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将军最后的结局怎么样?我猜测肯定不怎么好。本文搜:读阅读 免费阅读”刘邦问道。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结束之后,就跟着蒋介石回到了南京。虽然蒋介石口上说不在意他们,他的这种行为,但是实际上却是把他给囚禁了起来。”
“再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国军失败,然后光头逃往了台湾,张学良也跟着前往去了,光头和他的儿子相继去世之后,才获得自由,后又去往了美国养老。01年,在美国去世。”
“好了,我们去看下一场吧,下一场是长恨歌。”
“长恨歌讲的是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长恨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他的看头就是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首诗一共32句。】
【讲述了李隆基看上杨玉环到杨玉环封为贵妃,又遇安史之乱,马尾坡兵变被赐死的故事,从表面上看,他是讲杨玉环和李隆基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是在讽刺唐朝当时的统治者。】
从小八贴心的把长恨歌全文都放在弹幕天幕之上。
李白称赞道,“好诗。”
李世民看到这首诗,确实是一首好诗,只是他要不是写的唐朝就更好了。
“白兄,你看这是你的诗。”白居易的好友元慎在一旁说道。
“兄长,后世竟然还把你的诗歌给改成话剧了。”
“没想到后世竟然把玄宗和杨贵妃的事情拍成了如此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我这首诗的本意并不是在写杨贵妃和玄宗的爱情故事,而是在讽刺当下的一些现象。”白居易叹息一声,说道。
“兄长,您慎言,有些事不可首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间提醒道。
他们都能听出来。白居易诗中的意思。
秦月他们看完之后离场,秦月问向嬴政,“政哥,你觉得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有爱情故事吗?”
“怎么不是爱情,他们两个就像正如寡人和虞姬之间。”项羽抢答道。
“但是要杨玉环本来就是他的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在杨玉环当寿王妃的时候,他们俩人夫妻恩爱。”
“是李隆基横插一脚,把他们分开抢了杨玉环,否则李瑁和杨玉环也是一对的令人羡慕的恩爱夫妻。”
“我们都知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讲的就是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因为荔枝是长在岭南之地,所以唐玄宗命人快马加鞭从岭南运送荔枝来。这是全天下人都知道,唐玄宗不惜快马加鞭,也要让杨玉环吃到新鲜的荔枝,说明了杨玉,李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但是谁又知道杨玉环根本不喜欢吃荔枝,而喜欢吃荔枝的是唐玄宗,杨玉环喜欢吃的是石榴,因为在后面杨玉环死了之后,寿王去墓前祭奠她带的就是石榴。”
“再说一个十几岁的美貌少女,怎么会看上一个五六十的老头子呢?无非就是权力逼人,权力迷人而己。”
“身为皇帝,是不需要有感情的,搞事业他不香吗?”嬴政无法理解他们的爱情故事。
“政哥,你这么想就对了,男人要什么感情搞事业才对。”秦月非常赞同嬴政说的。
“搞完事业就不能享受享受吗?”刘邦认为事业和享受可以一同存在的。自己兢兢业业干的这么好,不就是为了最后享受吗?
“这里还有好多演出的,你们还有其他想看的吗?”没有吧,西安的比较出名的一些表演舞台剧名单递给他们。
“明天咱们再去看《赳赳大秦》,这个也比较好。”
刘邦把所有的舞台剧的介绍都看了一遍。“这怎么不是说的是唐朝就就是说的是汉就秦朝怎么没有说汉朝的?”
“当然有说汉朝了。高祖陛下你看这个《驼铃传奇》就讲的汉朝丝绸之路的艰辛故事。”
“就这么一个。”刘邦邦不可置信地说道。
“有一个你就知足吧,我楚国一个都没有。”项羽在一旁怼道。
“没有你的故事是正常的,毕竟你是一个失败者。”
“我们我们大汉有400年的历史,比大秦短短的13年历史多这么多,就没有拿值得拿出来说的吗?”刘邦非常生气。
“或许后人们更喜欢大秦?”
刘彻:后人们不都是挺喜欢去病的吗?什么也没有人拍去病封狼居婿的故事。你个大唐,有什么好拍的,竟然有这么多。
李世民:我们大唐当然比大汉好很多了,毕竟后人们都非常喜欢我们大唐。
刘邦:你没看十部有八部都是写那什么安史之乱的吗,说明后人是为了记住你们大唐的屈辱,同时也说明大汉没有你们大唐屈辱。
刘恒:父皇说的对。
刘彻:高祖说的对。我们大汉一首都是强盛的。其他人朝代怎么比得多。
刘询:现在匈奴都臣服于我们大汉。
李世民在大殿上气
的走过来,走过去。
李世民:李隆基出来,要是再让我知道你把大唐基业都给毁了,我不会放过你的。既然天幕上的秦月小娘子能让人穿到现代,那也能让人穿到你那个时代,我果再让我发现你把大唐基业给败光了,我就让秦月小娘子把我带到你这个年代去教训你。
李隆基听到太宗陛下的这这这句话,一想确实有可能,所以自己以后一定不能昏庸,否则说不定太宗陛下就会让秦月小娘子带他来到现在。秦月小娘子那么喜欢太宗陛下,只要太宗陛下一求肯定会同意的。
其他各朝各代的皇帝一听有这种可能性,就突然恍然大悟。
“是啊,既然秦月小娘子能带着秦始皇他们穿去,现在那肯定也能去到任何一个时间点。”
哪个朝代没有几个昏君,所以现那些英明的君主都打算去教训昏庸的后代。
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朱元璋和朱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