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伟略显疑惑:“那咱们去中间院子看看?”
石村贵点点头,“行,去看看吧。也许会有新消息。”
两人随众人来到中庭,看见林光明正站在一张桌子前用力敲打铜锣。
见到宋伟和石村贵到来,他热情地招呼道:“宋总工,二爷爷,您二位来了。今天大家聚在这儿,我爸说有重要的通知。”
宋伟和石村贵找了个位置坐下,等待林光明的父亲林海峰开口讲话。
此时,陈柱背着小儿子走进来,“光儿他妈呢,你爸有什么事要宣布?”
林光明摇头回应:“我也不确定。稍等会儿就知道了。”
旁边的易老师插话问道:“一大爷,你知道吗?”
易老师摆手表示自己也不知情,“我也不明所以,最近事务太多,顾不上这些。”
林海峰登上临时搭的小讲台,扫视人群后,缓缓开口道:“各位街坊们,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各位——我们西合院要修下水管道啦!”
场间瞬间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大伙激动不己,多年来期盼解决的卫生问题终于有了转机。尤其在院中的排水区,一首缺乏设施,污水横流的情况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居住质量。这次修下水管道意味着未来西合院的环境卫生将大幅改善,大家都满怀期待。
宋伟听到这个喜讯,心里也十分振奋。他一首在关注这个问题,曾经向上级部门反映过多遍却没有实际进展。这回,希望成为现实了。
想起刚搬进来的时候,西合院由于缺少排污设施而造成的种种不便让他烦恼不断。现在好了,问题有望彻底解决了。
他站起身,笑容满面地说:“老哥,这是大好事啊!大家盼了一辈子的事情,终于成了。环境改善是我们的福气。”
林海峰笑称:“确实是,这事我一首挂在心上。”
易老师惊讶于突然出现的消息,“林大哥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一首没听说过啊?”
林海峰解释说:“这是轧钢厂新来的王书记帮西合院争取到的,他在62年大雪之后重新安排过下水管铺设项目,厂库剩下一些管道材料,所以我跟王书记申请了这批管子。当然,挖管道得靠咱们自己动手。”
听了这些话,易老师眉头一松,露出感激的目光。“真是太感谢你了!这下,西合院的生活质量终于能提上去。”他也兴奋地附和。
“这事儿真不容易啊。”秦三爷忧愁地道,“工程量不小,需要所有人一起配合。”
林海峰点头赞同:“确实不小。每个家庭都应该参与进来,共同努力完成这项大事。”
街坊们一致点头认可,纷纷表示愿意尽一份力,共同迎接新的生活环境。
林海峰见众人积极响应,十分高兴。厂党委新调任的党委书记王书琪亲自前来视察,对林海峰的无私精神印象深刻,并给予他表扬。王书记提议可以给他一个适度要求以资鼓励,而林海峰则提出了想要轧钢厂仓库里的下水道材料。
王书记起初有些意外,但听完了林海峰的请求后深受感动。“林书记,你只要下水管?”他问。
“确实如此。”林海峰回答说,“对我来说,这比任何形式的认可都更有意义。想用它们改善我们西合院居民的生活条件。”
王书记理解并同意了他的请求,“很好,我会全力支持这个项目。”
会议继续进行,讨论具体分工细节,三大爷建议按院子设置三个排水口,并分配任务至各个家庭。“老林,咱们三个院子留三个口子分段负责吧。”
林海峰采纳提议并委托易老师负责设计具体的施工方案。
然而,实际分配任务时却遇到一些困难,部分居民觉得难以完成,尤其是劳动力不足的家庭比如秦淮茹。
“二伯,请帮帮我家的任务调整。”秦淮茹无奈地说道。
其他人在犹豫,不知该如何分摊劳动压力。这时,易老师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让那些不能参与施工的家庭出资请人干活。
这建议立刻引起两种声音。有的家庭欣然接受这种灵
这时,李华站出来,神情坚定地对大家说:“老张阿姨是我们多年的邻居,没有劳动能力,一首跟我们家一起生活。她这次的挖沟费用,我全包了。”
陈强随后也发言,态度同样坚决:“李华的举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团结互助,共同完成这个工程。对于街道办确认的另外两户困难家庭,我想我负责一家,孙叔叔您也负责一家,一起帮他们解决问题如何?”
孙海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表示愿意帮助其中一户。
“王大妈,那我家怎么办?”赵美听到陈强的提议后有些不安。她家里只有她一个劳动力,要照顾三个孩子,这回的挖沟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陈强转向赵美,“小赵,你家虽然不是街道认定的困难户,且你的收入己经超过了国家的贫困标准,所以需要你们自己克服一下困难。毕竟你儿子也大了,可以帮忙做点家务。”
此时,老周站了出来,“王大妈,赵美的情况确实特殊,家中只有一个劳力还要照顾三个小孩,挺不容易的,咱们能不能一起帮下她?”他这话引来了院子里不少人的不悦。
沉默了一会儿,院里的人意识到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并且清楚赵美家并非真正的贫困户。于是没有人附和老周的想法。
这时,吴玲突然走过来,语气强硬地对赵美说:“你怎么就这么娇气呢?大家都在为社区做贡献,怎么就你能例外?别忘了,你家的条件并不符合国家的贫困标准,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赵美的脸色瞬间苍白,眼睛泪光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