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雄 作品

第2608章 大明风华

2632、大明风华

大明风华世界,朱棣父子四人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那也十分简单。

说复杂呢,是因为家产,皇位嘛,就只能一个人继承,朱棣的三个儿子都有想法,特别是朱高煦,那根本就是明目张胆的觊觎。

这份明目张胆,不仅仅是朱棣父子几个知道,连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都一清二楚。

这些个文武百官们,就没有想过将朱高煦给踢到地方上做藩王的?

有,且还很多,毕竟永乐时期的文臣可基本上都站在朱高炽一方的,能有机会将朱高煦这个最大的威胁踢走,绝对会弹冠相庆。

可是,他们之中很多人同样清楚这很难很难。

这里头,有两个原因至关重要,一个是朱高煦确实很难打,历史上几乎每一次朱棣北征,可都会带者朱高煦这一大将。

这样的领军之才,当真让其去了地方,谁知道会不会出现第二个朱棣?来一场全新的奉天靖难?

在这一基础上,这些个聪明的文臣们,也发现似乎这样也不错,留在京中,留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时刻看护着,但有小把柄露出,就可以狠狠的抓住参一把。

如此还更加安全!

另一个原因,却也是这些个文臣们看到了永乐朱棣的意图。

那就是给自己的太子爷寻找一个对手,平衡一下朝堂,不愿意看到自家太子爷在朝堂之上的一家独大。

皇帝的意思如此明显,他们可都是聪明人,又如何愿意去触朱棣的眉头!

至于朱高炽和朱高煦之下的朱高燧,还真就被彻底排除在外了。

是哪怕朱高炽与朱高煦人没了,也不可能轮得到他的。

不是因为其他,而是朱棣父子三人都看出了朱高燧有夺嫡野心,却不敢丝毫表露出来,这一点上就直接被看轻了。

是哪怕朱高炽和朱高煦都没了,传给他还不如传给朱瞻基呢,毕竟朱瞻基那时候人也长大了,也能独当一面了!

可你说朱棣对自己几个儿子这份家产争夺,心里头没有一点悲伤,那也不可能。

好在这些悲伤和不喜,随着大明风华世界链接到诸天万界的那一刻开始,就再也不需要去纠结了。

这可不仅仅是朱棣身上修为的提升,导致了自身受援的飙升,还有着太多需要面对威胁就摆放在他们面前,在这些威胁无法彻底消除之前,谁也没有功夫去考虑其他。

是哪怕朱高炽和朱高煦内斗之心依旧,也必须先行将之彻底放下,团结一致对外才行!

别以为大明风华世界和刘邦的大汉帝国连接到刘浩地球在这一端有着紫微大帝的照拂,北方亚马逊雨林的妖族就会让他们舒适了。

可能吗?

对亚马逊雨林布置在这里的妖族而言,如何最大限度的压缩两个世界在刘浩地球的生存空间,才是最紧要的。

在这之外,也才会考虑其他,比如与人类贸易等问题。

于是,就有了他们与北方亚马逊雨林妖兽之间的无止尽厮杀!

这份厮杀自从开启的那一刻,就从来没一停下过一分一毫时间,因此让多少两个世界的人类身死其中,作为两大世界的皇帝,他们有时候都不敢面对。

可你不敢面对又如何,北方的妖兽可不会因为你损失很大就停下手中动作给你留出休息时间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你认为朱高炽和朱高煦还敢在私底下搞各种小动作不成?

你或许会想,他们势必都对接下来历史有过详细阅读了吧。

比如朱高煦清楚了自己争夺失败,最后甚至于被自家侄儿烤了黄焖鸡,也该收敛一下自己脾性了吧!

还别说,依旧不可能!

任何一个皇子,要么干脆放弃对皇位的争夺,如此还能做个悠闲的王爷,多少还能得到后续皇帝的信任。

可一旦拿起争夺的兵刃,就再也休想回头了。

这不是看到自己失败就会丧失心气的,相反,只会因为看到自己失败而高兴,因为自己可以从这份失败之中总结出更多经验来,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朱高煦在这方面的坚毅程度,还真就超过了无数人。

否则也不会在被朱瞻基囚禁之后,还刻意寻死了,不就是他清楚自己失败之后了无生趣了吗,与其活着继续自己的行尸走肉生涯,还不如干脆一死了事!

当然,这里头也确实有着朱高煦拿自己是死亡报复一下自家老爹朱棣和自己侄儿朱瞻基的意图,且还成功了。

历史记载朱高煦的死亡,看似没有分析任何死因,可记载在那里,后来人观看这一段记载,谁还不会将之与朱棣和朱瞻基绑在一块?

对前者,人们会说因为朱棣的上位,引得了自己儿子的效仿之心。

对后者,则是明确宣宗杀叔,不仅杀了,还十分残忍的杀了!

这都是污点,是你怎么清洗都清洗不掉的污点!

你说人们好歹也要去追究一下这事发生的内部原因吧?

谁又那空!管你原因如何,你是不是做了?结果是不是已经摆放在那里,道理哪怕有部分站在你朱瞻基一边又如何!

你杀你叔叔的做法难道不够残忍?

那可真是黄焖鸡也!

谁会管你是不是意外,或者说除了朱棣朱高炽和朱高煦之外,谁会关心这是不是一个意外?

换做寻常人家,知道了这些未来之事,非地翻脸不可,可到了皇家,这事还真就只能吹胡子瞪眼一会。

无非是朱高煦大怒一下,高呼几次自家大侄子怎这般狠辣!

可心底深处,朱高煦还真不认为这事自家大侄子的做法有什么问题,残酷一点而已,作为一个在马上跟随朱棣征战过无数次的朱高煦而言,也就那样。

无非是自己未来没争过自家老大不说,连自己的侄儿都没争过,被搞死了也活该。

这一家子几个之中,就最属朱高煦看到这段历史记载心理活动最多。

可你说他真就对此只有恼怒,那也不对。

大明风华世界的朱高煦,可不是什么憨憨,相反,他只是让人看起来像个憨憨,心里却比谁都清醒。

他不但清醒,能力同样也不错,只可惜在这方面依旧被自家大哥朱高炽给镇压了。

站在后世人角度,都是儿子,争夺家产罢了,哪怕老大,其优势虽有,却也十分有限。

可在古代世界则不然,这一差别,绝大多数时候,真就是有如鸿沟。

你说朱棣就真没有想过将自己的皇位传给朱高煦?

大概率是有的,且还不少。

这里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真就是朱高炽这个朱胖胖身体原因。

古代人的三高概念虽还没有被清洗的定论,却也不是连概念都没有。

朱高炽还真就是其中典型,因肥胖而引起的三高,后来还因此出现了并发症。

以至于朱高炽登上皇位了,也只能做个十月,连传位给自家儿子之时的最后一面都未曾做到。

对这一状况,朱棣难道就没有推测过?

他身体多好,自家好大儿身体多差,他能没有概念吗?

朱棣心里头甚至于都想过自家这个好大儿很可能会走在自己前面吧!

将自己好不同意打下的江山社稷交给这样的好大儿,能放心吗?

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对朱高煦说出‘世子多疾,汝当自勉之’这样的言语,非常合理好不好!

这可不是为了给朱高煦画饼,一定是现实之中的朱棣各种考虑之后的感叹。

只是后来朱高煦也没有料到朱瞻基会如此快速进入朱棣法眼,将皇太孙这一位置死死焊在自己p股之下。

朱瞻基的出现,让朱棣对自家好大儿有了另一个期待,那就是哪怕自家好大儿真寿元不多,好大孙也能很好的将大明帝国给扛起来!

再说了,这不是还有他朱棣带在身边培养吗!

当然,这里头还有一点是朱棣也十分乐意看到的,那就是法统继承的顺顺畅畅。

他自己就是依靠藩王造反上位的,他可不想自己的后代也各种效仿,变成大唐时期皇位争夺那般血腥和残酷。

这也是为何历史上朱棣每一次远征漠北之时,都很乐意将监国之权交给自家好大儿的最重要原因。

朱棣能不知道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自家好大儿和朝中文武百官关系越高越好?

能不知道自家好大儿一定会趁着自己监国之时,提拔自己看好的嫡系?

朱棣对此可谓一清二楚,甚至于朱高炽任何一个提拔小动作,他都能寻找出来,当真他不乐意的话,哪怕你朱高炽做了,也能被否下来。

但他依旧默许了,同样也是在给朱高炽一个最好的答案,等于告诉朱高炽,这个位置我很愿意给你,可你也要争夺气啊,不要让自己也和你大伯那般,年纪轻轻就赛手人寰,否则你老爹我可真要考虑其他了。

这还真就是朱棣的心思,倘若朱高炽死在朱棣之前,那时候的朱瞻基年纪也不高,在朝中威望根本无法建立的话,朱棣还真就很可能会考虑朱高煦。

毕竟他也不想自家儿子和孙子再次复制一次他的奉天靖难。

朱高炽也确实争气,哪怕身体不好,挺也要挺到朱棣死后才爆发,比朱棣就迟了十个月而已。

可就这么点时间,也足够让江山社稷传承安稳度过了。

只是,朱棣和朱高炽都不知道哪怕这份传承安稳,依旧给后来者埋下了不少隐患。

朱瞻基是顺利即位了,可也因此让内阁权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不要以为大臣们最愿意让朱瞻基即位,最愿意站在他一方,自身就没有诉求了,可能吗?

这么好的机会,这些个大臣们倘若不懂得从老朱家身死敲上一笔,那才有鬼了。

大明帝国文官集团崛起的起点,还真就必须从朱高炽身上出现,又因为这一场继承拉扯之中,使得朱瞻基对内阁多多少少出现无法全面掌控的局面。

这也为何朱瞻基要搞出给宫内太监们读书识字的真正缘由。

有些事,作为后来者,或者或站在后世人的角度,总认为当时的聪明人怎会做出如此傻叉的选择,可倘若你自己变成了当事人,你就会发现这或许真就是最好的选择,甚至于很难是唯一选择。

作为一个皇帝,你真正能够信任的人又有几个?

那些个整日里对你恭恭敬敬的臣子们,哪一个心中没有自己的诉求?又有几个是真正对你忠心耿耿的?

天下的权力,你倘若仔细去研究的话,就会发现从来都是固定大小的。

你将其多抓在自己手中多一些,其他人就一定少一些。

换做皇帝,就是你的权力大一些,臣子们的权力就一定少一些,也就是你的话更加管用,反之,你就发现自己虽贵为皇帝,可真正的号令从来出不了眼前的紫禁城!

在这个时候,你还真没有撕破脸皮的可能,因为规则之中的争斗,千百年来都是如此,也是所有人君臣文武们默许的。

你可以想方设法搞出其他人来分润臣子们手中的权力,哪怕拉拢臣子之中的某些人,使得臣子内部形成各种平衡。

可这样的做法同样艰难,特别是当臣子从皇帝手中争夺权力之时,他们本就是一体的,更不可能背叛了。

于是,你就会发现那些个古代皇帝们明明很清楚宦官同样是问题,却不得不用。

明明看到了前面几个朝代都出现了宦官问题,自己依旧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你会发现这些很可能在未来出问题的宦官们,确实就是皇帝手中最好使用猎狗,也确实最容易将之扶起来,让他们去与朝堂们的大臣们相互撕咬,最好能够形成一个微妙的平衡。

朱瞻基在这方面确实做得还不错,只可惜他死得太早了;

而他的儿子朱祁镇上位之时,却根本在这方面没有多少概念。

再之后,自然是土木堡之变,将大明帝国几代积累给彻底葬送干净。

你会发现这实际上真就很难给出自己的解答,哪怕后世,那些个被保姆养大的孩子,相比于自己的母亲,一度还更亲近自己的保姆呢!

人性人心哪里不是这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