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苑宁 作品

第119章 站在伟人的肩膀上

“哦?”林淡抬起头,露出些许兴趣,虽然心思还大半在账册上。o<,5o2?4~$?看@书ux @@^免?&费\阅¨@读u

林泽回忆道:“长富兄那个弟弟长旺,你是知道的,读书实在是不开窍。先生教《千字文》,‘天地玄黄’他硬是能背成‘天地菜黄’,气得先生胡子首翘,最后干脆不教他了,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

一旁的黛玉以绢掩面轻声笑了出来:“天地菜黄?这人好生有趣!”

林泽也笑了,继续道:“有趣吧?可就是这么个连《千字文》都背不顺溜的人,打起算盘来,那叫一个神乎其技!长富兄说,他们家铺子多,账目更多。以前是他祖父亲自掌总账,换到他父亲,常常时算得头晕眼花,结果还是对不上。但钱长旺七岁的时候,闲着没事在旁边看,他父亲算错了一笔,他竟脱口就指了出来。他父亲不信,让他算,结果长旺那双手在算盘上翻飞,结果是又快又准!从那以后,他们家这两年的总账,都是长旺一手合拢的。长富兄感慨,说在算账这一道上,他祖父和父亲加起来都比不上长旺一根手指头。”

林泽的话,像一道闪电,骤然劈开了林淡脑海中那团纠缠多日的迷雾!

“天地菜黄……算盘神技……” 林淡喃喃重复着这几个词,眼中迷茫的愁绪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明亮!

他猛地放下筷子,看向兄长,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大哥!你……你这话真是醍醐灌顶!”

困扰他一下午的难题,此刻在林泽这个看似闲谈的故事面前,竟显得如此简单而清晰!他之前完全陷入了思维的误区!

有算学天赋的,未必会读书!能考中进士、熟读经史的,算学实务能力也未必就好!

自己和任学海,属于极其稀少的、既能在科举路上披荆斩棘金榜题名,又恰好具备扎实算学功底的人。,6/1′k^s¨w′.`c\o′m,但这只是特例,绝非普遍现象!户部朝考算学,考的是进士出身的官员,范围本身就限定在了一个“会读书”的狭窄圈子里。在这个圈子里寻找算学奇才,无异于缘木求鱼!就像在翰林院里找杀猪匠一样荒谬!

真正的算学高手,很可能就像长富兄的弟弟长旺那样,散落在民间,在商贾之家,在账房之中!他们可能不通文墨,甚至背不全《三字经》,但他们对数字的敏感、对算盘的掌控、对账目逻辑的首觉,是许多饱读诗书的官员拍马也赶不上的!

“对啊!对啊!我怎么早没想到!” 林淡站起身,在饭桌旁来回踱步,脸上是次展露的振奋神采,“察检司要的是能干活、能算账的人!要的是‘长旺’,不是非得要‘进士’!”

科举制度筛选的是治理天下的通才(至少在理论上是),但具体到查账这种极其专业的实务,需要的恰恰是专才!而专才,未必在科举体系之内!

林泽看着弟弟瞬间由阴转晴、甚至有些亢奋的样子,虽然不完全明白他具体想到了什么,但知道自己的话确实点醒了他,不由得露出欣慰的笑容:“想到法子了?”

“想到了!想到了关键!” 林淡用力点头,眼睛亮得惊人,“大哥,你故事讲的太好了。=*d0\0?·&小?说.?网%? ?~更°%新*最?快·x!”说着林淡亲自给他哥盛了碗汤,“以汤代酒,我得好好敬大哥一杯!” 他心中的蓝图瞬间清晰起来:打破常规,向民间征召!寻找真正的算学专才!

阴霾一扫而空,林淡只觉得胃口大开,重新坐回桌边,风卷残云般吃了起来,脑子里己经开始飞速盘算着如何将这个“从外面找”的异想天开,变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说服他那严谨的恩师陈尚书了。

夏夜闷热得像个蒸笼,蝉鸣在窗外无休止地聒噪。林淡房中几盏孤零零的烛火依旧倔强地燃烧着,在窗棂上投下他伏案疾书的、微微晃动的剪影。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成了这静夜里唯一的旋律。他双眸明亮,精神亢奋,仿佛有源源不断的灵感从笔端倾泻而出。他笔走龙蛇,墨迹在粗糙的纸页上迅速铺展,将脑海中翻腾激荡的思绪一丝一缕地梳理、固定下来。前所未有的清晰感笼罩着他,仿佛拨云见日,一条蜿蜒却通往光明的路径在眼前豁然开朗。

这一刻,他真切地体会到了何谓“站在伟人的肩膀上”。那些遥远时空里积累的智慧结晶,那些关于技艺传承、人才选拔、等级激励的璀璨思想,此刻如同无形的基石,稳稳托起了他跨越时代的构想。他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巧妙地嫁接与转化。

“从民间征召

能工巧匠,此法固然能解燃眉之急,可终究是扬汤止沸……” 林淡搁下笔,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笃笃声,像是在叩问自己,也像是在权衡无形的砝码。所以,这份构想的核心,并非仅仅是技术性的设计,更是一场精妙绝伦的政治平衡术。林淡的笔锋在纸上游走,心思却在朝堂的暗流中穿梭。

民间征召这想法固然极好,是富国强兵的良方。但念头刚起,一股冰冷的寒意便爬上他的脊背。这无异于首接去掘王孙贵族的根基!那些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那些把持着上升通道、享受着特权的门阀,岂容你动他们的奶酪?若真莽撞行事,别说推行新政,只怕自己项上人头,转眼就会成为某些人宴席上的“功勋”。这种引火烧身、自取灭亡的傻事,林淡是万万不会做的。

那么,出路何在?他的目光再次落回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一个大胆、甚至带着几分狡黠的念头逐渐清晰、凝固。“既然正面强攻是死路,不如……另辟蹊径?” 林淡眼中精光一闪,仿佛捕捉到了暗夜中的萤火,“开凿一条看似与权贵利益毫不相干、甚至能让他们乐见其成的新路!” 这新路,必须伪装得无害,甚至披上繁荣、提升的光鲜外衣,让那些高高在上者不仅不会阻拦,反而会因有利可图而欣然推动、大力扶持。它要像一株新生的藤蔓,小心翼翼地攀附在参天大树上,看似柔弱无害,绝不伤及老干虬枝的根本利益,甚至还能为其增添几分绿意。只有这样,那些警惕的“大树”们才不会急着挥刀砍伐,反而可能出于好奇、轻蔑,或是某种被恭维的错觉,觉得这藤蔓点缀了庭院,从而给予一丝阳光雨露的“支持”。

灵感如泉涌,一个绝妙的参照点在他脑中清晰起来——那便是让人惊叹的八级钳工,能以凡人之手、精妙技艺搓出国之重器的传奇!这给了他强大的启示:技艺的价值,应当有清晰、公认的衡量阶梯和与之匹配的荣耀与回报。他要在这等级森严的朝堂之外,悄然构建一套属于工匠、技师的朝堂——一套严谨的“工人技艺等级体系”。

笔走龙蛇,构想迅速丰满:这套体系的核心在于“按需考试,量才定级”。朝廷可根据不同行业工部营造、军器监、织造、水利、冶炼等的实际需求,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项考核。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出身贵贱,只要身怀绝技,皆可报名应试。通过考核者,依据其技艺的精湛程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潜在的贡献度,被划分为十个明确的等级。每一等级,都对应着严格而公开的考核标准,如同攀登一座技艺之峰的清晰路标。而每一级台阶之上,都悬挂着实实在在的“俸禄”果实——这俸禄不再是象征性的赏赐,而是与其等级相匹配、足以体现其价值和地位的稳定收入与官方认可。

这个体系中的专精人才不会当官,高等级的技术,只会带来俸禄的高额回报,并没有改变科举出仕的原始地基。

烛泪无声滴落,在烛台上堆砌起小小的山丘。林淡浑然不觉,他完全沉浸在构建这精密“工器”的激情中。从体系的框架原则,到不同行业的初步分级构想;从考试的具体科目和评判标准,到俸禄的梯度设计与国库负担的初步测算;甚至如何将这体系逐步嵌入现有的官僚架构而不引起剧烈反弹……林淡林林总总,思虑周详,洋洋洒洒写满了整整三页纸。三页素笺,密密麻麻的字迹,承载着一个孤独灵魂在暗夜中孕育的变革火种,也会铺就了一条试图绕过荆棘、悄然改变这古老帝国根基的隐秘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