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旧律规定,太子冯远在此宣布了一系列禁令。首发免费看书搜:当看书
比如禁止乱砍滥伐树木,不得扰乱禽鸟栖息环境,不准伤害怀孕或初生的小动物以及掏取鸟卵等等。
祭祀山林河湖使用的牲畜同样限制使用雌性个体。
但这项禁令仅适用于国内,对于国外则无效。
紧接着发布的另一项指令便是派遣北方驻守军队出击,目标首指阴山至大漠间的胡族势力,摧毁他们的春季牧场,使其牲畜难以安宁生产。
这是因为胡人代表拒绝了与冯远进行贸易合作,明显表现出他们对本国货币缺乏信任。
鉴于此情况,冯远借一枚箭羽为借口命人起草了一封谴责书信。
看过文章后,他认为这类公文本质上包含三项要点:"指责对方不当行为"、"宣布对其军事打击"、"展现自身正义地位"。
这种文字主要还是用于内部士气鼓舞,考虑到匈奴大多不识字的特点,冯远选择以武力彰显立场。
胡人部落多野蛮,唯敬畏实力,故以武力相威胁往往效果更为显著。
东胡因之前派遣使者仅是表示庆祝并未达成商业协议,所以需要进一步协商。
为此,在大会前冯远接见了即将出发前往东胡的使者刘恒,提醒他务必管束好麾下成员行为,避免引发无谓争端损害国策布局。
为了实现威震西域诸部的目的,九原军团将采取实际行动震慑周边少数民族。
同时为避免类似历史上某次重大叛变事件提前爆发,他严加管控每一份政务文件亲自审阅签发。
就在这些安排部署传达至宫外列阵士兵之时,全场将士齐呼口号表达决心。"杀!”“杀!”之声响彻天际震撼人心。
这使等在门外的夷狄使者们倍感压力沉重仿若回到当年荆轲所感受过的危机之中。
可就在同时,来自西方的一群部落首领互相交换了满意眼神。
因为在今天会议上他们接受了来自强秦的所有条件,愿意献出牲畜贡品同意外国使节进驻王城,准备协助秦人外交事务展开。
而在这些忙碌外交人士旁边,有个小女孩——名叫雅宁,她仰望着宏伟壮观富丽堂皇的宫殿惊叹不己。
这难道就是传说里神灵所居住之所吗?她的思绪飞扬,内心充满震撼与疑惑。
---
随即,随着传呼礼乐奏鸣,在典礼官员引导下的夷狄宾客缓慢走进层层高耸森严的宫廷大门。
西周甲胄明亮武士如林,气氛肃穆庄重让人心惊胆战。
穿过众多守卫方队最终抵达正殿前方开阔地带的时候,众人仰起头来
继任的新君嬴明即位后,深感天下皆为敌对,所以一首维持原状,未作改变。
这也正是他始终没有明确指出新科技应用的考量所在。
毕竟在那之前的多次刺杀行动,无非是一个蛮力之徒扔个铁锤而己,即便是命中了他如今用金属板加固的豪华车驾,也对他毫无伤害可言。
但要是那个大力士投出的是点燃的炸药包呢?
危险至极!
旁氏首领众人低垂着头,紧跟着礼官的脚步,一步一步地攀登台阶,待双腿发颤、呼吸急促时,总算登上了基座。"快些擦掉脸上汗水!”带着他们前来的礼官低声吩咐道:“待会在礼官后面叩拜陛下时,动作不必完美标准,只是切不可越界超过我,否则全部都要处死!”
旁氏王等人根本无法判断这话是真是假,因疲惫加上路上遭受的威胁恐吓,己失去判断能力。
反正按礼官所说便好!
再说了,他们若是犯错,依据秦律中的连坐制度,礼官同样难逃罪责。
宫殿之外,旁氏一行将鞋脱下,排队接受最终的安全检查。
为考虑到女子面见皇帝,属国令特意准备几位女官对女眷进行搜查。
结果女眷们羞红了脸被女官上上下下检查了一遍,尤其是那位身材过于丰满者,更是引起怀疑,怕藏有暗器宝刃……
很快之后,旁氏众人整顿仪容,在距离嬴明约莫五十余步的距离跪下行礼。
家乡之人还有女儿啊……此时端坐于帝位之上神态严峻等待他们行三拜九叩大礼的嬴明心想。
确实如此,在这样的距离上,嬴明只能模糊看到这些人的大致轮廓。
他目光全程聚焦在旁氏王头部,那是名留青史的独特标志啊!
至于那位身形修长似葫芦般的旁氏王女...
嬴明的目光只轻轻掠过,记住了她如弯月般的曼妙曲线。
不一会儿正式开始封赐环节。
典礼司的大臣高声宣读从古代简牍中寻获且略有调整的册命之文。
文章骈句交错朗朗上口倒使得嬴明哈欠连连。
昨晚忙碌至半夜,今早天未亮就要动身参与朝议,着实辛苦!
咸阳宫内举行旁氏加封的同时,林风精心选拔一百绣衣校尉正守候宫外,当天受任后即将东往监督诸郡。
由于制作制服拖延许久,才至此完成。
虽名为绣衣郎却不能和普通秦国官员一样穿着黑色官服。
不过嬴明心中设想的飞鱼服放于此年代又显得格格不入。
能改动的就是颜色区别了。
作为工科学霸自知不足,于是召来赵婵交代具体需求让她全权操办。
一个时辰之后首版设计草稿终于完成。
进度如此缓慢主要是赵婵带着眼镜一手执笔绘画期间…
嗯!还是眼镜害的啦!
不管如何最终效果甚是满意。
绣衣校尉主管惩治贪赃枉法以白衣为主,象征纯洁同时因为他们隶属于廷尉府执法机构因此使用黑丝绣制獬豸图案。
于是宫门处等候的就是这百余位身穿白衣刻有威严獬豸标识佩戴高帽手握名剑的监察官员。
没多大会儿当他们步入大殿展现百官视野范围之内时候,全体皆知,悬空利刃己然架在脖子上面!
不知道首位被问斩的是谁人倒霉蛋子呢…
咸宜宫廷偏堂之中汇聚不少尚未取得正席位置的臣僚们议论纷纷。
尽管有所不满却仍以阿Q式精神慰藉自己主堂里有御史监视此地相对宽松可以私下耳语些许话题。
孔子后代孔鲤正闲坐一隅静闭双眼聆听身边喧嚣不予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