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走私案也没什么好审理的,市舶司缉私处虽是无权审理,但却有调查权,一应证据早都已经做实了。
推官审理起来,也简单的很。
只是在最后的供词上,将一些对自家府尊不利的东西,全都删了去。
自己这位府尊是什么身份?
岂是一些商贾可以随意污蔑的,当真是好大的胆子。
干脆也不判监斩候了,省的还得等到秋后朝审核定,干脆将几名首恶,全都判了个仗责一百。
看起来,仗责一百是比斩监候轻的多,但你要是身体不好,受不住那就怪不得旁人了。
案件审结后,推官将案件的卷宗,呈递给了朱慎?。
“这个刘善彦和周武珍竟是被打死了?”
朱慎?板着脸,对推官问道。
“回府尊,两人平日里就酒色财气样样不差,身子早就被掏空了,几十仗下就死了,此是下官的罪责,还请府尊治罪。”
推官似是有些惶恐的,对朱慎?深深施礼道。
“哎,罢了,罢了,既是受不住刑,那就如实上报吧。”
“慎节兄,日后当小心才是。”
“下官谨遵府尊教诲。”
推官忙是回道。
俗话说的好,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
堂堂一府知府,打死两个证据确凿的走私商贾,算得了什么?
“慎节兄,本官这里还有些公务,就不留你了。”
朱慎?将卷宗交还给推官,语气平静的下了逐客令。
“下官告退。”
推官出了中厅大门,也是长长的松了口气。
朱慎?则是继续忙着松江府的初步规划。
又一日,眼睛通红的朱慎?,亲自来到了松江府市舶司。
书房内。
朱由检看过朱慎?的条陈后,轻轻点头道:“这份条陈写的不错,但还有许多不足。”
“这样,你将府衙的事暂时交托给府同知,你立即北上,去京城寻内官监掌印李国辅,他现在也忙着营建新城。”
“你去他那里好生取取经,有你的好处。”
虽是有些不解,但朱慎?还是躬身领命道:“臣遵旨。”
“事不宜迟,今早起行。”
“是。”
朱慎?回到府衙,将事务托付给同知后,也没有耽搁时间,立即乘船一路北上。
至于朱由检一行人,也在同一天离开了松江。
……
“皇爷,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您身为天下万民的君父,岂能乘这……这种船只出海?”
方正化一脸担忧,苦口婆心的劝谏道。
“少聒噪,这是什么?铁甲舰,使用蒸汽机的铁甲舰。”
“放心,不会出问题的。”
相比紧张万分的方正化,朱由检倒很是放松,半卧在躺椅上,信心满满的说道。
一旁的薄珏赶紧解释道:“陛下,这还算不上是铁甲舰,臣等只是在外面覆盖了一层铁甲,内里还是用的木料。”
朱由检也不以为意,而是对薄珏问道:“子珏,船只覆盖一层铁甲后,重量势必增加许多,蒸汽机可以推动吗?”
薄珏郑重道:“回陛下,臣等已经将蒸汽机给再次改进了,推动这么一艘福船还是可以的。”
“就算是蒸汽机出了问题,我们也可以使用船帆。”
薄珏的胸膛一挺,继续道:“不过,还请陛下放心,此船从天津到松江这一路上,还从未出过大问题。”
“一些小毛病,臣等当场就可以修好。”
朱由检满意的点了点头,赞赏道:“你们做的不错,朕心甚慰。”
“此是臣等的本分事,内府为了这台蒸汽机,从崇祯元年就开始投入大量钱粮,至今已近五年,花费钱粮合计银元近百万,臣等若是再拿不出东西,可就有负陛下所托了。”
朱由检的心情很是不错,闻言笑道:“你等的功劳,朕都记在心里,放心吧。”
“对了,你这艘船可有名字?”
薄珏赶紧回道:“回陛下,此船尚未取名,还请陛下赐名。”
“龙威,就叫龙威号。”
“这……”
薄珏听到这个名字,登时有些迟疑了,低声对朱由检提醒道:“陛下,这艘船只是实验性质的,用这个名字的话,是不是有些不合适?”
朱由检的态度却很是坚决。
“就叫龙威号,不改了。”
作为大明人的薄珏,哪里回知道这个船号对中国的意义。
见朱由检态度坚决,薄珏也不再劝,躬身施礼道:“臣等谢陛下赐名。”
“谢陛下赐名。”
船上的皇家科学院学士、学子、水手、匠人们也都齐声高喊道。
“传令下去,全速航行,朕要去扶桑看看。”
“臣遵……”
薄珏正欲顺口答应,但很快就反应过来,一脸惊讶之色。
“陛下!此万万不可!”
“还请陛下三思!”
“请恕臣不敢奉诏。”
方正化、李若琏、薄珏三人赶紧劝道。
朱由检没有理会方正化和李若琏两人,看着薄珏问道:“卿不是说此船没有问题吗?”
薄珏的脸色瞬间涨得通红。
船现在是没问题,但谁知道去了外海会是什么情况?
现在是沿着海岸线走,就算是出了问题,也可以紧急靠岸,甚至可以通过小船登陆。
若是去了外海,船只出了什么问题的话,那可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见薄珏脸憋得通红,就是说不出话来,一旁的方正化急了,狠狠地瞪了薄珏一眼。
都是这个狗东西,你说你试航就在天津一带试就行了,非得南下。
南下就南下吧,还非得停靠在松江码头上显摆。
还有那个该死的徐钊,不就是一艘铁甲舰吗?用得着大惊小怪吗?
现在好了,将皇爷给引了来,还非要去扶桑看看。
不出事还好,一旦出了什么事,自己这些人就是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砍得。
见薄珏不说话,方正化心念急转,忙是开口劝道:“皇爷,皇爷,大明距离扶桑实在是太远了,这……龙威号毕竟还在试航阶段,臣以为还是等试航完了,确定没问题了,再乘坐其出海也不迟,还请皇爷三思。”
李若琏也赶紧出言附和道:“陛下,臣以为方公公说的对,等试航结束了,您再乘船出海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