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鱼的八爪鱼 作品

第434章 《收获》期刊大卖

就在李铁锤为了挖掘机的研制工作而忙碌的时候,最新一期的《收获》已经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了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里。

只是跟往常一样,摆了《收获》的书架前顾客寥寥无几。

毕竟,就算是这个年月,像《收获》这种纯文学期刊也不受欢迎。

晦涩难懂的文章隔绝了百分之八十的顾客,剩下那百分之十九因为它高达一块七毛八的售价而望之却步。

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偶尔购买。

这部分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喜欢文学范儿的小青年,他们希望靠着上面的诗文,在小姑娘面前展现自己的文化水平。

另一类是真正的文学青年。

高洁就属于后面那一类。

她是一个返城青年,在乡下经历了几年的磨难回到京城,并没有过上希望中的生活。

原本拥有初中毕业文凭的她,在下乡之前,原本能够进到纺织厂里面,当一个光荣的女纺织工。

但是,现在回了城,纺织厂已经不对外招人了。

而她父亲的工位也给了哥哥继承,她只能到附近的暖水瓶厂当一个临时工。

生活虽然比当知青的时候好一些,但是外人鄙夷的目光,家里紧张的气氛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她能够到新华书店内免费阅读各类文学书籍。

只有当她在书籍中畅游的时候,才会短暂的忘却自身的艰难境地。

今天是周末,高洁一大早就起了床,简单收拾了屋子,吃了早饭就准备出门。

却被嫂子拦住了。

“高洁,上次我跟你提起的那个年轻人,就是王科长的儿子,人家催我回话呢,你觉得怎么样?”

“嫂子,我暂时不打算结婚,这事儿以后再说吧。”说完,高洁冲着嫂子歉意的笑了笑,侧过身子出了屋子。

看着高洁的背影,嫂子跺着脚大声说道:“你看看,这姑娘还真把自己当成啥金枝玉叶了,她不就是个临时工吗?”

大哥有些看不过眼,小声说道:“媳妇儿,王科长的那个儿子好像傻乎乎的吧,整天穿个开裆裤,满大街追姑娘玩。咱小妹嫁给这样的人,不适合吧?”

“傻一点怎么了?”大嫂眼睛瞪大的跟铜铃铛差不多,“王科长就那么一个儿子,只要咱小妹嫁过去,那肯定能当上正式工人。将来王科长的家产,还不是都落在小妹的手里,我是为她好!

现在那么多返城女青年,能够嫁给王科长的儿子是小妹的福气。

你懂不懂!”

大哥见大嫂生气了,耷拉着脑袋不敢吭声了。

高洁听到后面的吵闹声,心中充满了苦涩。

她倒是没有一般女文艺青年那么心高气傲,只是想找个有共同话题的对象,怎么就那么难呢。

如果要嫁给那个傻子.....那跟要了她的命没什么区别。

只是这次拒绝了大嫂,家里又得吵闹起来了。

这些烦心的事情,就像是一面面围墙把高洁关了起来,她觉得这个世界一下子失去了光芒,陷入了黑暗之中。

“如此艰难的生活....好像没有一点意思...”

高洁扭头看向了远处的高楼,她恍惚感觉到自己已经飞到了天空中,在那里没有别人鄙夷的眼神,没有大嫂的吵闹,只有自由自在。

“今天是周末了,那几本期刊应该都发布了,在离开前总要最后看一期吧....”

高洁恍惚了半天,收回目光,快步来到了新华书店门口。

她并还没有进去,而是脑袋往里面探了探。

“小高来了啊。今天没什么人,。”新华书店的职工老秦看到高洁进来,热呵呵的给她打了招呼。

高洁经常来书店看书,按理说这种只看不买的顾客,并不受什么欢迎。

只是这姑娘特别的知趣,每次遇到顾客多的时候都会等在外面,有时候还很热心的帮着顾客推荐书籍,算是把老秦的活儿给干了。

“谢谢秦叔叔。”高洁谢过老秦之后,这才绕过几个正在看书的顾客,来到了位于角落里的书架前。

书架上摆的都是纯文学期刊,《十月》、《当代》、《钟山》....翻阅了几本后,高洁并没有看到能让自己眼前一亮的作品。

她顺手拿起了一本《收获》,翻开了封面。

“《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只是一句话,就让高洁感同身受,她感觉现在自己除了活着外,已经丧失了一切动力。

接下来,高洁完全沉浸进去,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向人性深渊的门。

“地主少爷福贵从赌光家产开始,被命运推入永无止境的黑暗...”

“父亲气死、母亲病死、儿子抽血而亡、女儿难产丧命、妻子病榻煎熬、女婿意外惨死、外孙吃豆噎死.....”

每当高洁以为受尽了折磨的富贵,总该有那么一点点好运气,能够过上一点点好日子的时候,他却再次落入更深的深渊之中。

“这也太残忍了,实在是太残忍了....”高洁以前读过不少苦难文学作品,但是那些作品的所描写的苦难,在高洁看来,只不过是无病呻吟罢了。

高洁数次想要放下《收获》,但是却这篇小说就像是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一样。

整个故事明明很悲惨,却又给人一种充满了希望的感觉。

高洁也搞不明白自己为何有这种想法,直到她看到了一句话:“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这话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高洁的内心。

她的脑海里突兀的浮现出了一个念头:“这本小说的主角从来不是富贵,而是活着本身.....”

高洁感觉到这些年来压在她身上的沉重负担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是啊,即使再艰难的活着,也是活着。”

“人要不念过往,不惧未来,好好活着。”

高洁迫不及待的继续翻下去,却发现自己翻到了最后一页。

“怎么没了?富贵后来怎么样了?”

高洁看着最后一页上面那一行“未完待续”四个字,陷入了沉默中。

这作者也太可恶了!

“喂,同志,你看完了吗?”高洁被一道声音惊醒过来。

她看到一个身穿中山装的年轻人正笑着伸出了手,疑惑道:“这里不是有很多本期刊吗?”

年轻人尴尬的笑笑:“我想看这上面的《活着》。”

高洁皱起眉头:“这里不是有很多本《收获》吗?”

“你看....”年轻人转过身指了指书架前。

不知何时,书架前已经站满了人,他们一个个手里都捧着一本《收获》。

“同志,你要是不买的话,能不能让我看一下,我朋友说这上面那篇名为《活着》的小说特别好看。”年轻人见高洁不吭声,不得不再次催促道。

高洁的手摩挲着期刊,想要递过去,却神使鬼差的收了回来:“我,我要买。”

“是吗....”年轻人无奈,只能凑到一个朋友跟前:“哥们,咱们两个人一块看。”

高洁拿着期刊来到柜台前,此时柜台很少见的排起了长队,队伍里的年轻人手里人手一本《收获》。

轮到高洁的时候,她从兜里掏出一块七毛八递过去。

看着那皱巴巴的钞票,老秦感到有点奇怪:“高洁,你今天怎么想着买书了?是不是担心这本书被人买光了?你放心,咱们书店里面会留下一本当做样本的,当下班的时间,你找个本子过来抄录就行了,我给你留门。”

“秦叔叔,谢谢您的好意,只是我实在是太喜欢这本书了....”高洁也想过抄书,但是她觉得白嫖是对小说作者的不尊重。

虽然小说作者本身并不会在意,只想着自己含辛茹苦写出来的小说能被人看到,但是,小说作者也得活着

“这本书确实很好,今天已经卖了二十多本。”老秦见高洁如此固执,也没有再相劝。

他接了钱之后,冲着书店里的一个职工喊道:“小王,你赶紧通知库房那边,把这一期的《收获》全都搬过来。”

小王跑进库房里,片刻之后又跑了回来:“秦叔,库房里的《收获》全都被其他新华书店给调走了。”

“什么?”老秦看了一眼,书架前那围在一起看《收获》的顾客,连忙拿起了电话:“喂,总店吗?我这里是京城西直门新华书店,请调拨三百本《收获》期刊。”

一般来说,为了防止期刊大量囤积,书店每一期订的期刊的数量是有限的。

就拿京城地区来说,《收获》期刊往日的销量只有三千多本。

但是,总店一个上午就接到了辖区内十几家分店的电话,预定的数量加起来有超过六千本了。

如此大的预定量,引起了总社领导的注意。

总店的领导不得不亲自跟各个分店进行核实。

当得知各家分店都已经收了顾客的定金后,这才拨打了《收获》期刊社的电话。

此时的《收获》期刊室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负责接电话的是销售科的老陈。

“西北地区要求三千本,我们留有库存,下午能通过火车给您送过去。”

“华北地区要求再订购八千本期刊,对,我已经记下来了。至于什么时间发货,现在还没有办法确定时间。您放心,只要印刷厂那边出了货,我们肯定第一时间发过去。”

“东北地区订购六千本.....今天发货?不不,不可能,至少需要五天时间。”

“什么,西南地区订购一万两千本.....”老陈的额头上瞬间冒出了密密麻麻的汗水。

挂掉电话后,他拿着统计单子,快步冲进了总编室。

总编看到他的样子,皱起了眉头:“老陈,怎么慌里慌张的?”

“总编,大事不好了,这一期的《收获》期刊卖爆了!”

“这不是好事儿吗?”

“是好事....但是这一次,只是预定的期刊数量就达到了四万多本。”老陈说着话,将统计单子摆在了总编的书桌上。

“您看一下。”

“四万多本.....再加上咱们已经印刷出来的,超过了六万本。但是咱们之前申请的印刷册数只有三万本...”总编瞬间意识到问题严重了。

要知道,在这个年月,期刊出版的管理工作很严格,除了要经过三验五审外,每一期的印刷册数也有规定。

在以往《收获》期刊的销量从来没有超过三万本,所以申请的印刷册数也只是三万本。

特别是,这个申请工作比较耽误时间。

“总编,要不我通知各地的新华书店,让他们再等一等?”老陈也意识到事情难办,出了个主意。

“不行,这一期咱们好不容易卖爆了,这是一个打响名头的好机会,绝对不能就这么放弃了。老陈,你等着,我马上去找上级领导。”

总编作为一个文化人也有着自己的骄傲,很少找上级领导解决问题。

但是为了期刊社的未来,他还是立马来到了上级部门。

上级领导得知《收获》期刊竟然得到了六万的预定数量后,感到十分的惊讶,考虑到实际情况,特事特办,又批准了五万本的数量。

“老领导,五万本太少了,至少需要十万本。”总编笑着说道。

老领导皱皱眉头:“十万本,再加上之前的,就是十三万本,咱们国内还没有期刊能卖到过这个数量。”

“老领导,我有这个信心。”

说着话,总编把那本《收获》摆在老领导面前,翻到了《活着》的那一页。

老领导只是看了两眼,脸色就变了。

“行啊,老刘,你这次算是捡到宝了。”

“十三万本....要是真能实现这个目标,我亲自给你们期刊社庆功。”

“谢谢老领导了。”

拿到了批文,总编立刻通知印刷厂加足马力。

不到三天的时间,几万本《收获》通过铁路运输线,运到了全国各地。

一时间《活着》这篇小说,成为了文艺青年的必读之物,火爆了全国。

在图书管里,在公交车上,在湖边,在小亭子里,就连在课堂上,都能看到抱着《收获》读得津津有味的读者。

最后,就连报社也注意到了这种现象。

率先刊登新闻的是《文汇报》。

一篇名为【《活着》:苦难不是终点,活着就有希望】的新闻稿被刊登在了头部头条。

在新闻稿中,记者采访了几位文学大家对《活着》的看法。

除了常规的高度评价外。

其中一个老文学家帮无数读者提出了一个疑问:“《活着》的作者李铁锤到底是什么人,他的家住在哪里,别怕,老文学家只是想跟他聊聊。”

新闻稿的刊登,让《活着》的名头更大了几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