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沛人生 作品

第六百三十八章出使南邦

朱元璋置信于他,然对于宫廷中林立的官员,他手中握着的权力不过是各自贪欲中的一块美味的羔羊。

他们开始虎视眈眈,尔虞我诈,暗中结盟。

试图从国师的手中夺取一席之地。

林澈端坐于书桌前,轻咳一声,命徐良前来觐见。

徐良儒雅的中年官员,为人淡薄,却一身才情,深得林澈的青睐。

“徐公,对于近日朝堂之事,你可有所耳闻?”林澈的语调平和,目光中却是藏着锐利耀眼的星辰。

徐良微微一礼。

“回国师的话,的确有些杂音传入耳中,那些大臣们试图共同向国师的权力发难,甚至不惜散布谣言,陷害国师于不义。”

林澈微笑,那笑中有着深深的滋味,“阴谋诡计,从来都是朝堂不变的旋律,只不过这一次,有些人似乎忘了谁指挥了这场乐章。”

徐良低头,附和道:“国师英明,只是这场戏,该如何收场呢?”

国师放下手中的暖壶,眼中射出凌厉之光。

“以武断权,以智布谋,我们将要让这些大臣们自张声势,自曝其行。”

徐良心悦诚服,只觉得眼前的国师,果然名不虚传,他深知林澈不禁深谙玄术,更是以为政治局势的明灯。

临近岁末。

朱元璋举办了一场宫廷宴会以示庆祝,林澈知道这将是展现自己的最佳舞台。

寒夜之中,星光闪烁,挂在宫廷的上空,宴会举行之时,内廷灯火辉煌,流光溢彩。

但朱元璋携带皇后入座,文武百官俯首称臣时,林澈从容走入殿堂,他的目光像秋天的湖水一样深邃而平静。

宴会上,官员们尽欢而饮,敬酒之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皇帝近臣李越,在酒酣耳热之际,挑起了谈论国事的话题。

“不知诸位听闻,进来边疆传来某属国的警告,说是我大明国师意图单独同外国议和,莫非国师有意独揽外交权?”

林澈听罢,嘴角勾起丝丝笑意,他明白自己设下的陷阱终于要收网了。

他慢慢起身,朗声对皇帝道:“陛下,使者使命之事,臣却又此事。”

朱元璋听后微微颔首,面露满意,一旁观光的官员们交换着暗示的眼神,不知所措。

宾客之中,林澈以深不可测的眼神密切注视着酒桌,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了一个看似闲散的小厮身上。

正是他巧妙安排在李越身边的探子,小厮会意,拿出一叠文书,递到李越的面前。

文书中记载了李越与其他几位贵族的通信往来细节,密密麻麻,罪责昭章。

国师淡淡一笑:“敢问李公,此等通书,是否属实。”

李越脸色煞白,哑口无言,皇帝冷眼旁观,群臣哗然。

国师不动声色。

向皇帝请命:“国家安危,非同儿戏。”

朱元璋点头应允,随即命锦衣卫将李越等涉事官员全部拿下。

林澈轻轻抚了抚头发,这一切,就如同他事先布局的棋局,从容收官。

宴会虽然因此而告一段落,但朱元璋的心中却如同除了一块定心丸。

他深深看了林澈一眼,国师的冷静,洞悉一切的眸子,让他内心的不安瞬间烟消云散。

那个夜晚,京城的夜空清冷且辽阔。

被国师一语断开的宫廷谣言与阴谋,仿佛随着夜风消散。

南部边疆,烈日炎炎,热浪滚滚,一股独立的风潮在这片黄土之上悄无声息的升起。

这里是大明的一个小邦,在这偏僻的地界上,人们生活简朴而艰苦,对于征战并不关心。

国师林澈,他不仅精通阴阳五行,对于朝堂之上的人心与利益更是洞若观火。

正在皇城参与重要事情的他突然介刀片这一消息,不动声色,但内心的波澜已经如惊涛骇浪。

“林澈,你看此事该如何是好?”在密室中,朱元璋斟酌每个字,每个字都像是一颗棋子,他了解国师非比寻常。

这个问题恰是测试他政治智慧的时刻。

林澈的手指轻轻的敲打着黑漆漆的桌面。

语气平和,却透出深沉的自信:“陛下,这风起云涌的背后,或有蛟龙潜伏,非善类也。”

“嗯?”朱元璋挑起眉毛。

“国师,你的意思是…”

“此番动荡,非小邦

本心所为。”

林澈缓缓的开口,声音如同远古的钟声,在宽敞的密室中回荡着。

“其中必有外国势力的影子。”

朱元璋面露沉思,沉默片刻之后说道:“你有何良策?”

林澈微笑站起来,手中握着一卷素雅的竹简,他的声音平缓而坚定:“回归大明的怀抱,非一日之功,此事需要以静制动,须要用细水长流之计,我需要前往这南部边疆,与小邦君主面谈,借助大明的恩威,我自有办法让其醒悟。”

林澈的语气平和,但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朱元璋沉默到了一会儿,这是他头一次听国师提出使用外交手腕的建议。

便点点头:“好,此事酒泉有你全权处理,朕相信你。”

林澈问问鞠躬,转身消失在密室的暗门之后。

几天后,在南部边疆的一座古朴的宫殿中,林澈省行一袭青衣,面对的这位南边小邦的年轻君主,一位有着雄心但经验尚浅的年轻人。

君主的目光之中满是警惕与好奇,他观察着这位传闻中的国师,试图从他的眼神中探知一二.

“你就是大明的国师林澈?”他试探的问道。

林澈点了点头,眼神中不露任何的波动,平静的回答,“正是在下。”

“大明国师亲自来本邦,本王感到无比荣幸。”年轻君主语气中略带讽刺。

“但这并不能改变我们求自主的决心。”

林澈并不回避君主的锋芒,只是缓缓开口:‘君主年轻气盛,为国为民之心,甚是了得,但求独立之路,岂能一意孤行?’

年轻君王面露不悦,眼中的坚定却是越发的明显:“国师的意思,我们就该永远臣服于大明摆布吗?”

林澈轻轻摇头,“大明绵延千年,秩序井然,这其中自有其道,你我的对话,不然转化为叙说双方未来的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