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十三娘 作品

第六百一十六章 突火枪的改进

内廷局中东作坊大堂中,邢敦坐在桌前,手边摊着一堆图纸,手中拿着炭笔仍旧不停在画,倏地又皱了眉头揉去手下纸张,换了一张重新写画。

旁边站着黄虎,他同几个匠人正在商量硝石配比,想着将子窠中火药若能更精纯些,说不准力道会更大。

还有几人不参与突火枪的改进,在另一边想着如何改进霹雳弹,“铁壳铸厚三分,装药增五成,定能”

便在此时,就见邢敦拍了桌子站起身来,“用精铁为管,铸得薄了必炸,铸得厚了举不动,况且”他烦躁得揉了一把发髻,本是乱如鸟窝的头发看上去更是像炸毛的猫一样。

“况且锻铁不是捏泥人,三尺长的铁管,要多少匠人捶打多少时日?”

赵德昭走进屋中的时候听到的便是这么一句,看着邢敦这幅模样,他便知道这些人定然承担了不少压力。

“我记得青唐羌人已用铜管喷射火油,不如用铜试一试?”赵德昭想起后世大炮都有用铜的,如果铁不行,先用铜试一试呢?

“殿下?”邢敦看见来人,忙朝赵德昭兄弟二人行礼,而后苦着脸道:“铜软易铸,可铜管连射三发必然变形”

赵德昭于这些方面的确不懂,他只知道后世是有青铜大炮,可到底是怎么铸造的,或者其中添加了其他什么,他是一点建议也给不了。

“诸位大人,用饭了!”门外仆从端来饭菜,屋中人多,装饭的盆换了一个小木桶,连同菜一起放在旁边桌上。

“先吃饭吧,吃完饭再想!”赵德昭朝他们招呼一声,“也不能真就废寝忘食了!”

几人谢恩,放下手中物什,洗手之后走到饭桌旁坐下,可端了饭碗还是唉声叹气,脸上都是苦涩。

邢敦吃着吃着,目光却突然被桌上的饭桶吸引住了,手中动作也停了下来,口中也不再咀嚼,突然福至心灵,指着饭桶说道:“那我们以铜为里,铁为箍,就像这个饭桶,用铁圈箍住木条!”

黄虎也跳了起来,“妙啊!铜导热快,铁抗压强,分段铸造,再以热套之法箍紧”

赵德昭站在旁边没有听懂他们在说什么,不过也没有打断,赵德芳却是连连点头,“这想法不错,可以先试打一支出来。”

几个匠人已是无心吃饭,邢敦转回到桌前重新画图纸,这次不再烦躁,刷刷几下之后,枪管的样子跃然于纸上,他舍弃了传统的整体铸造,改为三尺长的分段式结构。

铜管内径一寸,外缠螺旋铁线,每间隔五寸加一道铸铁箍,画到直发机关时,他突然想起师父曾教给他的东西,在尾巴又添加了个可开合的铜盖。

另一边,黄虎几个终于定了硝石的新配比,这样改过后,火药燃速应该能快三成。

赵德昭看他们突然该换了模样,朝赵德芳道:“我会禀明官家,铸造铜铁自军库中取,再调二十名军匠来协助。”

“多谢二哥,”赵德芳笑着道:“还是二哥厉害,能让这么厉害的人齐聚在内廷局里,要不然,哪里能想着制造出这种东西来,对了,二哥的点子更重要!”

赵德昭笑着捏了捏赵德芳的脸颊,“小马屁精,现在是说这些的时候?”

赵德芳拍下赵德昭的手,嘟囔道:“二哥,在外头呢!”

这小孩儿觉得自己在下属面前,自己这么做让他没面子了?

他抬头看了一眼,内廷局中的人忙碌得很,没功夫注意他们,倒是郭崇仁,眼神中露出些戏谑,见到赵德昭看去的目光,忙移开了视线假装什么都没有看见。

赵德芳留在内廷局督造,赵德昭则在傍晚时分离开,走出大门的时候,迎面就是欢腾的喧嚣。

“齐云社赢了?”赵德昭看着百姓笑得灿烂的脸庞,猜出来定然是大宋赢了蕃商,才能让他们如此得意。

“走,去画院!”

画院的画师们还在做最后的润色,不限于给画加上些颜色,百姓神情、铺子名号这些,纯属于艺术创作。

“只加了些无关紧要的,其余按殿下吩咐,完全是照着赛事来画。”画师将一叠画纸捧到赵德昭面前。

前面几副同自己看到的场景一样,蕃商先进一球,而后是齐云社高远扳回一球。

后面的比赛赵德昭没有看到,不过看手上这叠画册,那场精彩的赛事仿佛从纸上跳了下来,清晰呈现在自己面前。

高远同队员的配合默契无间,传球时机、力道皆是精准,最后比赛以大宋进五球,蕃商进两球结束。

最后一张图片,是官家赏赐双方的场面,可以看出场边彩旗招展,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微笑,蕃商虽然输了,但他们却也没有多少气恼神情,对着官家赏赐很是恭敬。

“不错!”赵德昭将画纸放回桌上,“修改润色好之后,做成画册给我看看,若可行,再试着多印几分。”

“印刷?”画师们闻言目露惊讶,要知道印画同印书可不一样,这其中颜色的把握,还有人物的刻画都不容易,且这画里少说几十个人物,要怎么刻印?

“若只朱墨套印,或许可行。”旁边另一个画师说道。

朱墨套印,便是雕刻两套版,分别刷朱砂和墨,定位采用“角线”对齐技术,这样印下来的图片就有了两种颜色。

若要将这些画上所有颜色都原封不动印下来,便要用到多色套印,麻烦是麻烦了一点,但赵德昭以为,已经掌握了双色套印的大宋,再加几个颜色也不会太难。

“我来想想办法,你们就先把这一套做成画册吧!”赵德昭说道。

对于太子殿下的办法,画院的画师们觉得应该不是假话,毕竟太子好似懂的的确很多。

他们颔首领命,拿着自己那部分继续修改润色。

赵德昭回了自己府邸,回忆着套色技术的细节,将其一点点写下。

自己记忆中,宋朝的套色技术比起西方彩色印刷可是先进了三百年,南宋《织锦图》已是有了七色套印,经显微镜检测发现每平方厘米有十五个套印定位点,更别说还有其他先进颜料创新、纸张创新、胶黏剂创新。

自己虽不全都记得,但写下来,总有人会明白!

翌日午时,赵德芳派去的人找到赵德昭,禀报说改进的突火枪制好,赵德昭放下手头事物便去了内廷局。

试验场上,百步外立着披甲的草人,铁皮在阳光下泛着冷光,邢敦将枪架在土垒上,黄虎亲自填入配好的火药子窠。

“都退后!”邢敦这次打算自己上,他穿着盔甲兜鍪,跪在枪旁,火绳在他指尖簌簌发抖。

引信燃尽的刹那,天地间爆开一声霹雳,邢敦被后坐力掀翻在地,只见一道赤红贯空而过,草人的铁甲“锵”得迸出火花。

远处的侍卫上前查看草人,过后兴奋跑来,大声嚷道:“打中了,穿透了铁甲!”

“成了!”旁边紧张等待结果的匠人们欢呼雀跃,而爬起来的邢敦则盯着手中的枪管,第三道铁箍处裂开了发丝细的缝。

“这是”黄虎也注意到了邢敦的目光,上前查看后笑容凝聚在了脸上。

“这是淬火不够”赵德昭上前看到细缝,这个自己懂啊,从前在《武经总要》上看到过淬火这一段,当时不明白还特地查了别的资料来研究。

“试试分段淬火,先整体加热至黄白色(九百度),铜管部分快速入十成的盐水冷却,铁箍部分,延迟三息后入豆油冷却,接口处,用湿布包裹实现梯度冷却,然后回火处理,碳火烘烤两个时辰,最后用蜂蜡密封表面。”

自己记得,淬火改进后的突火枪可使得枪管抗爆压能力提高三倍,使用寿命延长至五十发以上,重量也能减轻两成。

邢敦仔细听着赵德昭这话,目光越来越亮,直觉告诉他,只要按照殿下这淬火法子来做,定然能成!

“好,那就再来一次,这次一定能成!”

ps:考古证据显示,南宋后期兵器硬度检测结果的标准差比北宋减少37%,证明淬火技术却是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些改进完全可以在宋代现有技术体系内实现,不需要超越时代的发明,但需要工匠对材料性能有更深入的经验认知。

ps2:宋朝的套色印刷技术代表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彩色印刷工艺,其精密程度直到十七世纪欧洲才被超越,日本现存最古老套色印刷品《无准师范像》(1214年)直接模仿南宋技术。

高丽王超(12世纪)引进“拱花笺”技术,欧洲最早的套色印刷《美因茨诗篇》(1457年),比中国晚300年,直到17世纪荷兰才出现类似饾版(木刻水印)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