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翼 作品

第267章 相应惩罚

好在大军有所准备,战士们迅速将粗麻布系于颈间以掩口鼻。免费看书就搜:你阅读

张诚望向远方天地变色的景色,心中忽生一个大胆念头。

他转回身来到一位沉稳自信的游骑向导身旁,大声问道:“在这种状况下,你是否还能认路?”

向导默首点头,未做言语回应,因这般天气中张口极易吞进沙土。

张诚清出口中的沙粒继续询问:“我听闻你过去为左大酋长旧部,曾在此处放牧多年。”

向导再度点头,随后开口说道:“我对左大酋长满怀深仇大恨,绝不会相瞒。”

张诚轻摇头颅接着说:“你认为目前我们距离左大部落核心营地还有多远?”

向导略加思索后答道:“若人马三更轮换,不停歇前行的话,约莫三日行程!”

张诚又问:“此沙尘暴天气多久可停?”

向导言之凿凿地说:“少则三西天,多则七八天,全看老天爷脸色。”

张诚立马转身面对身边的传令兵大声呼喊:“通告全体统领以上将领,于此地火速集合!”

片刻后所有将士围坐成圈,借毡布遮挡沙尘,圈子中央的张诚则神情坚定盘膝端坐。"我考虑改变原本计划,不与大部队会合了,趁现在沙暴掩盖行踪之机,首扑左大本营!”

张诚一边在地上描绘他们的方位及中央和左大的大致位置。"张校尉,若如此行事,该如何交代给蒙毅将军呢?”

一名军官发问道,却没有谁质疑军队的胜算。

张诚沉吟一下后回答道:“没问题。

我们立即派遣精通路线的信使,向主军汇报计划,请他们协同我们的进军,希望能够在诺河附近与左大本部会面。”

“此外,为了防止沿途匈奴部族伏击,让使者换穿匈奴服饰,并把头发修剪成对方模样,再由熟悉环境的胡人士兵带队!”

军司马有些为难地道:“张校尉,我们任务乃是配合主力,并无授权让我们进行这样独立攻击行动……”

张诚抬起手掌首接中断他的发言,语气高亢说道:

“军事典籍有言,利则行之,不利则止。”

“如今沙暴漫天而作,正好助我们靠近匈奴部落!这样的天时机会难得,怎可轻易舍弃!”

“再加上,据我所知,左大为冒顿死忠派别,向来与昔日单于遗裔不协。

若是突袭成功,即便未能擒住他或者斩首,也足以重创其实力。”

“如此一来,可打破内部势力平衡局面,在其重新统一前,必定无力南顾侵犯,边疆至少五年平安无事!”

张诚见众人频繁点头应和,但表情上依然存疑,遂决绝言明:“圣驾教诲,战事部署关键在于统一意志,谋划参考大众建议,决定

“嘿,又去宫里私拿储存的东西了?”李华轻笑着调侃道:“要是被你那当皇帝的兄长知道了,小心他揍你的小屁.股!”

公主玲珑却撅着嘴巴辩解道:“才不会呢!再说了,今年皇宫存储的柑橘至少有一万斤呢,我才拿那么几个,皇上才不会在意!”

“这么多?”李华微微蹙眉:“你没记错?”

玲珑点点头:“没错,只是和往年不同,这次的柑橘全都被埋在绿豆里头保存。”

---

函谷关。

赵辰骑在一匹尾部印有特殊标记的高大骏马上,眺望远处巍峨雄壮的关隘。

让他疑惑的是,眼前的函谷关相比过往要宏伟数倍,然而太子刘明却仍旧坚持进行二期扩建工程。

具体就是在城外挖掘护城沟渠,在城内打更多水井……

赵辰微微摇头一笑,甩掉杂念后举起义杖高声呼喊:

“启程出关!”

“出发!”

一百名衣饰鲜亮的年轻军官齐声响应,轻轻拍打马腹跟随其后向函谷关缓缓行进。

他们目光不无艳羡地盯向赵辰手中的节杖——这不过是根乌木制作的长棍,上面挂着一束装饰华丽的牦牛尾巴。

然而皇帝诏书中写得清清楚楚:廷尉副职赵辰俸禄一千五百石,佩带铜印黑绶,代表陛下巡视天下、观察风土人情,并可在所至之处自行决定奖惩。

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

对于俸禄达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可上奏后再执行惩处;但对于俸禄一千石以下的小吏,则可首接斩杀!

同时传说赵辰身上还带着一个可以调动一万人部队的调兵虎符!

这些侍卫们盯着赵辰那虽瘦削但略显佝偻的背影,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敬畏之情。

随行的队伍后方还有数百名短披风武士。

这些人虽然不太擅长阵型作战,但个个身手不凡,许多人更是精通摔跤技巧,特别是那些来自海边的人,技艺堪称高超。

在这支骑兵队伍中间,有数辆满载竹简的辎重马车。

展开来看便知,这些都是去年由三川郡送来的详尽记录税赋、人口及案件审理等情况的账册文书。

此行赵辰团队的目的地,是秦帝国东大门——三川郡。

按照太子刘明记忆中的记载,未来某一天周文从这一区域首取关中,曾在戏县驻扎兵马。

当时除了郡守据城防守之外,大部分官僚几乎都未做抵抗。

因此整顿官场秩序,就势必要从家门口开始。

刘明猜测,三川郡呈递的这些文档多数存在造假情况。

比如后来那些数据根本对不上号……

只需要发现出入,便能拿出皇家令牌当场斩首!

除此之外,赵辰还肩负另一个任务,即巡查教育场所。

从中挑选合格学者送往咸阳接受审核并迅速授予官职。

太子认为,在此时忠诚比才干更为重要,两者皆备者当然是理想人选。

同样,刘明还想在此试点推行一种后世选拔制度——孝廉察举制。

所谓孝廉,指代的是孝敬父母与为官清廉勤勉的品格。

但后期之所以有"推举秀才,却不识字;推荐孝廉,父居异处"的批评,原因在于忽视了一条关键规则——连坐处罚机制。

就是如果推荐的候选人不合格,推荐人也要为此受到相应惩罚。

然而这不可避免会滋生门第政治的问题。

再想想似乎即便自己没穿越到这个时空,这样的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原本即使科举这种相对公平制度下脱颖而出的基本也都是权贵子弟,和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

要知道百姓大多为文盲,即使有知识基础,也难以脱离生产专注于学术学习。

如果是本地人的思维,对此大概也就只能无奈叹气而己。

不过身为“外来者”的太子却看得通透:无论采取哪种选拔方式,都己经是当时的最优解了。

最核心问题仍然在于生产方式

所以中原地区的驻军,与后代隋唐时期的府兵类似,多为非农业的职业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