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里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不管是县城是城西的工业园,人员流动密集,车辆川流不息,肉眼可见地繁华起来。
逛街的多了起来,市面也显的繁荣多了,密集的项目带来了巨大的资本投入,很多都又转化成了消费能力,反映在每月的经济数字上,就是定山县的商贸服务业持续以每月百分之三十以上增长,而工业产值,早就飚升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单月增长百分之一百八十九你见过没?当月投产当月完成入库你见过没?
省统计部门对于这个数据极度不相信,派了核查组核查了一个星期,最后发现县级统计部门业务不熟练,对于采用收入法来估算产值的企业填报了错误的数据,实际增长应该为百分之二百一十六。
当时杨辰不在,省统计局局长还专门给杨辰打电话,解释了这件事,暗示他们派人过去,不是为了找麻烦的,是为了帮助地方提高业务能力,纠正数据误差的。
并且表示,省统计局也是杨辰的娘家部门,有机会的话一定要过来看看。
杨辰根本没当回事,他去的是国调队,算是国家直属,跟省局没什么关系,扯什么娘家部门,太牵强了。
杨辰可以说是从水利厅出来的,这个不能否认,不管到什么时候,杨辰到什么级别了,都可以说是水利系统出来的干部。
除此之外,杨辰身上的标签就是地方干部,从地方发家的干部。
不算严格的基层干部是因为,杨辰没有担任过什么副处级的实职,特别是副县长、副局长之类,或者县常委。
由于从副处到正处是跨越式的,所以杨辰的履历里少了这一部,正处级干部的身份就多了,开发区的招商局局长、市招商办的主任,现在兜兜转转,又担任县委书记,实际一直在正处级干部这个级别上打转。
副级升正处那一级你跳过去了,正处升副厅这一步你就得多受几次堪磨,虽然杨辰的副厅级已经上去了,但不能担任副厅级职务,也是这个原因。
数据上去是对杨辰来说是肯定的事,他这么辛辛苦苦,忙的跟秋天的松鼠一样,累的跟溜完的狗一样,为了什么,要是平平庸庸,只是在清沅市的这些县里面打转,他还不如不下来呢。
在市长助理的位置也照样能做出成绩,然后过一年两年,照样有资格升副市长。
来担任一次县委书记,是让自己前进的根基更牢固,是让以后某次提拔时,别人不能以没有基层治理经验为借口。
郡县治,天下安,我能管好一个县,就能管好一个市,能管好一个市,就能管好一个省,这个就说的远了。
这次回来以后,对于全县上上下下的膨胀情绪,杨辰也很能理解,毕竟定山县从来没有象现在这么风光过,开发区那边的招待费用,早就超标了,没办法,来参观学习的人太多了,特别是一站式服务中心,自从苏省长在某些会议上谈到了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创新之后,全省很多县区都过来参观学习了,有的时候一天就要接待三五个团。
罗中强和刘远鑫都有点分身乏术了,陪不过来,段定都喝的吐血了,后来再也不敢参加这样的场合了。
这种事对杨辰来说毫无意义,对罗中强提出来的想增加一个副主任的提议,也不置可否。
他想引进一个自己人来增加自己在开发区的话语权,对抗逐渐形成小圈子的张光辉、刘远鑫和段定三个副主任组合。
因为杨辰已经许诺,回来会任命张光辉为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光辉积极性大增,立刻提前进入了角色,开始在开发区拉拢盟友。
刘远鑫知道自己刚刚提拔,什么好事也轮不到自己,相比起来,张光辉后台更硬,也更有人格魅力,而他跟罗中强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处的不好。
至于段定,本来想不偏不倚的,不介入罗中强和张光辉的权力之争,可罗中强发现段定不打算投靠他后,竟然出手打压段定,直接把段定推向了张光辉一方。
三个副主任联手,快把他这个书记兼主任架空了,而且人家三个还把争斗保持在一定范围,并没有到影响工作的地步。
反而三个人齐心协力,联手合作,把工作干的是风生水起,把罗中强衬托的更无能了。
说真的,这种情况杨辰怎么可以偏向罗中强,这不是打击人家三个人工作积极性,而且罗中强在初期,在常委会中对杨辰的支持比较重要,现在常委会中一片和谐,重要性自然下降。
杨辰不打压他,就已经是恋旧的表现了,说了几次了,这家伙始终不堪大用。
放不下自己常委的架子,在工作上又没有什么进步。
下一步,杨辰打算让张光辉担任管委会主任,让他只担任党工委书记,也是出于这个想法。
因为开发区没有那么社会职能,同样,也没有什么党建职能,因为高配的原因,人事问题基本上都是县常委会说了算,这个党工委书记实际上没有什么具体事务。
到时候全看个人能力,他把控不住主任,自然就只能少插手。
杨辰这个时候正在参加信访接待,他提前两天,要求各乡镇各单位,把他亲自接访的通知宣传到位,并不是他喜欢自找麻烦,而是想用这种方式,提前把多数信访问题化解到基层,免得到时候万一上面开什么大会,县里的信访压力太大。
县委书记亲自接待,在目前来说还是稀罕事,特别是这种公开的信访接待,一大早,外面就排了几百号人。
问题也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养老问题、工资问题、欠款问题,土地问题、村集体和村民矛盾以及引发出来的违纪问题,腐败问题,积案问题,赔偿不到位,名额被占用等等。
大多数问题,实际上都好解决,要不是钱,要不是以前的错误需要纠正,虽然麻烦,但不是没有办法,只是某些领导或干部嫌麻烦,反正是以前的事,跟我没关系。
只要确实是需要政府欠款的,不管是那个单位欠的,有凭证有论据,杨辰要求欠款方立刻过来将钱结清,财政可以垫底,回头从工作经费中扣除,单位或企业已经在历次改革中消失的,那自然是财政负责。
手续比较复杂,或者历史遗留问题,不能当场解决的,确定相关单位负责人为第一负责人,责成他尽快推动解决,督查室定期向杨辰汇报进度。
杨辰在前面接访,后面的房间里,几十个单位的一把手都在待命,一个个都是提心吊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