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落大魔王 作品

第45章 颠覆时代的“数学”

咸阳城西,渭水之畔。!比¢奇,中¢蚊?王′ `更~芯·最`全.

初具规模的格物院临时院区,透着一股新奇又严整的气息。

夯土的墙基还带着湿气,木料的清香尚未散尽,几十道身影站立在简陋的工棚前,神情各异。

有好奇,有忐忑,也有几分茫然。

他们便是层层筛选后,留下的第一批格物院成员。

陈安站在众人面前,目光扫过这些面孔,有老有少,有匠人有方士,甚至还有落魄的读书人。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诸位,今日,便是我大秦格物院,正式开院之日。”

没有繁琐的仪式,没有冗长的致辞。

“格物院之设,意在格物致知,经世致用。”

“何为格物致知?便是探究万物之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何为经世致用?便是将所知之理,应用于实践,利国利民,强我大秦!”

“此处所研,皆为国之重器,涉及机密。”

“入我格物院者,当谨记保密条例,一字一句,不得外泄!”

“违者,以通敌叛国论处,绝不姑息!”

森然的警告,让在场众人心头一凛。

陈安随即让人抬上几块早己准备好的木板,上面用崭新的墨迹书写着一些奇怪的符号。_比!奇*中?雯^枉* _耕?新·蕞?哙/

“此乃‘格物数字’,亦称‘十进制计数法’。”

他拿起一根木棍,指向那些弯弯绕绕,却又似乎蕴含某种规律的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0。

“此十个符号,配合进位之法,可记天下万数,远比筹算便捷。”

陈安亲自拿起石笔,在另一块涂了白垩的木板上,开始讲解加减乘除的基础运算法则。

对于习惯了算筹的秦人来说,这套全新的符号和计算方式,无疑是颠覆性的。

人群中一阵低低的骚动。

那个对数字极为敏感的算术少年,眼中瞬间爆发出惊人的亮光,他几乎是本能地跟随着陈安的讲解,手指在空中比划着,嘴里念念有词。

而那位负责算学的白发老吏,此刻看着少年飞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模样,额头不禁渗出细汗,手中的算盘仿佛变得无比笨重。

墨家出身的青年则对陈安随后展示的基础几何图形、杠杆原理图示更感兴趣,眼神专注,若有所思。

陈安没有给他们太多消化震惊的时间。

“空谈无益,实践为要。”

他指向划分好的几个区域。

“营造科,即刻开始完善院区规划图,并试制标准尺寸之砖瓦,统一规格,以利营造。`咸*鱼+墈.书′蛧′ .追*罪¨芯·章~結′”

“冶炼科,前往官营铁官处,详细记录现有冶铁之法,包括炉温、时长、矿石木炭配比等一切数据,务求精准。”

“舆地科,以咸阳为中心,开始测绘周边山川河流,绘制更为精确之舆图,需用到新的三角测量之法。”

一项项具体的任务布置下去,将“经世致用”的宗旨落到了实处。

众人领命而去,格物院这台崭新的机器,开始以一种略显笨拙却充满活力的方式,运转起来。

与此同时。

少府官署内,萧何己经换上了崭新的官袍。

他被安排在文书档案房,负责整理堆积如山的各地呈报文牍。

面对枯燥繁杂的事务,萧何没有丝毫怨言,反而展现出惊人的耐心与细致。

每一份卷宗,他都仔细审阅,分门别类,标注要点,甚至对其中一些数据的疏漏提出了修正意见。

短短数日,原本杂乱无章的文书房被他整理得井井有条。

他严谨务实的作风,很快引起了少府令的注意,对其暗暗点头。

咸阳城北,上将军蒙恬的大营。

韩信背着他那简陋的行囊,踏入了这座杀气腾腾的军营。

他被一名小吏引着,来到一处偏僻的营帐前。

“参谋吏韩信是吧?将军有令,你暂且在此熟悉军务,听候调遣。”

小吏的语气带着几分公事公办的冷淡,眼神扫过韩信那身洗得发白的旧衣,隐隐透着几分轻视。

营帐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硬板床和一张堆放着竹简的矮案。

那个“多多益善”的回答,己经在军中传开,成为了

不少人的笑柄。

一个毫无战功、出身不明的穷小子,竟敢在陛下面前口出狂言?

轻视、排挤,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蒙恬奉旨接收了韩信,却并未立即召见,只是命人将他安置下来,暂作观察。

韩信并不在意这些。

他走到案前,随手拿起一卷兵法,目光沉静,仿佛外界的一切喧嚣都与他无关。

咸阳城内,市井酒肆。

刘季的日子过得颇为逍遥。

他没有官职在身,嬴政只是让他安心住下,似乎暂时将他遗忘了。

但这并不妨碍刘季发挥他那与生俱来的交际能力。

他揣着使者临行前,乡绅富户们“馈赠”的一些钱财,每日流连于咸阳的各个角落。

凭借着那股混不吝的江湖气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他很快就和市井间的游侠、小吏、商贩们打成了一片。

酒酣耳热之际,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便传入他的耳中。

朝堂上的风吹草动,官员间的派系争斗,尤其是那个新成立的、透着神秘气息的“格物院”,更是他重点打探的对象。

听说那里搞出了什么奇怪的数字,还有能测量极远距离的古怪工具。

刘季心里活泛开了,陛下既然征召他来,总不会让他一首闲着。

这格物院,或许就是个机会?

格物院的存在,如同投入咸阳这潭深水的一颗石子,悄然荡漾开一圈圈涟漪。

那些新奇的“格物数字”、测量工具的传闻,吸引了不少有技艺在身或好奇心重的人。

有人再次来到格物院门前,想要投效,却被门口守卫那严格的考核标准和保密要求拦了下来。

格物院的门槛,比他们想象的要高得多。

夜幕降临。

临时搭建的格物院工坊区,依旧灯火通明。

陈安站在一处高地上,俯瞰着下方忙碌的身影。

算学科的少年还在对着木板演算,冶炼科的人正围着一座临时搭建的小高炉记录着什么,营造科的匠人们在讨论着砖块的模具……

一切,才刚刚开始。

人才的匮乏,远超他的想象。

知识体系的建立,更是任重道远。

陈安轻轻吐出一口气,渭水的夜风带着凉意,吹拂着他的衣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