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拉动云栖县的经济,显然不能单纯依赖农业了。
当前的市场规模有限,倘若云栖县盲目大规模发展农业,比如兴建大棚种植蔬菜水果,省城的市场恐怕难以完全消化。
因此,农业发展仍需推进,但绝不能像是在云栖县时一样,大力发展,必须转变思路、调整策略。
省城市场要饱和了,至于帝都市场,不可能他一家独大。
想要在帝都市场一家独大,谁都做不到。
帝都势力复杂,谁不想分一杯羹?
而且帝都市场最为火爆,人家不差价格,只要品质好就成。
他们种植的水果品质好吗?
好。
可哪怕再好,跟进口水果也无法相比,想要跟人家竞争,怕是有些难!
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来着。
关键是人家不差钱,更加不差价格。
帝都消费者购物未必会看性价比!
既然农业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那么,城市的发展就必须扛起这面大旗。
如何通过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呢?
答案便是房地产。
房地产行业的盈利空间巨大,若能巧妙结合《大明不夜城》项目,同时将学校、政府、医院等关键机构迁移至新区,定能吸引大量人口前来购房定居。
当然,房价必须得到有效控制才行。
他不愿看到老百姓为高昂的房价叫苦不迭。
唯有房价稳定,新区才能吸引人气,进而蓬勃发展。
政府调控房价并非难事,只需合理控制土地价格,房价自然难以飙升。
若开发商执意涨价,政府亦可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而土地价格,无疑是这一系列调控措施中的核心环节。
土地价格直接关系到县财政收入,这也是全国各地热衷于炒作房价的根本原因。
房价越高,土地售价便水涨船高,财政收入自然丰厚。
因此,即便上级部门明令禁止炒房,地方上仍可能置若罔闻,甚至不惜冒着被问责的风险,也要鼓吹房价坚挺。
说到底,还是利益在作祟。
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都成问题,更别提刺激当地消费了。
特别是零售行业,如饭店、服装店、超市、水果店、菜店等,一旦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的工资无法按时发放,对当地经济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这样的先例并不鲜见。
隔壁省的一个县区就曾发生过类似事件,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半年未领到工资,导致当地饭店倒闭了七成以上,其他店面也倒闭了近一半,全县经济陷入低迷。
最终,商家们不得不联合起来向政府施压,要求解决工资问题。
由此可见,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无疑是当前及未来的主力消费群体。
他们每月有稳定的收入进账,消费起来底气十足。
反观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民,即便赚到了钱也往往舍不得花,而是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要是公务员和农民同时住院时,公务员可能拿不出住院费,而农民却往往能从容应对。
这并非讽刺,而是现实写照。
就算能拿出来,说话上在哪里借的,这只是指普通公务员。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地价对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张扬却不愿看到云栖县的地价和房价飙升。
高昂的房价将让老百姓望而却步,更无法吸引人才前来定居。
他要的是人气,是人口的增长。
只要有人气,经济就会水涨船高。
这些想法一直萦绕在张扬的心头。
他原本打算让会城地产也参与到新区的建设中来,以避免一家独大。
再怎么会城地产也是本土企业,而华远置业作为外地企业,不可能永远留在云栖县。
扶持本土企业是必然,否则一旦外地企业撤离,云栖县的经济将面临严峻挑战。
虽然他可能看不到那一天的到来,但他不愿给云栖县留下任何隐患。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并非张扬的清高之言,而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若他想要财富,完全可以选择去经商。
但他没有这么做,他更享受看着一座城市按照自己的设想崛起的过程,这让他充满了成就感。
没错,就是成就感。
他希望在自己离开后,百姓们能记住他。
这是虚荣心作祟吗?
或许吧。
但正是这份虚荣心,让他时刻保持清醒和自律,生怕自己身败名裂,那比杀了他还要难受。
张扬想要打造新区的事情并未向任何人透露,时机尚未成熟。
一旦提出这个想法,俞志用必定会反对。
在常委会上,这个提议很可能会被否决。
因此,他选择等待时机。
等他在云栖县有了足够的影响力,再提出这个计划也不迟。
现在,他需要争取到那五条路的修建资金。
有了江安的支持,修路资金申请应该不成问题。
最少也能申请到7000万。
到时候,吕玉昌政绩将更加显赫,升任常务副县长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可以的话,张扬很想把丁敬这个绊脚石一脚踢开。
一旦吕玉昌升任常务副县长,他再扶持一个副县长进入常委班子,那么县政府的大权就将牢牢掌握在他手中。
只有这样,他才有足够的实力与俞志用抗衡。
这一点,张扬心里清楚。
至于俞志用的那些证据,张扬轻易不会动用。
他希望云栖县能够稳步发展,不愿看到两败俱伤的局面。
那是走投无路时的选择。
不过在那之前,他打算先在两个乡镇试点弄大棚项目。
云岭镇和河桥镇地势平坦,非常适合发展农大棚。
种子大棚的选址并非随意为之,需要地势平坦、光照充足、交通便利,并避开污染源。
土壤方面,以疏松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为佳,ph值保持中性至微酸性,水源需清洁充足。
气候条件也需适宜,冬季需做好保温措施,夏季则需降温。
在张扬看来,这两个乡镇完全符合这些条件。
他并不担心种植的产品卖不出去,因为他有门路。
想到这里,张扬叫来了刘成仁,打算亲自前往这两个乡镇考察一番。
刘成仁接到命令,连忙去准备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