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陈守进再回来时就摸着他头开始安慰:“儿子,既然考完了我们就不要去想考成啥样儿,一次考不好代表不了什么,两次考不好也代表不了什么,三次——”
“爸,你别咒我了,你到底想说什么?”
“明天爸带你去掏鸟蛋去不去?”
“不去。”这种上山爬树又累又危险的活他才不想去,好不容易休一天假,陈望就想在他的瓜架下葛优躺。
陈爷爷和陈奶奶对视一眼,心想完了,看来没考好对旺仔的打击特别大,连掏鸟蛋这种所有孩子都爱玩的事都不去。
“那去抓泥鳅?”
“不去。”田里有蚂蝗,还可能有蛇打死陈望都不想去。
“河边去兜鱼?搬螃蟹,或者是——”
陈望叹口气,“说实话爸,你是不是自己想去玩爷爷不让,所以才非要拉上我?”
“怎么可能,我早就过了玩这些的年龄了。”陈守进坚决摇头。
陈望也都不想拆穿,男人至死是少年!
“真的,我想着以前你也没玩过这些,现在又去读书也没啥时间玩,所以才想带你去感受一下童年的快乐的时光。”
“那不用爸,我就在家待着就挺快乐的。”
陈望啥都不去陈守进本来就担心的心更没底了起来,陈奶奶和陈爷爷也忧心一片,陈奶奶更是后悔之前老说什么考第一名的话了。
陈守明知道陈守进这是想帮陈望放松一下心情,但是成绩没出来之前陈望估计也没心思去玩。
“旺仔想在家就在家,反正妈也在家带安安,正好给旺仔做点好吃的。”
陈望一听这个眼睛就亮了,三叔果然是有情商的!
“奶,我想吃水酥肉!”水酥肉制作倒是简单,可又要红薯粉又要肉,老陈家一般只有逢年过节陈奶奶才会做,但是陈望觉得好不容易考完试是应该犒劳犒劳自己。
陈奶奶见陈望终于有了精神心里欢喜赶忙点头,“好好好,明天一早我就让你爷去公社买肉。”
“谢谢爷奶!”
“咚!”厨房里正在帮忙切菜的陈敏一刀狠狠躲在菜板上,把旁边烧火的陈琳吓了一跳,还以为是她不想干活在耍脾气,“敏敏要不去你出去玩吧,这里有我帮妈就可以了。”
刘东萍正在洗锅,听了这话对陈琳道:“你别老是护着你妹妹,你这是害了她,她都这么大了厨房里的事一点都不会以后怎么嫁人?”
“嫁人嫁人嫁人!我不嫁人不行啊!”陈敏一天听她妈念叨这些耳朵都起茧了,从窗户外看着陈望八岁还扑在陈奶奶怀里撒娇的样子心里呕得不行。
真是一点男子汉的样子都没有,后天就能看到成绩了,到时候看你还有什么脸吃!
一次小小的半期考试按理说对福林这种只有一个读书娃的生产队来说应该半点关系都没有,但奈何陈望身份特别,加上陈奶奶当初豪迈的誓言,再在张婆婆有意无意的提醒下,整个生产队的人都知道陈望己经考完试了。
于是在第二天陈爷爷带着老陈家的人上工时一首被问起陈望考试的事。
这些问话的人有好奇的,有无聊八卦的,也有看热闹的,或许也有真正关心之人,但是连续不断的问饶是陈守文和刘东萍这种心好的老实人都有些烦了。
一家人只能尽量捡着偏僻地方的活干。
这些陈望当然不知道,中午大家回来吃饭的时候谁也没提,陈敏倒是几次想开口嘲讽,但看着陈望摇着拨浪鼓把三个月的安安逗得笑起来时又闭了嘴。
算了,反正明天就知道结果,今天就让他高兴一天吧。
与此同时永兴公社小学和正林公社小学的老师们正在埋头批改卷子,为了体现公正两所学校的卷子交换着批改,昨天考完正林公社小学的老师就带着卷子来换了永兴公社小学的卷子。
今天正林公社小学的老师早早就来了学校批改试卷,正午十分,办公室里每个人分到的卷子都批改得差不多了。
一班班主任刘珊第一个批改完,收起红笔开始整理试卷,“这个班语文不错,最高分98分,还有好几个95以上的,我先统计一下,你们那边结束没有?最高分多少?”
二班班主任鲁建宏也不抬的回道:“我还有几张就改完了,目前为止最高分96。”
“那要差一些,不过这套题有难度也能理解,晋老师那边呢?”
“有个100分的。”
这话一出不仅刘珊立刻惊讶的站了起来,连也鲁建宏从卷子中抬起了头,“满分?”
刘珊起身走过去,“卷子给我看看呢,阅读和看图写话你一分都没有扣吗?我给你说你可别宽松,永兴那边的老师绝对也会很严格,该扣的分就得扣。”
晋琴把卷子递给刘珊,“刘老师先看看试卷再说吧。”她难道想永兴公社小学考高分吗?那还不是因为这张卷子实在太漂亮找不到扣分的地方才不得不打100分。
刘珊接过试卷全神贯注的检查了起来,从第一题到最后一题刘珊检查的仔仔细细,可最后即使她用上鸡蛋里挑骨头的要求也没能找到扣分的地方。
这张卷子确实漂亮。
特别是最后主观性最大的看图写话不仅找不到一点扣分的地方,而且十分优秀,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竟然能在结尾写出这么有深意的话。
“终有一天,我们种下的小树会慢慢长大,树根会深深扎入泥土,如同我们刚成立的祖国一般茁壮成长,在所有人的期盼中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这真的是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写的吗?”刘珊震惊得把这两百来字的写话看了一遍又一遍。
鲁建宏听完忍不住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然后首接伸着头去看刘珊手中的试卷。
“这孩子不得了啊,!”鲁建宏看完激动的一拍手,“先不说这写话内容好不好,就说这整篇下来没有一个拼音,还有这么多难字,复杂成语,这孩子的识字量和阅读起码比得上三西年级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