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结业仪式

三日时光,转瞬即逝。,墈`书,君/ !首¨发*

格物院内,不同于往日的肃静,今日竟也张灯结彩,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庄重与喜庆。

虽无喧嚣鼓乐,然那新悬的彩绸,随风微拂,平添了几分鲜活气息。

三十余名身着崭新学士服的师范学员,整齐列队于院中开阔之地。

那学士服乃是陈安亲自设计,简约之中不失庄重,深色的衣料衬得他们愈发精神。

他们昂首挺胸,眉宇间难掩激动,却又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紧张。

他们的目光,时不时瞟向院门方向,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足以改变他们一生的时刻。

日上三竿,御座的銮驾终于在一队威武禁军的护卫下,缓缓驶入格物院。

车帘掀开,嬴政身着常服,在王绾、李斯、陈安的陪同下,步履沉稳地走了下来。

他的目光如电,首先扫过眼前这些精神焕发的“准教师”。

每一个年轻或不再年轻的面庞上,都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当嬴政的视线,在一名来自边郡、家境贫寒却目光坚毅的学子,以及另一位脸颊上带着一道狰狞伤疤、身姿依旧挺拔的退役老兵身上略作停留时,他不易察觉地微微颔首,眼中带着几分嘉许。!l^a/o′k.a.n·s/h*u+.`c+o!m_

陈安上前一步,作为这所特殊“学院”事实上的院长,他清了清嗓子,朗声开口。

“诸位同仁。”

他的声音清晰洪亮,回荡在每一个学员的耳畔。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日,尔等即将学成,奔赴各地,肩负起大秦首批启蒙之师的重任。”

“你们的使命,便是开启民智,教化万民,为我大秦,培养一代又一代栋梁之才。”

“此乃开万世太平之基,立千秋不朽之业。望诸君,不负所学,不负使命,更不负陛下之厚望。”

一番话,掷地有声,让在场的学员们无不热血沸腾,胸中豪情激荡。

嬴政缓步上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他从一旁侍者捧着的托盘中,拿起第一份由印书局精心赶制出来的“大秦启蒙师”凭证。

那凭证以格物院特制的硬纸为底,上面清晰印着学员的姓名、独一无二的编号,以及最下方,那枚鲜红醒目的嬴政玺印。

“赵文。”

嬴政亲自念出第一个名字。_卡¨卡`晓_说?蛧~ ^首·发_

赵文浑身一震,几乎是同手同脚地走出队列,激动得满脸通红,来到御座之前,躬身行礼。

嬴政将那份沉甸甸的凭证,亲手交到赵文颤抖的双手之中。

“好生去做。”

他温言勉励,甚至伸出手,轻轻拍了拍赵文的肩膀。

赵文只觉得一股暖流从头顶涌遍全身,眼眶瞬间湿润,重重叩首。

“臣,赵文,谢陛下天恩。必不负陛下所托,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接下来,嬴政亲自为每一位合格的学员,一一颁发凭证。

每念到一个名字,队列中便是一阵压抑的激动。

每一位上前领证的学员,无不热泪盈眶,叩首谢恩,誓言铿锵。

尤其是那名脸带伤疤的退役老兵,在接过凭证时,竟是泣不成声,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此刻哭得像个孩子。

他曾为大秦浴血沙场,九死一生,未曾想过,有朝一日,还能以另一种方式,为大秦,为陛下,再立新功。

这份荣耀,比任何封赏都让他感到珍贵。

待所有凭证颁发完毕,嬴政的目光再次扫过这些激动不己的启蒙师,声音洪亮。

“诸位,乃我大秦第一批蒙学之师,亦是我大秦未来的希望所系。”

“尔等,便是那播撒智慧火种之人,是与日月同辉,光耀大秦的‘播火者’。”

“朕今日在此许诺,凡持有‘大秦启蒙师’凭证者,皆享有朝廷特设之津贴,其晋升考核,亦有专门通道。”

“朕还要在帝国之内,兴建更多的师范学堂,培养成千上万如尔等一般的优秀蒙师。”

“朕要让大秦的每一个角落,都响起朗朗读书之声。要让我大秦的子民,人人知书达理,明辨是非。”

君王誓言,重于泰山。

学员们再次激动地跪伏于地,高呼陛下圣明,皇恩浩荡。

典礼进行到尾声,陈安再次上前一步,躬身奏请。

“启奏陛下,

为保证教学质量,亦为更快更多地培养合格师资,臣有一议。”

嬴政目光转向他,带着一丝询问。

“臣计划,从本期最为优秀的毕业生之中,选拔数人,留任师范学院,担任‘助教’之职。”

“由他们协助臣,一同培训后续入学的学员,以老带新,滚动培养,如此可事半功倍。”

嬴政闻言,眼中赞赏之色更浓。

“陈卿此法甚好,深谋远虑。”

他微微颔首。

“大秦蒙学之推广,非一朝一夕之功,正需成千上万的合格教师。”

“你这‘以老带新,滚动培养’之法,切中要害,朕,准了。”

他略一沉吟,目光扫过队列前方的几人。

“便由赵文、还有你……”

他指向那名脸带伤疤的老兵。

“以及平日考核最为优异的另外三名学员,共计五人,留任学院,为首批助教。”

“望尔等,不负朕与陈少监所托。”

被点到名字的赵文、老兵等五人,先是一愣,随即脸上涌现出巨大的惊喜与荣幸。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刚刚学成,便能得到如此重用。

这意外之喜,让他们激动得不行。

“臣等,定不辱使命,竭尽所能,为大秦培养更多优秀师资。”

毕业典礼,在庄重而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大部分毕业生,怀揣着滚烫的“大秦启蒙师”凭证,带着皇帝的殷殷期许,以及陈安院长的谆谆教诲,即刻便要奔赴咸阳及周边县城的那十所新建蒙学学堂。

一场席卷大秦的教育风暴,正悄然拉开序幕。

而他们,便是这风暴最初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