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溜肥肠 作品

第一百二十五章 应天书院

宫外的张启正在家中,与沈大力等人一起忙活着过年的事情。

为了让来年的生意更好,张启邀请了所有的小主管到家里吃年夜饭,毕竟他现在手下几百号伙计,光靠自己管理是不行的。

这些小主管都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对张启十分忠心,面对掌柜的邀请,这些人当然不会推辞。

为了不耽误大家晚上与家人团聚,张启把宴席安排在了中午。

正当大家在一起喝酒聊天的时候,大门传来一阵极速的敲门声。

“谁啊,懂不懂规矩,这么拍门,是要报丧啊。”沈大力作为管家,被灌了一些酒,嘴巴说话也不利索。

门一开,他发现是王举正,正要问好,没曾想王举正一把推开他,直接找到了张启。

张启正喝着酒,眼见王举正来了,连忙招呼他入座。

王举正看了看现场,还是压住了声音,让张启到偏房一叙。

“什么?不可能!”张启刚要惊呼,想起大厅还有人,下意识的捂着嘴叫道。

“怎么不可能!整个官场都传遍了,全是人证!”王举正也有些着急。

“不行就喊那五位师傅来对峙,我就不信了,六个人分不清龙和凤么?”

“那几位师傅怕是早就到家了,正准备过年呢!”王举正也是没好气的坐在了椅子上。

张启仔细回想了一下,最终觉得肯定是太后他们自己动了手脚,私自改了礼服。

张启立刻提出前去宫里对峙,他记得礼服上都有什么图案。

“晚了,那礼服又拿去改了!”

张启愣着了原地:“怎么又要改?”

王举正叹了口气,把事情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张启听后坚决认为是有人对他的礼服动了手脚。

“说什么都没用,你图纸也被收走了,那衣服又进行了二次修改,什么都看不出来了。”

张启也感觉到了麻烦,他询问这事情怎么办?

原本还指着这次捐纳再得个好处,这下好处没得到,倒是惹出一些麻烦事。

“圣上当场是很生气的,可后来他偷偷派了人来找我,让我迅速问清楚情况,证明他也不相信你是这么傻的人。”

“废话么?是个人都不会分不清龙凤的区别吧。”

“我觉得这件事情是太后他们一党搞的鬼,但我们目前没有任何证据,只能静静的等待,看上面对这件事情有什么处理结果。”

张启也只能等结果了。

一直等到了天圣五年(1027年)正月十六,朝廷结束了休沐期,在第一次早朝的时候,才宣布了衮服事件的处理结果。

枢密副使晏殊被贬,出知应天府。

王曾因赵祯和众大臣的力保,只是罚俸一年,以示惩戒。

吕夷简又成为了这次事件中的最大受益者,由刘太后提议,他很快的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的拜相。

至于张启,则是又花了三十万贯买了个平安,并被刘太后收回了文林郎的敕令。

再次之后,在刘太后的授意下,郭国丈还是想拉拢张启,张启依旧不从,并且通过王举正再次见到了赵祯。

在一通表忠心后,赵祯对他衮冕的事情彻底释怀,并将太后收回的文林郎敕令又还给了他。

这让张启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

有了这次的经验教训,这让张启日后行事更加小心,无论做什么都要留下对自己有利的证据。

待到春暖花开之后,张启决定出去散散心,他把大权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沈大力。

自己则带着几个随从乘船南下,打算去富庶的江南之地游玩一番。

顺汴河而下,首站张启来到了素有陪都之称的应天府,太祖之时此地成为宋州,也是由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

后宋州升级为应天府,再后来宋真宗又将其升格为南京,并下旨建行宫正殿,以归德为名,称“归德殿”,规划京城与宫城,使之成为另一个北宋之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与军事重镇。

来到应天府,张启感觉这里除了人口没有京城那么拥挤之外,其他的各方面都不比汴梁差。

商业气息有过之而无不及,酒肆林立,往来客商络绎不绝,甚至有酒肆模仿自己的快活林,推出了低价格的会员制。

应天府的垦田面积巨大,粮食产量颇丰,这也让应天府的酿酒业十分发达;这里不像京城,飞天美酒虽然也有销路,但毕竟路途遥远,本地酿造的酒还是占了市场的七成左右。

张启敏锐的嗅到了这里的商机,若是在这里开设一个蒸馏酒厂,那么自己的收入可不是翻几番了,整个北方他都可以覆盖。

带着这个目的,张启打算在此处停留久一些。

走走停停,张启在应天府逛了好几天,看中了许多还未开垦的荒地,为了得到这些地块,张启买了些礼品,前往应天府衙。

有些不凑巧,值班的衙役说府尹大人刚刚出门,去了应天书院。

张启对这个书院是有些印象的,每次路过书院门口,都能听见里面的高谈阔论,非常热闹。

只因每次步履匆匆,未曾认真看过书院全貌。

张启乘车再次来到应天书院,只见书院的大门高耸,朱红色的漆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门楣上悬挂着金光闪闪的匾额,上面“应天书院”四个大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

门前石狮雄踞,威武而庄重,仿佛守护着知识的殿堂,不容亵渎。

院门紧闭,但挡不住里面的喧闹;张启轻叩院门,几息之后一老者前来将门打开。

老者衣着朴素,对着张启行了一个礼,张启慌忙回礼。

“这位客官看着面生,此番前来有何贵干?”老者看似年纪很大,但说话铿锵有力,口齿清晰。

“晚辈自汴京而来,本想在此地买些地块做生意,无奈府尹大人不在衙内,据说来了书院,这才登门叨扰,还望见谅。”

老者听完点点头,回道:“既是如此,客官容我去禀报一声,若是大人肯见你,便可进来。”

“有劳您了!”

老者关上门准备走,像是忘记了什么,又打开门问道:“还未知晓客官姓名?”

“晚辈张启。”张启躬身说道。

老者这回真的关上了门,前往书院深处通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