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剑书生 作品

第416章 风起高丽

杨帆微微颔首,轻声说道:“海贸走私之严重,的确触目惊心,好在我们醒悟得还不晚,朝廷已经在着手整治。”

顿了顿,杨帆问道:“关于运送粮草,往高丽去这件事,辽东百姓的反应,应当不小吧?”

输送粮草去高丽,就等于变相增加赋税,辽东的百姓有情绪,实属正常。

刘伯温抚须,道:“辽东百姓对此事倒也来联名上书了两次,不过,都被安抚了回去,大人向朝廷请命,减免了战后三年赋税,对辽东百姓来说,便是补偿。

何况辽东参军的兵卒军饷充足,抚恤金也丰厚,辽东百姓自然不会大闹起来。”

杨帆与众人推杯换盏,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刘琏轻声说道:“大人,今日晋王殿下已经数次来信,询问我辽东何时出兵呢。”

晋王朱棡?

说起朱棡,杨帆已经很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他还奇怪朱棡到了高丽,怎么没有闹出什么幺蛾子来?

李景隆笑着说道:“晋王殿下怎么如此着急?难道是在高丽待得无聊了?”

刘琏大点其头,说道:“李大人猜对了,晋王殿下在高丽,忙于整顿军务,重修高丽兵制,忙得不亦乐乎。”

朱棡以前当闲散王爷的时候,以脾气暴躁、喜怒无常著称,经常鞭打仆从,到了高丽后,初期也闹腾过几次,不过,因为有巡察御史,以及任亨泰、吴观玄等人的规劝,有所收敛。

后来,朝廷对高丽行省兵制改革的政令到了高丽,朱棡才算找到了发泄精力的渠道。

高丽承袭唐制,兵制以及社会经济体制都与大明不同,要改革阻力不小。

朱棡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华——杀人,将阻碍改革的高丽省中的顽固分子杀了一批又一批。

然而,想要完成高丽的变革,光靠杀人不成,还得持之以恒地勤政,朱棡便在任亨泰、吴观玄、卢庚、黄东等文臣武将的辅佐下,治理高丽。

从前朱棡从未认真做这些,这样忙碌了两年,他反而开始乐在其中,将高丽行省治理得有模有样,就等着杨帆大军一到,踏平倭国。

杨帆笑着调侃道:“晋王殿下去高丽就藩,算是去对了,他日踏平倭国,晋王殿下有大功,哈哈哈!”

洪武二十八年,三月。

杨帆返回辽东后不久,辽东三大营便准备完毕,随时可以出发,只待从大明各地抽调来的徭役抵达,就可出征。

征伐倭国以辽东军为主力,高丽行省明军为辅,而随行的徭役则要从大明各省抽调,休看辽东军三大营上下的人马就十二万,但徭役却募集了二十万。

如此多的人马调度,也幸亏大明在国力的上升时期,放在后世是不可想象的。

倭国,对马岛,三月初。

夜里的海风吹拂着杜臻的脸颊,他吊儿郎当地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一本册子。

“白银、玉石足量足份,你们要的盐、粮食、兵器也都检查过了,这单交易,两清。”

杜臻说完将册子往桌子上一拍,目光落在桌子对面的汉子身上,那汉子贼眉鼠眼满脸奸猾样子。

“渡边胜,你出去打听打听我松下真的名声,对马岛上做生意,我一向讲信义,可你要找事儿,别怪我翻脸!”

杜臻的声音发冷,守在四周的属下也纷纷按住兵器,随时要出手的样子。

渡边胜满脸堆笑,连连摆手,解释道:“松下老弟误会了,你的路子广,货也好,我的意思是我们要扩大交易。”

杜臻装作浑不在意的样子,道:“扩大交易?渡边兄,就你这点儿交易量,再扩大能扩大到哪里去?”

渡边胜抬起手,伸出手掌,道:“五倍!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五倍交易,银子、玉石我们都能稳定供应。”

杜臻的眼睛一亮,挥挥手让手下先散去,然后盯着渡边胜,意味深长地说道:“渡边兄,看来你比我想象中的要有实力,好,这买卖我能做,你要的盐、粮食、兵器我都能搞来,不过,你得跟我交个底。”

渡边胜有些犯难,他的确是帮别人办事的,可他后面的那位大人身份敏感,而那位大人背后的身份则更加敏感。

见渡边胜不说话,杜臻故意板起脸,道:“渡边兄,你我做的可是杀头的买卖,若不搞清楚你的背景,你背后的靠山,我可不能贸然就给你那么多货,你说呢?”

渡边胜的脸色阴晴不定,过了一会儿,他才下定决心说道:“松下老弟的名声信誉我信得过,也罢,我就与你交个地,我背后的人,乃是南朝天皇近臣——名和长年大人!”

哦?

杜臻的脸色微微一变,心中思绪翻涌,名和长年是后龟山天皇的铁杆支持者,他又不是贪慕钱财的人,那这走私的东西数额如此巨大,难道是为天皇办事?

杜臻眼珠一转,从怀里取出一口袋银子,塞到了渡边胜的怀里,道:“渡边兄,你再和我交个底,这买卖是不是南朝天皇的意思?你,为天皇办事?”

渡边胜吓了一跳,连连将银袋子往杜松那边推:“松下老弟你这是干嘛?不成不成,无功不受禄,为大人办事,为大人身后的那位办事,都是我的分内之事,这钱算怎么回事儿?”

杜臻按住渡边胜的手,笑着说道:“渡边兄何必客气?搭上你这条线,以后我松下真财源广进,你渡边兄也是财源广进,咱们都是自己人。”

没人不爱钱财,沉甸甸的银袋子在手,渡边胜装模作样地推脱了两句,便收下了,说道:“你松下老弟是个人才,仗义、爽快!你这个朋友,我渡边胜交定了,这样,三日后你来天神拓玉神社一趟,我带你见个大人物!”

天神拓玉神社?

杜臻微微一怔,故作不解地说道:“那神社在山里,又不接待外人,我怎么进去?再说,那里能有什么大人物?”

渡边胜勾着杜臻的肩膀,神秘兮兮地说道:“名和长年背后的那位,在对马岛安排的奇兵,而那支奇兵的头领,你说是不是大人物?”

哦?

杜臻心中一动,惊讶地说道:“奇兵?有多少人?还能比得过白岳山、金田城的那些守军?”

渡边神嘿嘿一笑,说道:“这对马岛是南朝北朝共管,实际上,南北朝两边都要留有后手,告诉你,那边的奇兵有三千人!”

三千人?

杜臻的瞳孔微微收缩,三千人的奇兵可着实不少,足以改变一场战役的胜负。

尤其是未来明军进攻对马岛的时候,一旦这支隐藏的奇兵杀出,造成的后果将极为严重。

杜臻感慨道:“名和长年与他背后的那位,当真神通广大,我在对马岛这么久,竟然都没有发现天神拓玉神社那边藏着那么多人。”

天神拓玉神社岁月悠久,且位于山中,平时那里人迹罕至,又因为天神拓玉神社的地位特殊,没人去找麻烦,久而久之就成了灯下黑,三千人潜伏在里面,竟然一直没有人发现。

杜臻与渡边胜做生意,单纯是为了刺探情报,没想到还有意外之喜。

当夜,杜臻就通过锦衣卫的情报网,将消息送往高丽行省金州,再经由金州,送往京畿开京。

高丽行省,京畿,开京,三月上旬。

三月开京,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开京,曾经的高丽王宫,如今的大明晋王宫内,高丽行省的重要文武官员齐聚。

高丽王王禑退位后,晋王朱棡就藩,当年年中,大明正式成立高丽行省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

高丽行省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由任亨泰担任,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由吴观玄担任。

高丽行省的文官高层中,只有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由高丽行省人南誾担任,大明高丽都指挥使司指挥使,则由卢庚担任,黄东则担任指挥同知。

这两位都是辽东出身的将官,如今也算是飞黄腾达,成为了一方大员。

高丽行省,下设北界、东界、京畿、西海道、交州、杨广道、全罗道、庆尚道九处屯兵之所。

除了这九处卫所之外,还有一支独立的军队,便是当初杨帆征伐高丽时候成立的归汉军,规模在一万五千人上下。

归汉军的指挥使,便是当初土罗城千户郑总,郑总投诚明军成了归义军指挥使。

归义军指挥同知为土罗城曾经的百户刘德,这些全都是大明的铁杆支持者。

正是因为大明到来,才给了他们飞黄腾达的机会,所以这次征倭国,高丽行省的将领最是积极。

晋王宫,正殿。

晋王朱棡背着手,来回踱步,道:“第一批从辽东运送来的粮食,已经抵达京畿,数量不少,金州的粮仓可能承载?”

任亨泰闻言,站出来说道:“殿下,金州的粮仓正在兴建,保证会在军粮抵达前建造好,不会有问题。”

朱棡微微颔首,又问道:“好,粮草安置必须办好,事关我明军生死,耽罗岛屿那边的情况如何?”

任亨泰想了想,说道:“耽罗岛内匪寇去年年末经过再度清理,已经完全被清剿干净,水师已经在耽罗岛常驻,不过,耽罗岛的港口营造还需要半年的时间能完成。”

耽罗岛曾经被李芳雨等人占据,为了讨伐李芳雨,大明水师以及李芳远可费了不少功夫。

去年一整年时间,大明水师都在进攻耽罗岛,耗费了一年时间、损兵折将两千余人,才最终攻占耽罗岛。

不过也正因为耽罗岛的激战,毁掉了耽罗岛上的港口,重建起来需要耗费些功夫。

朱棡闻言叹了口气,说道:“哎!高丽到底是地处偏远蛮荒,这若是在应天一带,工匠无数,早就能将其修建好。”

与大明相比,高丽无论是工匠的数量,还是工匠的质量,都没法相比拟。

任亨泰与吴观玄等人对视一眼,吴观玄道:“殿下,此事急不来,不过,就算港口无法复原,以现在的条件也够作为跳板进攻倭国了。”

朱棡微微颔首,平复了一下心情,道:“今日清晨,本王收到长安侯发来的信函,辽东军已经开始朝着高丽进军,本王欲举高丽之兵,协助长安侯进攻倭国,除一万归汉军外,各卫所可抽调出多少精锐?”

卢庚想了想,站出来说道:“启禀殿下,各卫所抽调出来的兵卒,总计两万一千两百人,如今正在朝着京畿汇聚。”

高丽的卫所兵两万,加上归汉军一万人,正好三万人,倒也是当前高丽能调集出来的最精锐的战力了。

朱棡挺了挺胸膛,充满豪气地说道:“好!好!三万大军,本王亲自率领,定可踏平倭国!”

卢庚、黄东、任亨泰、吴观玄等臣子一听都懵了,卢庚说道:“殿下,此言何意?”

朱棡是高丽的藩王,虽然这藩王与大明本土的藩王不一样,可以参与封地的治理,但大明进攻倭国,是朝廷制定的策略,朱棡留在高丽统领后方杨帆等人在前线,岂能藩王擅自上战场?

朱棡一挥手,道:“长安侯他们为大明开疆拓土,本王岂能落于人后?待长安侯来到高丽行省,本王会与他一同出战!”

高丽锦衣卫指挥使庞英面露难色,劝说道:“殿下,长安侯恐怕不会让您一起出征,战场凶险,若是您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

朱棡瞧了庞英一眼,说道:“本王又不是三岁小孩子,何况本王与长安侯多少年的交情?本王求他帮个忙,他能推辞?”

能!

庞英在心里嘀咕了一句,庞英昔年在京城锦衣卫任职,与纪纲关系很好,也见过杨帆的手段与脾气秉性。

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要见红死人的,杨帆肯定不会同意晋王朱棡去倭国,但以朱棡的脾气,若杨帆不同意肯定又是一番闹腾,也不知道杨帆能否承受住朱棡的压力。

ps:推荐朋友的一本书《大明:朱元璋捡到了我的手机》,挺不错的小说,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