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鱼的八爪鱼 作品

第318章 通了天的大事儿

长辛店机车厂。

下午两点。

车间里内传来阵阵机器的轰鸣声。

工人已经开始忙碌了起来。

周向明等在车间门口,迟迟没有看到李铁锤的身影,不禁犯了嘀咕。

“这小子不会害怕了吧?”

就在这时候,一道魁梧的身影,骑着自行车晃晃悠悠的从远处驶来。

等来到车间门口的时候,捏闸,刹车,下车,一气哈成。

李铁锤来到这个年代后,经常骑自行车,算是数千公里的老司机了,对自行车的操纵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周工,今儿是怎么了,不在车间里面盯着?”李铁锤停好自行车,抽出自行车锁把车轱辘锁在一根柱子上。

这两年的治安不如前几年了,像自行车这种贵重商品,还是要小心谨慎一点为好。

“铁锤,你上午讲有办法说服上面推广集装箱技术?”周向明走上前,将李铁锤拉到了车间后面的背风地里。

他从兜里摸出两包白包烟递过去:“我这人不喜欢抽烟,你拿去吧。”

“没想到,老周,你深藏不漏啊。”李铁锤有点震惊周向明的实力了。

要知道这种白包烟就算是柳宗山的配额,每个月也只有五包。

不过他并没有伸手接烟,而是静静的看着周向明。

周向明见状,无奈的叹口气,又从兜里摸出了两包烟。

这两包烟跟刚才那两包合在一块,周向明拍在了李铁锤的手里。

“行了吧,这够了吧?”

“这还差不多。”

白包烟的价格倒是其次,最关键的是难以搞到,四包白包烟已经算是价值不菲了。

李铁锤随手将烟揣进了兜里。

这时候,周向明提出了一个疑问:“你是怎么知道刚才我还留了两包烟的?”

“你看看你的口袋,敞着那么大的口子,别说白包了,我这会还能看到你兜里藏了块手表呢好家伙,还是外国货。行啊,老周,是大院子弟吧?”

听到李铁锤的话,周向明低下头一看,吓了一跳,慌忙捂住了口袋。

“什么大院子弟,我就是个研究员。”他显得有些支支吾吾的,脸肉眼可见的红了起来。

这更证实了李铁锤的猜想。

只是一个大院子弟不靠着父辈到部局里面工作,反而当起了研究员这人还真有点意思。

“铁锤,报酬我已经提前支付了,你是不是该把如何说服上级推广集装箱,告诉我了吧。”周向明见解释不清楚,选择了岔开话题。

李铁锤也没继续深究,蹲在地上,缓声说道:“向明,要想大规模推广一项新技术,必须要搞清楚这项技术具备远大的前景。这种前景需要让上级下定决心,即使全部更换国内的码头设施,铁道设施,成立新的调度中心,采取新的调度方式,也在所不惜。”

闻言,周向明蹲下身皱起了眉头:“你讲得有道理,关键是现在国外集装箱的发展也还处于初级阶段压根没有前例可循。”

“那是因为你没发现。”李铁锤随手抄起一根树棍子,问道:“老毛子这几年的发展怎么样”

这个问题似乎是属于历史问题,但是这年代老大哥是学习对象。

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民间爱好者对老毛子的发展都颇有研究,特别是周向明似乎有特殊的渠道,随口就说道:“

在六十年代,老毛子的国民收入年均递增72,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5,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9。

无论是工业生产总值还是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位于世界前列。

但是到了,1971-75年,老毛子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百分之五点七增长,而且基本都是军事工业拉动的。

去年老毛子的工业生产总值只有百分之四点三”

像背课文一样背诵出一堆数据后,周向明突然皱眉头:“不是,铁锤,这跟集装箱的推广有什么关系?”

李铁锤没有理会他,继续问道:“欧美大力推广集装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是六十年代末期,到了七零年,海面出现了大规模的集装箱船”话刚出口,周向明的脸色就变了。

他勐地站起身,连声说道,否认了自己刚才的想法:“这不可能,老毛子的衰落,怎么可能跟集装箱的推广有关系呢!铁锤,你这是妄加猜测了。”

李铁锤丢掉树棍,站起身接着说道:“

老毛子铁路运输发达,在世界上都处于先进行列。

可以说,老毛子的工业体系是建立在铁路之上的,各个工业区、加盟国工厂的零部件依靠铁路进行交换。

铁路系统决定了老毛子工业体系,乃至老毛子经济的上限。

在集装箱革命之前,老毛子的铁路运输体系并不比小美、西欧有明显劣势。

海运和铁路相比,虽然运量较大,但受困于码头这个节点。

船上的货物要使用工人把货物搬运到码头上。

在这个过程中将产生码头的停泊费用、仓储费用、人工费用。

可以说,那时候铁路和海运其实半斤八两。

小美家和西欧,依靠海运体系,撑起了6亿工业人口。

苏联和东欧依靠铁路系统建立起了经互会,整个工业体系有4亿工业人口。

双方的工业体系发展程度差不多。

小美家、西欧能造的,老毛子和东欧也能造。

双方的生活水平还没有拉开太大差距

但是。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

小美家和西欧推广了集装箱运输。

海运成为了吊打铁路的运输方式。

小美和西欧能够使用廉价的运输方式,把原材料源源不断的运输到生产基地。

整个工业体系范围逐步扩大。

小美家,小鹰家,小日子家和西欧因为集装箱而变成一个整体,工业人口上升为七亿。

拉美、非洲成为廉价原料基地。

此消彼长。

小美家工业体系越是强盛,老毛子那边的情况必然会恶化。

虽然老毛子情况恶化的原因不仅仅只是因为集装箱技术的推广,还包括它自身的原因。

但是。

马思中讲过,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老毛子的窘境跟忽视了集装箱的发展分不开关系!

如果老毛子继续忽视集装箱的发展,或者是因为内部的因素而不愿意推广集装箱。

那么随着其他经济体的联系成本越来越低,老毛子的处境将会越来越恶化。”

李铁锤的话音落了,周向明很久都没能缓过神来。

他万万没有想到,老毛子现在的窘境竟然跟集装箱的推广有关。

他本能的想要反驳李铁锤的说法,但是嘴巴张了几张却没有发出声音。

因为李铁锤的逻辑通顺,有理有据,并且还做出了预测。

作为大院子弟,并且是靠近高层的那种,周向明比一般人更了解老毛子那边的情况。

老毛子看上去挺健壮的,时不时还能挥舞起拳头,但是实际上内部已经空虚了。

要是继续恶化下去那会不会

一阵寒风吹来,周向明忍不住打个哆嗦,不敢再想象下去了。

那种想法仅仅是出现在脑海里,就让他感到害怕。

最关键的是。

咱们似乎跟老毛子选择了同样的路线。

不,不行,一定要想办法说服上面!

此时周向明不是为了自己的研究,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是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咱们跟老毛子落得一样的窘迫境地。

“铁锤同志,太谢谢你了。我现在就回去写报告!”周向明想到可怕的后果,一分钟时间也不愿意耽误,转身就要走。

李铁锤又拦住了他:“你现在写报告,恐怕是只能提出问题吧?”

此话一出,周向明就像是被劈头盖脸浇了一盆凉水。

这凉水来自三九天里,冰冷无比,将他内心刚升腾起来的火苗全部都浇灭了。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乏提出问题的人,毕竟他们只要占据道德制高点,指指点点的就可以了。

但是,要想真正的说服上面,还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现在国内对集装箱的研究远落后国外,就算是想要发展,也得跟在国外的屁股后,吃人家的一点剩饭。

“害,四包烟就把我的办法给换走了,你这次可是赚大发了,不过谁让俺这个拖拉机手是个大方人呢!”李铁锤说着话,苦笑两声,从帆布包里取出了一摞子资料。

资料全都是手写出来的,上面的字迹很工整。

周向明打开资料,在阳光的照射下,一行字映入了他的眼眸里,瞳孔猛地收缩。

《集装箱标准方案(初稿)》

“这,这是你搞出来的方案?”周向明觉得难以置信,他继续翻下去,只是看了两页,脸色顿时变了。

这方案包含了集装箱的标准技术,运输标准,码头标准等一系列标准技术。

在一般人来看,上面的标准好像是随意设置的标准。

但是周向明研究集装箱技术多年,立刻便意识到这些标准非常准确,考虑得非常周全。

并且各项标准之间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也知道,俺文化水平低,所以平日里比较喜欢读书。这些啊,都是从书上看来的。”

李铁锤随意敷衍他两句,突然停顿了一下,缓声说道:“向明,你可要想好了,这事儿可是通了天的大事儿,你要是接了这资料,就得给俺干好了。你要是现在退出,俺来自个想办法。”

周向明没有想到李铁锤也会对集装箱技术如此上心。

他仔细一想,也就明白了。

如果李铁锤不在意集装箱技术的话,又如何费尽心力编制出这份标准呢?

另外,对老毛子的分析,可是担了很大风险的。

这样想着,周向明看向李铁锤的眼神顿时不一样了。

他冲着李铁锤伸出了手:“铁锤同志,你放心吧,你这个拖拉机手已经把最难的部分完成了。

接下来就交给我吧。”

两只手握在一起,李铁锤重重的拍拍周向明的肩膀:“千万不要冲动!”

周向明清楚李铁锤的意思,心中涌出一股暖流。

什么是真正的同志,这就是了!

随后,李铁锤返回了车间里面。

周向明顾不得请假,直接跟长辛店机车厂要了一辆吉普车,一路狂奔回到了京城铁道技术研究所。

陈所长正好开完会回来,见到周向明,他感到有点奇怪:“向明,你不是在长辛店那边盯着吗?”

“那边的工作交给了铁锤同志。我还得有点别的工作。”

周向明说着话,便推开了办公室的门走了进去。

看着办公室的门紧紧关上,陈所长有些纳闷的挠挠头:“向明一向稳重,今天是怎么了?”

第二天中午,周向明放下了钢笔,将厚厚几页稿纸装进了信封中。

他想了一下,又把誊写好的《集装箱标准方案(初稿)》留下来,把原版跟信封一块装进了档案袋里。

做好这一切后,周向明深吸一口气,鼓足勇气拿起了办公桌上的电话。

他摇动了一阵后,对着话筒说道:“请帮我接总政的周参谋长。”

傍晚,夕阳西落,整个京城沉浸在昏黄之中。

街道上也繁忙了起来,行人自行车络绎不绝。

特别是胡同口,老婆子们小媳妇儿们聊着东家长,西家短,小孩子们在胡同里乱窜,更加的热闹。

不过新街口外大街往西,再走几里地,却是一片寂静。

这里面积不大,却有着、通信兵大院、总后大院、总参大院、炮兵大院、装甲兵大院等几个大院子。

总参大院坐西朝东,有两座大门。

一座大门走人,另一座大门走车。门口都设置了卫兵站岗。

出入大院的人要有部队机关印制的《出入证》,外人进入大院会客必须到传达室登记。

周向明骑着自行车来到大院门口,本来神情警惕的卫兵,认出他后,笑着说道:“向明,你有阵子没回来了吧?”

“是小奎你值班啊,最近工作有点忙。”

周向明敷衍着打了个招呼后,便骑着自行车晃晃悠悠的进到了大院里。

新来的卫兵小刘走出来,推了推小奎的胳膊,冲着周向明的背影抬了抬下巴:“这位就是周首长的那个不争气的儿子啊?”

“胡说什么呢!向明在研究所工作,是高级知识分子,是工程师。”小奎瞪了卫兵一眼。

小刘撇撇嘴:“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当上工程师,那确实是了不得了。

但是这可是大院。

这里走出去的,大部分都进到了部里面,局里面,还有不少是进到了队伍上。

就拿周向明的大哥来说,我可是听说了,现在已经当上旅长了。

这小子却只是个书呆子。

难怪周首长一直看不上他呢。”

“住嘴!这是首长的家事,不是咱们能议论的。”听到卫兵的话,小奎吓了一跳,连忙呵斥住了他。

这小子的嘴巴每个把门的,留在对里面早晚要惹事,看来得想办法把他调走。

小刘并不清楚这些,此时还在为周首长还感到委屈。

“生了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首长也是够郁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