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剑书生 作品

第414章 洪武南巡

两人漫步于天皇宫中,后龟山轻声说道:“金刚寺那边,可有异动?”

长庆天皇退位后出家,成为了金刚理禅师,但后龟山天皇一直没有放下对金刚理的监视。

名和长年微微一笑,说道:“还是和往常一样,吃斋念佛诵经讲经,并无异动。”

闻言,后龟山天皇松了一口气,微微颔首,说道:“好,好,正值非常时期,务必看紧了他。”

名和长年闻言点了点头,他眼珠一转,说道:“陛下,若您真的担心金刚理做出什么事情,不如斩草除根如何?”

名和长年用手做了一个“切”的手势,后龟山天皇的眼睛一亮,不过旋即理智抑制住了欲望,他摇了摇头,说道:“不妥,这时候金刚理出事,谁都会想到本皇头上,不妥。”

后龟山打得一手好算盘,金刚理可以死,但是不能死在他的手中,未来南北朝合并,足利幕府与北朝天皇,绝不会坐视金刚理再搞小动作。

后龟山不愿意做恶人,自然希望足利义满等人能除掉金刚理禅师。

名和长年闻言思索片刻,说道:“那臣就加派人手,命更多的人盯着金刚理。”

后龟山天皇很满意名和长年的反应,不过,今日他寻名和长年来可不是为了金刚理。

后龟山天皇轻声说道:“上次本皇让你派去对马岛的人,事情办得如何了?”

名和长年面上含笑,说道:“天皇陛下,臣也正想与您说这件事,事情办得不错。”

说着,名和长年从衣袖里面取出一封文书,呈递过去,道:“请陛下过目,第一批货物已经商议好,再有几日就能通过商船,送往大明!”

后龟山天皇没有多大的雄心壮志,但他绝对是嗅觉敏锐的生意人,还没有下台就在为未来做准备。

倭国与大明的贸易做得如火如荼,但大部分的收益都进入南北朝的国库中。

后龟山天皇要趁着自己还掌控南朝,建立起一个让他后半辈子,以及子孙后代都享之不尽的财富网。

南朝风雨飘摇,连后龟山天皇都想着后路,忙着捞钱,能打得过北朝才有鬼。

大明,应天,正月初五。

皇宫,奉天殿,参与朝会的官员们正全神贯注,倾听朱标的话。

朱元璋虽然返京,还主持了除夕宴,但仍旧不露面参与朝政,朝廷运转一如从前。

“今倭国北朝与南朝再起战火,征伐不断,正应是我大明出兵倭国之良机,倭国多年来寇边我大明之沿海,祸乱百姓、杀戮无数,如今是算账的时候!”

“本宫已经决定,今年出兵,攻取倭国,势将倭国南北一统,归入我大明!”

朱标表明了态度,群臣对此也有预料,毕竟去年大明进攻瓦剌,就有为今年进攻倭国做准备的意图。

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沉吟片刻,说道:“殿下,征伐倭国固然可行,但我大明连续两年用兵,国库损耗不小,是否能暂缓进攻,休养生息一年,再进攻倭国?”说着,吴伯宗朝着户部尚书楼覃那儿望了一眼。

大明连年征战,的确给国库带来了不小压力,这些压力说到底都会压在百姓的身上。

朱标的目光也望向户部尚书楼覃,朝楼覃微微颔首,楼覃就明白了朱标的意思,他缓缓地走出来,道:“殿下,如今国库充盈,若征倭寇的话,国库能支撑一年到两年,不成问题。”

什么?

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颇为惊讶,就连谨身殿大学士严震直都忍不住站出来,道:“楼大人,国之大事可不能说笑,去年、前年两年征战,国库里的钱从哪儿来的?”

楼覃的脸色严肃,道:“严大人,本官素来是有一说一,去年长安侯坐镇福建,抄没三省贪官污吏与那些士绅的家宅,得银钱颇巨。”

范星、钱唐,这都是福建出了名的大商人,加上因此案一路查出来的贪官污吏以及士绅商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杨帆主审此案的时候,一点没有客气,该杀就杀,该流放就流放,家产统统抄没,冲入国库。

待海贸走私案结束,罚没的财货竟然比大明北伐打瓦剌的军费还要多,可见这群家伙有多贪婪。

“且经过长安侯整顿,三大市舶司的收益比之前高了有三成左右,这一来一回国库自然充盈。”

楼覃就是一个直性子,有钱就是有钱,没钱就是没钱,所以他的话没人不信。

楼覃堵住了严震直与吴伯宗的嘴,群臣也没办法以国库空虚劳民伤财来阻止征伐倭寇。

谁能想到,杨帆去年去处置海贸走私案,直接将大明征倭寇的军费给弄出来了,堪称一箭双雕。

朱标见吴伯宗与严震直等人偃旗息鼓,嘴角上扬,道:“征倭国,我大明势在必行,由谁来统兵,诸位爱卿可有人选推荐?”说着,朱标的目光往武将那边望去。

蓝玉、杨帆、李景隆,以及武定侯郭英等将官全都在,蓝玉有心征倭寇,不过他也清楚,他都是梁国公了,若再打下倭国,朝廷该怎么封赏他?

未来朱标继位之后,蓝玉的地位看似高高在上,可也十分的尴尬危险,故蓝玉难得“高风亮节”了一次,说道:“殿下,臣推荐长安侯杨帆与曹国公李景隆同往!”

大明征倭国,除了大明水师之外,陆上的军队主力就是辽东军,而辽东军的班底是杨帆一手建造起来的,选杨帆最合适不过。

李景隆多年来做杨帆的副手,又有北征瓦剌独领一军的战绩,这俩人去当是十拿九稳。

文渊阁大学士齐泰闻言,却站出来说道:“曹国公与长安侯虽战功卓著,然进攻倭国需有水战之法,恐有闪失,殿下,臣举荐靖海将军郭英,可担此重任!”

齐泰话说得漂亮周全,武定侯郭英还真就有经略水军的经历,经验丰富。

朱标眉头微蹙,他心中选定的大将就是杨帆与李景隆,不过齐泰提出来了,朱标又不能置之不理,他沉吟片刻,说道:“齐大人说得不无道理,长安侯、武定侯的意思呢?”

杨帆想了想,说道:“殿下,水战之法臣的确不擅长,臣觉得可以请郭老将军与我等一同出征。”

杨帆的心思都在攻占倭国上,至于功劳不功劳的,他并不在意,他的满脑子都是灭了倭国,以绝后患。

武定侯郭英闻言,缓缓地走出来,言辞恳切的说道:“殿下,老臣参与水战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况且我大明人才济济,老臣年事已高,远征倭国老臣有心无力,老臣相信,长安侯与曹国公定能收倭国,扬我国威!”

郭英的身子骨如何?自然是不错的,但远征对于郭英来说确实很困难,且郭英之子郭镇,在两年的北征里面崭露头角,与杨帆、李景隆的关系极好。

老将军打了一辈子仗,人情练达,更明白杨帆是当今武勋集团里面年轻一代的翘楚、领头羊。

郭英资历老、地位高,去了倭国,他郭英是听杨帆的,还是让杨帆听他的?

就算郭英愿意听从杨帆的,也会让杨帆有掣肘、顾虑,所以还不如直接推辞算了。

今年郭镇会继续随着大军征倭寇,若是再表现不错,将来郭镇承袭武定侯的爵位,那就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说不准,郭镇还能超过他父亲郭英的成就,为了儿子,郭英也不能去给杨帆添堵。

朱标心中钟意杨帆,武定侯郭英主动退出,再加上蓝玉的推荐,尽管朝中有些文官提出反对,这征倭寇选将的事情,终于尘埃落定。

长安侯杨帆,被钦定选为征伐倭寇的主将,曹国公李景隆为副将,郭镇、耿瓛、徐辉祖等青年将官随行征战。

才停息了不到半年的大明,又开始运转起来,战争机器的运转,使得物资与人员不断往辽东汇聚。

养精蓄锐两年的辽东军,再度迎来了出征的机会,也迎来了辽东军历史上最为艰难,也是最为传奇的一战——洪武二十八年平倭之战!

洪武二十八年,元宵节。

应天城到处张灯结彩,朱元璋于宫中举行家宴,同时,还在家宴上宣布了一件事。

继去年去北平府待了一年后,今年,朱元璋与马皇后要去南边转一转,游历大明的大好河山!

说者有心听者有意,朱元璋去北平府可不是白白去的,首先,就是起到督造新都的作用。

自朱皇帝到了北平府后,新都后续的营造速度堪称恐怖,预计洪武二十八年年底的时候,新都就能彻底完成。

其次,朱元璋到北平府,对李景隆北征后勤的督促作用亦十分明显。

北平府,乃运送粮草的一个重要枢纽,从南边送来的粮草,都要经过北平府转运。

历来不乏在军粮上动手脚、中饱私囊者,然而,有朱皇帝在哪怕朱元璋没有亲自参与到其中。

负责转运军粮的官吏们也是战战兢兢,《大诰》上的各种事迹还历历在目,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故朱元璋北巡北平府,也间接地保证了李景隆北伐后勤的顺畅与安全。

今年,朱元璋不再北巡而是南巡,里面的意味就更加地意味深长了。

去年,杨帆在福建三省审查海贸走私案,让三省的官场“大地震”,大批官员吏员落马。

杨帆此举的确让三省的官场刮骨疗毒,令海贸重新掌握在了朝廷手中,然局势还不稳定,更有很多人对杨帆充满怨恨,想要杨帆命的人不知有多少。

杨帆领军出征,身边戴甲之士十几万,这群人自然要不了杨帆的性命,但他们可以暗中使手段,搅乱福建三省的局势,更可以间接影响到倭国的战事。

就拿倭寇之乱来讲,若明军在倭国征伐期间,造成大量的浪人离开,就会蔓延到大明的沿海。

届时倭寇横行沿海,会不会有人借此做文章给朱标压力?会不会有人以百姓为借口,指责辽东军,指责杨帆指挥不力?

朱元璋的眼里不容沙子,他的战略眼光更是长远得很,早就预料到这种事。

故朱元璋前往南边巡视,首先,便是稳定人心惶惶的福建三省,镇压住那些心怀不轨的宵小之徒。

历来倭寇横行海上,或多或少都有当地的官员、豪绅与之勾结的影子在里面。

其次,朱元璋要去看一看纪纲组建锦衣卫的情况,也是为以后锦衣卫在大明各省陆续铺开做一个调查。

朱标尝到了锦衣卫落到地方的甜头,故有心在其他的省也建立锦衣卫衙门。

朱元璋便替朱标看一看,若纪纲当真做得不错,锦衣卫也做出了成绩,朱标的计划就会陆续实施。

其三,大明征伐倭国,物资粮草一方面要从高丽的金州、耽罗运送过去,另一方面,也要从大明的本土沿海建立一条航线,保证物资粮草的充足。

这样就能避免倭国北朝派出水军,截断大明粮道这种事情发生,杨帆在制定策略的时候,已经着重于粮道安全。

从沿海运送粮草,关乎辽东军的生死存亡,难保不会有人从中作梗,断辽东军的粮草军械。

朱皇帝亲自过去坐镇,就是在警告那些心怀不轨的家伙,谁敢乱来,他老朱手里的刀可还在呢!

最后,朱元璋前往福建三省,也是为了将海贸走私一事继续打击、严查!

杨帆去年查案,从那些贪官污吏与士绅商人身上抄家出来的油水太多了,多到大明北伐打仗用的钱,都没有抄家抄出来的钱多,这让朱皇帝真正地意识到了海贸的利益。

朱元璋是马上皇帝,嗅觉敏锐,之前他的思维不过是被局限住了,并未看重海贸。

但杨帆却实打实地向朱元璋证明:海贸有利可图,还是丰厚的、天价的利益!

把控住海贸的利益在手,别说大明每年征战,就算征战的同时重修大运河,都是可行的!

ps:推荐朋友的一本书《大明:朱元璋捡到了我的手机》,挺不错的小说,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