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由群山大会紧急授权组建的使团肩负着一个艰巨的任务:
在南北双方已经开始在战场上诉诸武力的情况下,去调停,制止联盟和边境军团之间的冲突。
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
拉格斯之事已有公论,袭击失败,被联盟远征军俘虏的帝国士兵被分成了四批,一批留在拉格斯的地牢中,另外三部分则分别由守军押送往米尔米登,马托卡,还有巴拉克·海门。
他们中参与了那场直接导致了这场战争爆发的密会的军官们已经在供述证词上签字画押,为了防止帝国一方倒打一耙,说是联盟和拉格斯人栽赃陷害,拉格斯守军才选择将为首的一些俘虏押送到海门关,由矮人作为第三方监督审问,矮人在立场上绝对值得信任,他们只就事论事,就已经坐实了此次冲突纯粹是由不甘在争取拉格斯中慢了一步,因此既没能立下军功,也在争夺中落后于人的帝国军中的野心家们所挑动,其利用了士兵们在待遇上的不满,和对南方联盟、边境人的一贯轻视,因此才做出了如此卑劣的行为。
却严重的低估了联盟精锐的实力,于是在城内城外两条战线上都未能取得成功,最终被内外反击失败,在局势崩坏,彻底无法挽回之前,被一众俘虏军官们指认为“一切事情的罪魁祸首”“极力蛊惑、挑拨,最终酿成这场‘误会’的蠢货野心家”———埃里希·冯·布莱恩,一名在权职上只能指挥动自己下属那二百六十名士兵的骑兵军官,带着最后追随自己的死党负隅顽抗,在炮兵阵地做最后的垂死挣扎时竟误打误撞的,一发加农炮的炮弹击中了正在中线指挥的巴巴托斯。
艾尔的三女儿当场受到重伤,昏死过去,炮弹向她打来的时候,先击中了巴巴托斯的亲卫,然后再击中了她的右部胸肩。
狂怒的联盟士兵在统帅受创的情况下反而变得更加凶猛,攻势徒增,顷刻间就击溃了还在抵抗的帝国人,一名当时跟在埃里希的身边,然后幸运的被俘虏的士兵———他的其他同伴们都被愤怒的联盟人物理意义上的“撕碎”,负责追击的,好战而又狂热的群狼深恨无耻的敌人,也自愧于没有尽到守护“神之子嗣”的职责,在追歼过程中使用了极其残忍的手段,逃跑的士兵甚至来不及投降,就在万分痛苦中被利爪和尖齿撕碎。
讲述,称当时埃里希在看到火炮建功,击中了联盟军指挥(他不知道那人就是统帅巴巴托斯)的时候还兴奋的大喊:“击中了!成功了!守住战线!守住战线!”对战斗还能持续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随后又在发现已经兵败如山倒后选择了更可耻的方式———他将火把扔在装载炮弹的弹药箱上,自己站在旁边,在联盟士兵抓住他之前随着轰天炸响和火花一并粉碎,逃避了之后的,把这场因他“个人的野心”煽动挑起的战争所带来的后果,不负责任的丢给了所有人。
之后就是艾尔“访问”米尔米登,拉格斯之战的消息传回,艾尔一怒,率军北上,要问罪于帝国。
阿尔托无血开城,南方联军势如破竹,主力北伐,同时派遣使者传檄四方,许多过去早就心怀不满,不过摄于边境军团淫威,不敢妄动的边境城邦要么顺水推舟,“迫于压力,委曲求全”,要么干脆暂时加入南方联军一方,要么就在此次事中态度暧昧,一副置身事外的模样。
更有甚者干脆直接爆发“民变”,反帝国势力在“背后有人”的神秘资助下发动“起义”,逮捕、废除了旧的由边境军团扶持起来的亲帝国统治者,重新选举议会、推选反帝国的势力代表上台,以表明立场。
在南方联盟的支持下,这些反对势力既有本土优势,也有情报支持和联盟提供的武力,顺利的就通过政变民变的形式,“推翻”了旧政权夺取了权力,建立起亲南方的新政府,而有的地方则因为敌我力量差距等种种原因,并不能一举成功,而是以起义武装的形式开始了用武力反对边境军团统治的战斗,在如今影响力已经逐渐朝国外扩张,因为其新颖的形式很快就风靡边境领,也在海门关拥有了不小的影响力的“南方日报”将这一事件称之为:
“边境大起义”。
辅以大量的揭露、指证在过去长达过半年的时间内,以奥古斯汀为首的边境军团,在边境领所犯下的种种罪行,在民间舆论场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包括艾尔北上转向“北伐”时,那场关键的,发生在阿尔托城外的“屠村事件”。
边境军团肆无忌惮,比占领军还占领军的恶行得到了从南方政权到民间一致的口诛笔伐,在东部的边境城邦,政府方面不敢有所动静,但在民间也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联盟的舆论攻势和拉格斯之战的前因后果毫无疑问的把帝国人对边境的野心暴露出来,而帝国统治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也被人们所知悉。
这对帝国在边境的人望无疑是极其严重的打击,而接下来即将爆发的战争如果联军一方取得胜利,毫无疑问:
除非阿尔道夫愿意再次组建一支庞大的远征军兵发边境地,否则如果佐拉克之战奥古斯汀失利,那边境军团在边境领的存在和影响力就断然不可能维持下去。
而就从目前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来看,显然,这种可能性非常之大。
从一个森林部落一步一步崛起,在短短数年之内滚雪球发展成一个统一了上千年来都未成统一的南方世界的地区性强国,联盟军团的战斗力已经通过无数次血与火的试炼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这其中还有矮人自己的至高王给予的极高规格的评价:
“联盟作为盟友是绝对可靠的,作为敌人是极为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