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玲,这位内科主任医生,每日的生活都被忙碌填满。清晨六点半,晨曦微露,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城市的薄雾,于玲便已从睡梦中醒来。她那原本精致的面容,因长期的劳累而略显憔悴,眼睛里透着掩饰不住的疲惫,但当她想到医院里那些等待救治的患者,眼神又瞬间变得坚定。她简单洗漱后,匆忙穿上那身洁白的医生制服,镜子里映出的,是一个身材苗条却因忙碌而略显消瘦的身影,脸上虽有倦意,却难掩那份医者的专注与执着。
晚上十点,城市早已被夜幕笼罩,万家灯火闪烁。于玲才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家,有时即便回到宾馆,工作也并未就此停歇。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病历堆满了桌面,她顾不上喝一口水,便又投入到查看病历、接听电话的工作中。常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实在累了,就在办公桌前趴几分钟,稍作休息后,又立刻精神抖擞地继续工作。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的脸上和手上布满了伤痕,那是长期佩戴口罩、手套留下的印记,宛如勋章,见证着她的付出。
那一天,阳光透过医院窗户的玻璃,洒在于玲的办公桌上。突然,急诊室的电话铃声急促响起,打破了短暂的宁静。于玲迅速拿起听筒,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女孩焦急的声音,带着哭腔说道:“医生,我爸爸发高烧已经三天了,现在感觉呼吸困难得越来越严重,请问你能帮我们看看吗?”于玲心中猛地一紧,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我马上过去!”她一边说着,一边迅速转身,命令其他值班医生:“你们迅速安排好其他患者,我去急诊室!”说罢,她脚步匆匆地朝急诊室奔去,那坚定的步伐,仿佛带着能驱散一切病魔的力量。
当于玲赶到急诊室时,只见一位中年男子正躺在床上,痛苦地挣扎着。他面色苍白如纸,嘴唇青紫,每一次呼吸都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胸膛剧烈地起伏着。于玲迅速上前,熟练地进行初步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可能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此时,在场的医生们都清楚,这位患者需要进行一场复杂而危险的手术,才有机会挽救生命。然而,时间紧迫,手术风险极高,在场的所有医生都面露难色,不愿意负责这项危险任务。
于玲看着眼前的患者,又环顾了一圈周围犹豫的同事们,她的眼神中没有丝毫动摇和退缩。她深吸一口气,冷静而果断地下令:“立刻组织手术队伍,准备必要的设备和药品等物资,我们马上进行手术!”她的声音坚定有力,仿佛给在场的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经过数个小时残酷又艰辛的努力,手术室里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懈怠。终于,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成功度过难关,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在场的所有人都忍不住长舒了一口气,于玲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当晚八点左右,医院的走廊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灯光有些昏暗。于玲收到急诊科转过来的一位患者——年逾六旬,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已经因为新冠肺炎入住了 iCu 近十天,在抢救无效后被转入普通隔离区进行治疗。由于其身体状态极差,在此之前也曾多次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问题。于玲深知情况危急,她立刻调整状态,始终保持着清醒、镇静和专业素养,迅速组织医护人员展开紧急抢救。
她有条不紊地指挥着:“首先,做好密切监测工作,血压、心率、脉搏和呼吸频率都要实时监测,不能有丝毫差错;及时调整氧气流量和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调控。同时,加强营养支持,防止并发感染等措施也都要落实到位。”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于玲除了完成每日查房外,还要负责制定每个患者详细的治疗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方案。她要面对每个家属焦急的关注与咨询,耐心地解答他们的问题,还要安排心理专家为患者及家属进行辅导,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时间在紧张的救治中悄然流逝,虽然任务艰巨、风险巨大,但在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治愈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的背景下,他们在“黄金 72 小时”内成功化解数起危急情况,挽救了数位危重患者的生命。当听到“手术结束!”这句话时,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像是被抽走了紧绷的那根弦,放松地长出一口气,那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仿佛过去几周里他们从未有过。
刚忙完这一切,急诊科的通知又像催征的战鼓般传来:“有一名年轻男子因心脏骤停被送进急诊室,需要紧急抢救!”于玲迅速穿好白大褂,一路小跑着赶往急诊室。在急诊室门口,她遇见了正在奋力施救的同事们。她立刻焦急地询问:“情况如何?”一位同事满头大汗地回答道:“这个患者已经进入临床死亡状态,我们正进行心肺复苏。”
作为内科主任,于玲非常清楚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何种措施。她立即开始指挥其他医生配合进行抢救,一边冷静地说道:“保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准备肾上腺素,随时准备注射。”然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患者的状态没有明显好转,反而越来越不稳定。此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感觉到无助和绝望,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但于玲始终保持着镇静和沉着,她一边密切观察着患者的情况,一边从容地给予其他医生指导和鼓励:“我们不能放弃!必须坚持下去,每一秒都有可能创造奇迹。”
最后,在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协作下达成共识:应该尝试使用机器辅助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来进行支持性治疗。虽然 eCmo 技术对患者存活率会起到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具备高度风险性,并需要专业团队精准操作。当时由于缺少相应设备以及专业人员,匹配成功几率微乎其微。面对如此艰难的现实局面,于玲没有丝毫退缩,她坚定地说道:“我愿意担当责任,让我来操作 eCmo。”
众人曾提议改变计划,寄希望能够找到更合适的候选人或更好用的设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她,并听从她的调度安排。随即,在所有医务工作者的密集配合下,大家有条不紊地完成手头工作任务。对内部团队中各项关键环节层层审核、确认、测试之后,最终成功建立 eCmo 回路并启动。在之后数小时内,幸运的是,患者神奇般地恢复了意识。
这次事件让所有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记忆深刻:首先在于玲主任在重要决策时展现出的正确与负责;其次在组织行动时,她能够处理好协商关系、完美执行方案;再次就是针对问题解决方式,她充分考虑整体利益,以纠偏思路限制问题范畴等方面表现出色。
虽然如此投入地工作着,但于玲对自己最大的遗憾便是太少时间陪伴女儿成长。每当结束一天的忙碌,终于能和女儿视频通话时,女儿那稚嫩可爱的脸庞出现在屏幕上,总会带着期盼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于玲看着女儿那纯真的眼神,心中满是愧疚,一时无言以对。
“妈妈好像很累啊。”女儿小声地说道,眼中闪过一丝担忧。
“没事儿啦。”于玲尽量保持轻松愉快的语气,不想让女儿担心,“妈妈一直很忙碌呢。”
“可是……”女儿眼中的担忧更浓了,“你会不会生病啊?”
听到女儿的话语,于玲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眼眶微微湿润:“宝贝别担心。妈妈很快就会忙完的,回来好好地陪宝贝玩。”
“好的,妈妈说话要算数啊!”女儿天真地笑着,可这笑容却像一把锐利的刀,刺痛着于玲的心。这种无法尽到母亲职责的感觉,让于玲内心愧疚万分。
刘玉秀在一旁看着疲乏的于玲,心疼地说:“于玲,你要注意身体,劳逸结合啊。”
“妈妈,我知道了。”此时,电话又突然响起,于玲连忙说:“妈妈,我不和你们聊了,我又有电话进来了。”说完,便匆忙挂断视频,随即接通电话:“喂,你好。”
“于主任你好,实在不好意思打扰你,又有一位重症病人。”
“好的,我马上到。”于玲挂断电话,穿上防护服,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
每当夜晚安静下来,医院里只剩下仪器的微弱声响和护士轻柔的脚步声。于玲就会默默地思考:难道我真的只能在工作和家人之间选择其中之一吗?这个问题,像一团迷雾,萦绕在她的心头,久久不散。
疫情期间,医院就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战斗格外惨烈。每一天,都有无数的生命在生死边缘挣扎。于玲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拼尽全力去抢救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病人。
在她轮到下班之前,一个突然出现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让于玲失去了离开医院休息的机会。当她听到紧急求助时,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决定留下来做最后一波救治。
当于玲赶到 iCu 时,那位患者已经昏迷不醒,喉部插着氧气管道,艰难地维持着呼吸。从得知这个消息开始,于玲就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立即着手制定救治方案,并组织其他医生和护士共同合作进行抢救。
她迅速而冷静地说道:“先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血压、心率、脉搏和呼吸频率等等都要被仔细测量,一个数据都不能漏。接下来是药物治疗,给予镇静剂使其保持安静以及缓解心理压力;使用皮质类固醇、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来调节身体功能;同时,要加强监护并确保氧气供应充足。”由于该患者年龄较大且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危险之中。但于玲和她的团队没有丝毫退缩,经过长时间紧张而高效地工作,患者逐渐恢复清醒,并重新开始自主呼吸。此时,所有参与救治行动的医生和护士们都感到非常欣喜和满足,于玲的脸上也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然而,疫情越来越严重,于玲作为一名内科主任医生,一直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奋战着。她的体力逐渐消耗殆尽,每天都是忙碌地接待着无数患者,却没有时间顾及自己。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于玲的身体开始出现了问题。
有一天晚上,当于玲刚做完手术走出手术室时,她突然感觉到头脑一阵晕眩,视线变得模糊,整个世界仿佛都在旋转。她试图站稳脚步,双手在空中慌乱地挥舞着,想要抓住些什么来稳住身形,但是一切都是徒劳无功。最终,在一个不经意间,于玲失去了平衡,重重地倒在地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时已经是下班时间了,同事们都已经离开了病房。只有一名实习生留在后面帮忙整理杂物。实习生听到声响,转头看到于玲躺在地上无法动弹,吓得脸色苍白,连忙跑了过去,大声呼喊:“于主任,你怎么了?快醒醒。”于玲躺在地上,意识渐渐模糊,心中感到十分惶恐:自己会不会是新冠肺炎患者?
其他值班医护人员闻声赶来救援,他们迅速将于玲送往急诊室接受治疗。第二天早晨,在确诊结果出来后,大家都震惊了,原本健康的于玲竟然成为了新冠肺炎患者。
起初,于玲还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情况愈发严峻。虽然进行了多次呼吸机辅助呼吸和药物治疗等措施,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和好转迹象,但突如其来的病情加重、反复以及其他并发症引起的问题,让于玲承受着巨大的身体负担和精神压力。
于玲开始呼吸困难,出现了几度昏迷状态。当她再次醒来,虚弱地说:“麻烦把我手机拿来。”她颤抖着打开视频通话,一家人看见了她脸色苍白如纸、汗如雨下、喘不过气来的模样。女儿看到妈妈如此憔悴,忍不住泪流满面,哭着喊道:“妈妈你要挺住啊。”一家人看着于玲,十分焦虑和无助,空气中弥漫着悲伤的气息。
“我对你们太亏欠了。”于玲艰难地说道,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尽孝报答你们。”听到这番话语,一家人更加心酸,却又相互安慰起来:“我们都知道你很辛苦,我们理解你,你安心养病吧!”他们没想到,这个曾经坚强勇敢,工作上总能把握先机抓住重点抢救方案,还会细心地给每位需要帮助患者戴上口罩等防护设备的内科主任,竟然如此不幸。
于玲断断续续地说:“爸爸妈妈,对不起了,我死不害怕,我可以和耀宗见面了,但最放不下的是宝贝。”
“别担心,我们一定会好好照顾小可爱。”高莲秀强忍着泪水安慰道,“可不能让小可爱失去一个母亲。”
“莲秀,我对不起你,以后孩子就托付给你了。”于玲的声音带着哭腔。
“于玲,不要胡思乱想了,你会好起来的,我们一家人等着你回来。”高莲秀泣不成声。
“莲秀,我是医生,我知道……家里的一切,以后只能靠你了,来生我做牛做马报答你。”于玲说完,便开始剧烈地咳嗽起来,随后就挂断了视频。
尽管医院的医护人员们竭尽全力进行治疗和抢救,但最终还是无力扭转命运。在七月四日那天晚间九点钟左右,内科主任医师——于玲,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与世长辞。她的离去,让整个医院沉浸在悲痛之中,但她的奉献精神,却如同璀璨的星光,永远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每一位医护人员,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继续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