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蒙恬等人恭敬起身,始皇又道:“此战能胜,诸位将士功莫大焉,此战打出了我大秦之威,打出了我大秦之势,朕代大秦万民,代列位臣公,欢迎众将士凯旋!”
始皇帝这番话铿锵有力,传得很远,饶是距离高台稍远的人都能听到,而听到始皇之言的秦人百姓都热烈欢呼起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自豪和与有荣焉。
似乎在向那些非大秦人说:看,这就是咱们大秦,怎么样,是不是很强很厉害?但这是咱们大秦,不是你们的国家!
与秦人相比,耽摩栗底僧侣、孔雀国王的使者、百越诸部的人便没这么高兴,心里满是焦虑担忧,偏偏现在是秦人的凯旋典仪,他们还没法表现得太不高兴,反倒要硬挤出一点喜悦。
不然,咱大秦打了胜仗,你们一副如丧考妣的表情是几个意思,见不得咱大秦好?
始皇目光落回王贲身上:“上将军为此战之中我大秦统帅,功劳甚大,当代众位将士随朕一同登台!”
这也是事前便定好的一环,王贲自然不会拒绝,赶紧向始皇行礼:“王贲遵旨!”
王贲本想走在始皇之后,但未料到始皇帝竟拉着王贲的手,让之随他一同走向高台,但王贲知道不能和始皇帝同位而行,主动稍晚了一个身位,以示君臣有别。
看到一君一将朝那高台登去,高台外停驻的大秦凯旋将士,无不眼神火热,神情动容,满是敬崇。
没听到陛下说?
王贲将军是代表他们在随陛下一同登台,那王贲将军此刻登上高台,某种意义上也是他们在随陛下登上高台啊。
这一刻,众大秦军士感受到始皇对他们的礼遇看重,火热崇敬的目光牢牢落在那两道背影身上,看着他们一步步登上那高台。
“士为知己者死”是这个时代相当流行又朴素的价值观,不值士大夫懂得,他们这些小卒平民亦懂。
而如今得皇帝陛下如此看重,如何能不为之效命?
观看典仪的大秦百姓和众大秦军士差不多反应,因为他们本身有很多人就曾当过秦卒,以后他们的子孙或许也会成为一名秦卒,现今看始皇礼遇将士,那也是在礼遇他们和他们的子孙。
秦修便激动地对儿子道:“开,看到没有,这就是陛下,我们秦人最伟大的皇帝陛下!”
儿子开根本看不懂发生了什么,自然也不明白自己父亲为何如此激动,只好懵懂着随父亲的话点头。
站在高台下方一侧的李念,看着始皇和王贲携手登台,心里想着一些事:这场凯旋典仪会继续增长始皇帝在天下间的威望,加剧秦人对始皇的个人崇拜倾向。
这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一件坏事,他要做的是尽可能将之引导向好的一面,至于消除秦人对始皇的个人崇拜……
如今可是封建王朝时代,要让人们不崇拜皇帝,难于登天,且风险极高,还不一定能有获益。
社会的演化进步很难一蹴而就,不能想着一步就从封建社会跳跃到现代社会,尤其在始皇这个时代,民智未启,给人们宣讲皇帝的坏处、不要对皇帝进行个人崇拜,人们未必会接受,甚至反而会认为李念是在妖言惑众,祸国殃民。
并且,在始皇这种强势聪慧的皇帝眼皮下,讲不要搞集权、不要搞个人崇拜,那是老寿星吃砒霜,活腻歪了。
未来的大秦必定会进入没有君王高高在上、一言而决他人生死的时代,但李念能清晰地认识那不是他所处的现在,他所能做的是为那个时代做一些到来前的铺垫。
像开教育,启民智,便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一环:民智得启,民众能进行自我思考,而非任由帝王将相蒙骗,才能让帝王将相消弥。
绝大多数人都集中在往高台走去的始皇、王贲身上,少有人去注意蒙恬等人正依照一定次序分列于高台两侧,像是侍卫在镇守这条通向高台的路。
当王贲踏上高台的台阶时,一声“砰”的轰鸣响起,但王贲未去看,他知晓那是什么,在登上第二级台阶时,又是一声“砰”响。
而在各个区域观看典仪的人们都看到,那摆在高台下,十七根斜指向天的铜管突然向外喷出火光,似发出了什么,那轰鸣也正是从其传来。
突然传来的“砰”响将许多大秦百姓吓了一跳,但只是被突然的声音给惊到,马上便镇定下来,就声音大了点,好像也没啥。
咦,那些人是怎么回事?
他们看到了比较奇怪的一幕,在“砰”的轰鸣声响起后,那些据说是从什么孔雀国来的人给吓得蹲到了地上,还捂住自己的头。
刚刚从车架上下来的那些百越人倒是比孔雀国人好点,但也明显能看到有的人身体一颤,向后躲退。
这很像是遇到了害怕恐惧的事物后,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可那东西尽管发出的“砰”响比较大,但也没有造成啥后果啊?
应当不是这十七门铜管的问题,而是他们在随军观战时见过那火炮发威,火炮在战场上所产生的威力让他们记忆深刻,害怕恐惧。
可是,火炮在战场上究竟产生了何等的威力,才让这些人现在听到这些“砰”声都害怕。
大秦百姓自然满是自豪,可还没得到确切情报的百越诸部使者却满心烦躁不安,等秦人的凯旋典仪结束,一定要赶紧问一问那些随秦军去观战的族人。
连听到声音都害怕,已可想象那真正的火炮发威,有多厉害!
很难不怀疑这十七门像是火炮,但似乎又不是火炮的东西是秦人故意设置在此,既是为了用此轰鸣庆祝大军凯旋,也是想以之彰显秦人的厉害,震慑他们。
但不得不说,秦人这招用得好,虽还不知火炮之威具体如何,可看那些人反应便已明了。
在秦国有一个故事:说是有鸟受过箭伤,所以在听到弓弦拉动的声音后被吓得从空中掉了下来,那些人的反应也和故事里的鸟一样。
其等虽未像故事里的鸟一样受过“箭伤”,却看到过东胡、月氏人被火炮所伤的场景,在其等心里也留下了创伤。
在这一刻,某些人彻底想明白了大秦为何非要让他们的人随军观战,是要让他们的人现场看到与大秦交战后景象,从而心生恐惧,然后将这种恐惧带回给他们。
这十七门礼炮当然是李念的提议,既能给大秦增加一些礼仪,也能吓一吓那些惊炮之人。
如今看来,效果不错,展示很成功,借由那些人狠狠彰显了一把大秦之强,尔等皆绿叶,唯我大秦为红花!
十七声礼炮响后,始皇和王贲登上高台,始皇看向前方,进入下一流程:升旗奏乐!
不仅升大秦的国旗,还有大秦的军旗,国旗军旗是王贲领军出征前所升的那两面,今日虽不在那处校场,到的人也不完全相同,但同样随着风和太阳升起。
每月初一,都会在咸阳举行升旗仪式,而位于咸阳各处的宣讲台也会定期安排人前去教授大秦国歌。
这使得升旗对咸阳百姓而言,不算新鲜,当国旗升起,赶到此处观看凯旋典仪的百姓们挥舞起手中的小号国旗,主动唱响国歌,让一片接一片区域都是玄鸟苍龙旗飞舞。
这场面看得不只百越人沉默,还有许多匈奴人、乌孙人、孔雀国人,和大秦相比,他们的国家和部族差的实在太多了!
差距大到令他们心生绝望,如此强大的秦,就算学习追仿都十分困难吧,更别说要将大秦超过。
但也有人感到心喜振奋,大秦越强,越能证明大秦道路的正确性,只要按照大秦的道路去走,那他们的国家部族也一定能够强盛起来。
如果能得到大秦支持,那能强盛得更快……
待升旗奏乐完,始皇道:“东胡狂悖,月氏猖獗,辱大秦威仪,不敬不臣大秦,然得众位将士用命,不远千里,征东胡、讨月氏,消大秦之患,振大秦之威!”
“朕代大秦万民,代列位臣公,于此迎众位将士凯旋,众位将士辛苦!”
无论是在高台上的王贲,还是在高台下的蒙恬等将,亦或是停驻在远处的大秦将士齐齐单膝跪地,朝着高台齐声道:“不辛苦,为陛下而战,为大秦而战!”
看着单膝跪地的数万大军将士,听着那整齐的“不辛苦,为陛下而战,为大秦而战!”,始皇心中豪气无穷,觉得就算老天变成人从天上下来,他也能与之一斗。
他已年过四十,可仿佛有回到了那个最意气风发,开启大秦统一天下之战的年月,他问道:“王贲,此战战果如何?”
“禀陛下,此战我大秦大胜,斩杀……”
听到王贲吐出的一个个数字,许多人震惊,斩杀多少,俘虏多少,及自身阵亡多少,缴获多少,都比传回的捷报中更加详实。
可王贲所言要是为真,那大秦这一战胜得太惊人,以极其离谱的敌我伤亡比灭了东胡、月氏。
是不是王贲在说谎?又或者秦军损伤如此少,是由于匈奴人和乌孙人死伤较多?
可众人见始皇听完王贲禀告后,并未显得多高兴,反而沉默了片刻,才开口问道:“身为我大秦将士,却亡于异国之土,他们是大秦的英雄,不该无法归家,可将其等尸骨带回?”
王贲道:“回陛下,所亡将士尸骨皆被带回,未少一人!”
始皇道:“好,他们为大秦的将士,也是大秦的子民,便是只有一人,也不可弃。将其等尸骨送还家人,嘉奖其家为英雄之家,家中若有父母,令所在郡县予以赡养,若有适龄子女,可入咸阳就学……”
始皇此举主要是为收买军心,但效果极好,看秦卒和大秦百姓们那火热崇敬的眼神便可知。
在始皇这番话后,一些大秦士卒主动喊到“陛下英明!”,这喊声很快成燎原之势,连观看典仪的大秦百姓也单膝跪地,呼喊起来。
今日皇帝陛下能这么对死去的同袍,明日也就会同样对他们,他们不仅是为死去的同袍而喊,也是为今后的他们。
位于众臣中的赵高见此场景,很麻溜地单膝跪地,喊起了“陛下英明!”,搞得众臣只能随之一道。
这下,没有跪喊的百越人、孔雀国人、匈奴人就成了整个现场极为显眼的存在,毕竟秦人跪了一片又一片,他们没有,可不显眼?
他们滑跪地同样干脆,在这种气氛下,要是不跪,很可能会被大秦的皇帝给记恨上,而大秦又是如此之强,非他们能敌。
在下令平身后,始皇又道:“东胡、月氏俘虏何在?”
立时有大秦士卒押送着一批东胡、月氏俘虏过来。
看着下方的俘虏,始皇又问道:“东胡王首级何在?”
月氏在战败后逃得比东胡更利索,因而月氏王没被逮住,其率领了一部分月氏族人逃向了西边。
但这已无关紧要,月氏的大部队已被消灭,诸多人口牲畜都被大秦和乌孙夺走,月氏王便是逃到西边,想恢复元气,东山再起,至少也要好几十年。
而有这时间,大秦早已变得更强,不去找月氏人麻烦就不错了,月氏人要是敢回来报仇,将被大秦轻松按杀。
听到始皇问话后,一名秦将捧着一个木盒登上高台,单膝跪地,恭敬地将木盒呈到始皇面前。
始皇将之打开一看,一颗被特殊处理过的人头陈于其中,也不忌讳这是颗死了好些天的人头,始皇帝用右手将头颅从盒中取出,提在手里,向众人展示。
“此便是东胡诸族之主,昔日遣使辱大秦威仪,今时却被朕提在手中。其若知晓会有今日,会否后悔昔日之举?然其犯大秦威仪,纵使有悔,也罪无可恕!”
始皇帝直晃晃地提着东胡王的头颅,神态睥睨天下,声不急不缓,音不轻不重,可一字一句却直入众人之心:“明犯强秦者,虽远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