,神情凝重。

作为资深航空工程师,他当然知道全机静力试验对于航空器设计的重要性。

但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他也理解一部分工程师想要简化流程、加快进度的想法。

经过一番长时间的讨论和权衡,弗里茨终于做出了决定。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工程师,语气沉稳地说道:

“各位,关于全机静力试验的问题,我听取了大家的意见。

考虑到结构强度设计富裕,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可靠性,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全机静力试验的流程,但绝对不能完全取消。”

弗里茨顿了顿,语气坚定地说道:

“我们仍然要进行全机静力试验,但可以适当缩短试验时间,并减少试验的工况数量。

试验过后的飞机,结构强度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用它来进行验证飞行,安全性更有保障,这一点至关重要。”

他的这番话,最终为这场关于全机静力试验的争论,画上了一个相对折衷的句号。

算是既保证了基本的安全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项目进度。

在全机静力试验的问题尘埃落定后,工程师团队又将讨论的焦点转向了缩比验证机的其他部分。

一位华方工程师再次提出建议:

“各位,为了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加快制造速度,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使用一些现有成熟机型的零部件?”

“使用现有成熟机型的零部件?你们这里有这样的机型吗?”一位德国工程师略带疑惑地重复了一遍,似乎不太明白。

那位华方工程师进一步解释道:

“我的意思是,比如我们可以考虑使用运七或者运十六的部分部件。

运七这款飞机,是西飞公司仿制的an-24项目,虽然研发进度比运十六慢一些,但它的机体尺寸,大致和我们现在设计的缩比验证机差不多大。

至于运十六的客运版,也是一款接近运七级别的机型。”

此话一出,会议室内顿时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

使用现有成熟机型的零部件,无疑是一个降低成本、缩短周期的好办法。

运七和运十六都是华夏航空工业的成熟产品,零部件供应稳定,价格也相对低廉。

“这个提议不错!”

韩天磊率先表示赞同道:

“运七和运十六的零部件,国内都有现成的库存,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可以省去很多零部件采购和制造的时间。”

弗里茨·克莱因也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使用成熟机型的零部件,确实是一个降低成本的好方法。

但我们需要仔细评估一下,运七和运十六的零部件,是否能够满足我们缩比验证机的设计需求。

特别是结构强度和接口匹配方面,需要认真核对。”

“放心吧,弗里茨先生。”

一位对华夏飞机型号比较熟悉的华方工程师笑着说道:

“运七和运十六都是成熟的机型,零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都有保障。

而且,我们这次设计的缩比验证机,机体内部空间可以灵活调整,运七和运十六的零部件,应该能够满足基本需求。”

“如果运七和运十六的零部件,能够满足大部分需求,那自然是最好。”

一位德国工程师表示赞同,随即又补充道:

“但如果遇到一些运七或者运十六上没有,或者性能不满足要求的零件,我们该怎么办呢?”

那位华方工程师早有准备,他笑着回答道: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同级别、同类型的飞机上寻找合适的替代品。

就算在华夏不好找,我们还可以在国外的支线客机上找。

据我所知,有不少客机的零部件,都是外购的通用部件,应该比较容易找到。

就算不行,不是还有卖二手飞机部件的吗……”

随后工程师团队围绕着“使用现有成熟机型零部件”这个提议,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和细化。

经过短暂而高效的讨论,工程师团队很快就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使用现有成熟机型零部件”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值得大力推行。

在确定了缩比验证机的研制方针后,mc公司的研发团队,如同被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立刻进入了高效运转模式。

在“结构强度设计富裕”、“简化全机静力试验流程”、“大量使用成熟机型零部件”等方针的指导下,缩比验证机的设计和制造工作,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

当不再需要为了极致的结构重量斤斤计较,不再需要为了每一个零部件的精益求精而反复验证时,研发人员顿时感觉设计一款飞机,简直是前所未有的轻松。

随随便便一笔勾勒,似乎就能够满足结构强度所需;

信手拈来,便能从现有成熟机型上找到合适的零部件。

再加上这次设计的仅仅是一款缩比验证机,只要飞机的外部气动设计能够满足风洞试验的要求,对于机身内部空间的设计,就可以放得非常宽泛。

在这样的条件下,各种零部件的布置也变得更加随意灵活。

许多原本需要精心设计、反复调整的部件,现在只需要稍作修改,就能直接应用到缩比验证机上。

研发团队在飞速工作的同时,也不忘苦中作乐。

在内部的非正式场合,工程师们常常开玩笑说,这次设计的,纯粹是一款七拼八凑的“大型模型飞机”。

除了能够正常飞行以外,最大的用途,恐怕就只有搭载空中测试机组人员进行飞行测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