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3章 文艺男神
“暖暖内含光”重映,焦点影业的目标非常明确,为颁奖季宣传造势,主要目标群众是好莱坞业内人士,希望学院评委们能够进入电影院观看这部作品;却没有想到,居然又在文艺青年之中引起一波全新讨论。
前后整整六周的二次放映,焦点影业仅仅在整个北美大陆安排了一百多间场馆,精准攻略目标观众,“暖暖内含光”却再次收获五百万美元的出色票房,不要说好莱坞了,焦点影业自己也难以相信。
得益于此,“暖暖内含光”的最终北美票房定格在一亿两千一百万美元的位置上——
一片哗然!
惊喜之后居然还有惊喜,震撼之后居然还有震撼,正当人们认为自己已经适应“暖暖内含光”的成功的时候,却没有想到,冲击还能够进一步扑面而来,除了再次感叹安森的号召力之外,似乎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反应了。
然而,真正的惊喜,来自于海外市场。
不是北美,而是海外。
以英国和法国市场为首,一种观点正在全面崛起:
安森,全新文艺男神。
众人:???
等等,谁?安森?我们现在正在讨论的是那个瓶偶像吗?甚至因为瓶标签而备受学院冷遇的那个安森?
那些热情影迷纷纷点头给出肯定答复,就是他。
的确,瓶是他的标签,颜值也是他的出圈方式;但冷静下来想想,他从来不是典型的瓶偶像。
“暖暖内含光”、“大象”自然不需要多说,展现安森对不同项目不同类型作品的理解;而“蝴蝶效应”也不是典型商业电影,而是带着一些文艺属性的软科幻。
“蜘蛛侠”里,安森扮演一个被排挤被无视的普通高中生,喜欢摄影喜欢自然;“公主日记”也是一样,一个玩乐队生活在焦点之外的怪胎。
严格来说,反而是“猫鼠游戏”最为迎合主流审美,尽管这部作品为安森赢得职业生涯首次金球奖提名,但弗兰克阿巴内尔这个角色确实是全方位展现安森魅力的一次演出,最为契合瓶形象。
换而言之,一直以来,安森没有刻意挑选商业或者艺术类型电影,而是在挑选角色,通过角色展现自己作为演员的独特气质,全方位展现自己的魅力——
这不是艺术男神,还是什么?
当然,这样的说法略显牵强,因为在安森职业生涯前期,他没有选择权,基本就是有什么角色都尝试看看并且竭尽全力试图抓住角色,没有挑三拣四的余地,围绕那些角色的解读更多是狂热影迷自我满足的逆向推导,可信度不高。
如此说法也引发诸多吐槽。
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半年时间里的三部作品确确实实完成三级跳,展现安森对剧本对角色对项目的自我审美,在瓶标签底下展现自己的演员人格。
值得好评。
而且,在欧洲,狂热影迷的态度又稍稍不同于北美。
戛纳电影节扮演关键角色,资深影迷们之间口口相传的絮和插曲全面扩散开来,让人们看到一个媒体笔下瓶偶像之外的安森,这一形象又和安洁莉卡电影中心试映会之上的安森完成交相呼应,最后在“暖暖内含光”这部自带文青气息的作品身上碰撞出化学反应,完成至关重要的一次转变。正是因为如此,“文艺男神”的标签在欧洲不胫而走,在影迷之间引发诸多讨论,最终演变为票房数字,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安森的蜕变——
从瓶偶像到文艺男神,一次华丽转身。
经历一波狂热哄抢之后,“暖暖内含光”最终在全球范围内三十八个国家地区发行上映,创造查理考夫曼编剧作品的新高,可以看出海外发行公司的心态转变。
其中,英国成为“暖暖内含光”的海外最大票仓,足足贡献两千万美元的票房,引起本土媒体热议。
紧随其后的法国也毫不示弱,一千五百万美元的票房格外亮眼,最重要的是,作为海外艺术电影的最大票房市场,法国各大电影发行公司纷纷投来视线,终于认可安森在艺术电影领域也拥有号召力的事实。
这,毫无疑问是重要一步。
除了英国和法国之外,德国、西班牙和霓虹也纷纷带来惊喜,三个市场的票房数字全部超过六百万美元,对于一部艺术电影来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表现。
横向对比一下,乔治克鲁尼执导、查理考夫曼编剧、甚至还在柏林电影节拿下影帝奖杯的“危险思想的自白”可谓是增益光环点满,但即使如此电影的海外票房也只有一千七百万美元。
此时就能够深深感受到“暖暖内含光”票房表现的出色了。
另外,意大利、阿根廷、墨西哥、挪威等等八个国家地区的最终累积票房全部突破三百万美元,完全可以说是全面开,这股风潮浩浩荡荡地席卷全球。
最终,“暖暖内含光”的海外票房匪夷所思地突破八千万美元,以惊世骇俗的姿态引爆媒体全方位热议。
在北美,安森过去几个月时间的影响力节节攀升,前有格莱美和奥斯卡场内场外的碰撞,后有“盛夏午夜”和“又一道光”的引爆流量,在电影之外的宣传造势持续不断地为电影创造佳绩奠定基础,最终“暖暖内含光”的爆发不算是没头没尾的惊喜。
但在海外,“暖暖内含光”并没有如同商业类型电影一般展开全面宣传,结果却依旧书写如此票房成绩,这才是真正让人们看到安森如今的影响力。
正是因为如此,海外市场的八千万美元比北美票房突破一亿门槛更加具有冲击力,继而再次引爆热议。
最终,“暖暖内含光”的全球总票房高达两亿零一百万美元,如此神乎其神的表现成为2004年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匪夷所思地重现“当哈利遇上莎莉”的辉煌,一部充满文艺气息的爱情电影引爆票房。
那么,“暖暖内含光”是否能够像“纽约客”的评论所说那样,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最后成为经典呢?还是说如此成绩如此壮举只是商业推广营销的又一成功案例,短暂引爆市场创造奇迹之后就湮灭的时间长河里,彻底被人们遗忘?
只有时间能够给出答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