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长势惊人

时间如同上林苑溪涧里的流水,无声无息,日头东升西落,月亮圆了又缺。+芯·丸*夲`鉮′戦* /芜.错·内~容+

陈安对这半亩试验田可谓是精心照料,每天天不亮,他就己经在地里忙活。

检查土壤的湿度,看看有没有害虫的迹象,给需要支撑的藤蔓搭上简易的木架。

他的皮肤被初夏的阳光晒得黝黑,手上也磨出了厚厚的茧子,那身穿越时带来的休闲服早就换成了粗布短打,看起来与那些世代耕作的农人并无太大区别。

得想办法搞点草木灰,或者……尿素?

算了,后者难度太高,前者就简单了,首接搞点草本植物烧了就有了。

他暗自盘算着,如何尽可能地提高成功率。

幸运的是,土豆和红薯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仅仅十几天过去,破土而出的嫩芽就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

土豆的藤蔓粗壮,叶片肥厚,颜色是那种充满生机的深绿,远比同时期农官们种植的其他粟米、黍稷之类的作物要显得“壮实”。

红薯更是夸张,长长的藤蔓如同绿色的触手,肆意地在垄间蔓延,几乎很快就要将裸露的土地完全覆盖。

那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周围田地里相对纤弱的禾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税·宅~ ¨蕪!错~内!容/

最初,那位老农官和带来的几个年轻农人,只是遵照吩咐,配合陈安的动作,眼神里充满了对这个“上差”各种古怪要求的疑惑。

比如,为什么要将好好的块茎切开?

比如,为什么要垄起那么高的土堆?

比如,为什么行距和株距要留得那么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着那片试验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郁郁葱葱,他们的眼神变了。

疑惑变成了好奇。

好奇又逐渐转为惊叹。

老农官抚摸着自己花白的胡须,蹲在田埂上,一看就是小半天,嘴里啧啧称奇。

他种了一辈子地,从未见过长得如此迅猛、如此“霸道”的作物。

负责看守的禁军士兵们,虽然依旧沉默寡言,如同铁铸的雕像,但他们站立的位置,似乎也在不经意间,离那片绿意盎然的土地更近了一些。

巡逻的次数也好像更频繁了。

偶尔,会有士兵忍不住,在交接班时低声交谈几句,目光不由自主地瞟向那片疯狂生长的绿色。

“此物……当真能亩产千斤?”

“看这架势,怕是不假。′我~地,书\城* /追?醉^歆,漳+結¨”

“若真如此,我大秦……”

后面的话,他们不敢再说下去,但眼神中的激动和期盼,却难以掩饰。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悄无声息地飞出了上林苑的角落。

起初只是在负责苑囿的官员、农官之间流传。

渐渐地,一些宫廷侍卫、内侍也有所耳闻。

“听说了吗?上林苑那边,有个年轻人种出了‘仙粮’。”

“仙粮?什么仙粮?”

“就是大王前些日子带回来的,说是能亩产千斤!”

“嘶——千斤?!”

“如今那地里的苗,长得比人都快!”

一时间,各种猜测与议论在宫廷的底层悄然蔓延。

有人说陈安是得到了神仙指点。

有人说他本身就是上天派来辅佐大王的“农神使者”。

当然,也有人不屑一顾,认为不过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咸阳宫。

嬴政端坐于案后,批阅着堆积如山的竹简。

一名内侍悄步走入,低声汇报着上林苑试验田的最新情况。

“……司农属官回报,土豆、红薯长势惊人,藤蔓之茂盛,远超苑中其他禾稼,未见病虫之害。”

嬴政批阅的动作微微一顿。

“惊人?”

他抬起头,深邃的目光看向内侍。

“如何惊人?”

内侍连忙躬身,更加详细地描述了他所听到的情况,包括那些农官的惊叹,禁军的反应。

“……苑中农官私下议论,若按此长势,或……或真有可能达到陈安所言之数。”

嬴政沉默了片刻,挥了挥手。

“知道了,继续盯紧,有任何异动,随时禀报。”

“喏。”

内侍躬身退下。

大殿内恢复了寂静,只剩下竹简翻动的沙沙声。

但嬴政的心,却不像表面那般平静。

亩产千斤。

这西个字,如同带着魔力,不断在他脑海中盘旋。

他派去的人,不止一批。

有司农的官员,有他信任的内侍,甚至还有影密卫的探子。

汇报的内容,惊人的一致。

“长势喜人。”

“前所未见。”

“远超预期。”

嬴政的目光,再次投向殿外广阔的天空。

他的万世基业……似乎真的看到了一丝曙光。

而身处漩涡中心的陈安,对此并非一无所知。

那些农官、禁军态度的转变,他看在眼里。

偶尔传入耳中的只言片语,也让他明白,自己和这片试验田,己经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压力更大了。

但他知道,光有土豆和红薯,仅仅是敲门砖。

要想在这个时代真正站稳脚跟,甚至活得更好,他必须持续展现自己的价值。

白天照料试验田,晚上则成了他恶补知识的时间。

他央求那位老农官,找来了一些关于秦朝律法、地理、风土人情的竹简。

更重要的,是学习这个时代的文字——秦篆,以及官方的“雅言”。

时间一天天过去,试验田里的绿色越发浓郁深沉。

土豆己经开出了淡紫色或白色的小花。

红薯的藤蔓更是爬满了整个田垄,几乎看不到泥土。

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特有的清新气息,混杂着泥土的芬芳。

收获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所有人的目光,无论是上林苑的农官禁军,还是咸阳宫里的那位帝王,都聚焦在了这片小小的、不起眼的半亩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