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郭嘉吟诗,程忠真是惊呆了,没想到这后生竟如此有才,随口一句就是千古绝响。
而看到程忠那目瞪口呆的模样,郭嘉哈哈大笑。
“给事中谬赞了。”
“这诗非我所作,乃是从大将军处听来。”
“那日与大将军探讨国事,谈及推行新政之艰难,他有感而发吟出此句,我一听便觉妙不可言,印象深刻,当即牢记于心。今日触景生情,便不自觉吟诵出来。”
“什么?!”
“竟是大将军所作?!”
程忠本来滚圆的眼睛顿时又瞪大了三分,几乎凸了出来,根本没法相信。
在他的认知里,大将军苏曜出身微寒,纵横沙场,冲锋陷阵,杀人无数,乃是个不折不扣的铁血武将。
那大将军能搞出这么多新政改革,在他看来都已经是天纵奇才。
现在,郭嘉告诉他,那个总是吊儿郎当,说话也时常没个正形的大将军苏曜竟然还有如此高的诗词造诣?
这怎么可能?!
郭嘉看着程忠那震惊到几乎石化的模样,不禁觉得有些好笑。
再一想起自己当时初听此诗时的场景,似乎也没好上太多。
一念及此,郭嘉微微摇头,拿起葫芦又给自己来了一口,缓缓说道:
“起初,我与你一般,也难以相信。”
“毕竟大将军在战场上的赫赫威名,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谁能想到他竟还有这般细腻的文人情怀,能吟出如此绝妙诗句。”
“可随着与大将军相处日久,我才发现,他的才华远不止于此。”
“君不见大将军推行的新政,无论是科举制、均田制,还是改组都察院、推行考成法,桩桩件件都展现出他非凡的远见卓识和对天下局势的深刻洞察。”
“就拿科举制来说,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给了我等寒门子弟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这等气魄,放眼古今,又有几人能及?”
郭嘉站起身来,仰起脖子再闷一口,在屋内来回踱步,神情愈发激动:
“还有那均田制,意在让耕者有其田,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这是多少仁人志士梦寐以求却又难以实现的理想,大将军却敢率先尝试,这份勇气与担当,亦是令人钦佩不已。”
“至于改组都察院和推行考成法,更是直击官场积弊,让那些尸位素餐、贪赃枉法之徒无所遁形。”
“这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每一项都关乎着大汉的兴衰荣辱,若非有大才之人,如何能构思出如此宏伟的蓝图?”
程忠听得是心潮澎湃,本来,他投降苏曜,更多还是形势所迫,如今听郭嘉这么一说,心中顿时生起一丝敬仰之意。
他站起身来,对着北方拱手行礼:
“大将军真乃当世奇人也!程某今日才知,自己之前对大将军的认知,实在是太过浅薄。能效力大将军麾下,实乃程某三生有幸啊!”
“是啊,能追随大将军,绝对是我等之福。”
郭嘉一边踱步,一边晃了晃手中酒葫芦,点头道:
“如今,我等肩负查办弘农杨氏案的重任,办好此案,这不仅是对我们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大将军信任的回应!”
“杨彪倘若敢在科举考试中动手脚,那便是他自寻死路,我们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将他的罪行公之于众,还朝堂一片清明!”
见郭嘉话归正题,程忠也是重重点头:“都御史放心,程某定当全力以赴!”
“不过这科举考试事关重大,杨彪若要动手,必定极为隐秘,我们又该如何察觉呢?”
随着话题深入核心,郭嘉停下脚步,沉思片刻后说:“这就需要我们提前布局了。”
“科举考试的考官人选,朝廷尚未公布,但杨彪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他肯定会想尽办法安插自己的人进去。”
“故而,我们可以先从考官的选拔入手,密切关注那些与杨彪关系密切的官员,看他们近期的举动是否异常。”
说着,郭嘉走到桌前,拿起一支毛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名字:
“这些人是我之前重点考察的目标,他们都是杨彪的门生故吏,平日里与他来往密切,此次科举,极有可能成为考官。”
“我们必须要安排人手,暗中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他们有任何违规操作的迹象,立刻上报。”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特别关注那些与杨彪关系密切的考生。”
郭嘉继续说道:
“杨彪的门生故吏众多,谁家没几个想要当官孩子?”
“曾经,他们只需要得到长官的举荐便能出仕,如今则要与那些寒窗苦读的寒门学子同台竞争,少不得有人会动歪脑筋,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助自家子弟上榜。”
“这些人,也都是重点提防对象!”
“越是出身名门,却越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这一次要把他们统统看住了。”
“一旦他们走关系,或者是搞作弊,咱们就可以主动出击。”
“再者,科举考试的试卷保管也是重中之重。”
郭嘉目光如炬,看向程忠:
“杨彪他们若想作弊,也极有可能会在试卷上做文章,或是提前获取考题,或是篡改答卷。”
“每一个环节我们都不能错过。”
见郭嘉心思缜密,程忠也听得慎重点头。
但是很快,他又发现了一个麻烦:
“都御史考虑周全,面面俱到,确实令人佩服,不过只是这监控的人手,我们从何处调配呢?”
“监控科举,这非审计司职责,而是监察司的工作,想要插手怕是没那么容易吧?”
“况且即便介入,但如今都御史可用之人却是不多,且也并不那么牢靠。”
“这你就不必担心了,我自有办法。”
郭嘉自信满满:
“科举乃是大将军最重视的事情,御史大夫王允亲自下令,都察院全员皆要全力配合此次监察科举事宜,审计司与监察司虽职责不同,但如今在这用人之际,在这关乎天下的大事之上,我们两司则会协同一致。”
“但是都察院如今在京满共也没有多少人吧?”
“那考生可是有近两万人之众。”
“监察官员也就罢了,考生真的监督的过来吗?”
“还要兼顾考卷等种种环节,这恐怕非常困难吧。”
郭嘉闻言微微皱眉,他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思索片刻后开口道:
“明日我会亲自拜访蔡邕。”
“这三个月来他受大将军命筹办科举,常驻太学,与诸多士子打交道,对考生的情况定是了如指掌,更是一手设计诸多科举细节。若能得到他的协助,我们便能事半功倍。”
“最后,你莫忘了,大将军身边还有一支精锐之师——锦衣卫。”
“他们行事果敢,手段凌厉,且对大将军忠心耿耿,在京中有颇多眼线,最适合做这种监视的工作。”
“我这就修书一封,向大将军请示,调派锦衣卫协助我们监察科举!”
程忠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旋即又有些担忧:
“锦衣卫虽然强大,但毕竟是军方势力,介入科举监察,恐怕会引人非议啊。”
“而且,如今距离科举开考已不足四日,而大将军尚远在并州之地。”
“算算脚程,这一来一回的请示,恐怕怎么都来不及了呀。”
程忠的话让郭嘉手中的笔微微一顿,心中快速思索一些事急从权的方法,但多少都会有隐患。
就在两人商讨抉择,考虑该如何取舍之时,突然间只听“砰”的一声,大门打开。
在那摇曳的烛光中,王凌大步而来:
“都御史,给事中,两位真是废寝忘食啊。”
“不过,不用担心。”
“大将军有令,命我星夜兼程赶回洛阳,全力协助都察院监察此次科举,莫使那鬼魅魍魉有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