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小憨憨 作品

第361章:铝盒糖葫芦

随着盒内水温的上升,糖粒逐渐缩小,沈青持筷搅动水,来加快糖粒融化速度。

很快,糖粒们便消融在清水之中。

不一会儿,水面冒起了大泡,并升起一股股水汽。

小花和小美,坐在小马扎上,双手托腮,紧盯炭炉上的铝盒。

“哥,糖水冒大泡了,搅几下呗,省得糊锅了。”

“不行。”沈青摇了摇头,“冒泡后就不能再动糖水了,不然...容易反沙,做出来的糖葫芦,糖壳是白色的,跟冻硬的积雪一样,口感十分差劲。”

“啊!”沈小花惊讶瞪眼,“那...那还是别搅了。”

十分钟后,水位线下降,大泡变成了小泡,四周也弥漫着馨甜的香味。

“哥,山楂串能裹糖浆了吗?”

“再等等。”

“好的。”

须臾,原本透明的糖浆,变成了浅棕色,意味着...可以裹了。

沈青拿起竹片弯成的夹子,夹住铝盒一侧,向上微微一提,令铝底倾斜,糖浆往另一侧流去。

挑一串山楂,在气泡中滚上两圈,再放到案板上。

沈青连做几串后,沈小花两眼放光,“哥,我能试一下吗?”

“可以,捏住竹签尾端,把山楂伸进气泡,滚动几下就行。切记,不要把山楂伸进糖浆内。”

小美疑惑皱眉,“伸进糖浆...会怎么样?”

沈青:“眼下,糖浆的温度,比开水还要高,伸进去...山楂表面会被烫熟,导致口感发黏,令山楂的皮和肉,不再紧紧贴合在一起。做出来的糖葫芦,容易...咬一块糖壳,扯掉一大块山楂皮的。”

小美:“这样啊,怪不得之前吃的糖葫芦,有的糖硬果脆,有的糖沙果软,原来...裹糖浆是个精细活。”

这时,沈小花捏起一个山楂串,学着亲哥的样子,伸铝盒-裹气泡-摔案板。

“小美,你要不要也试试?”

小美:“我手笨,怕糟蹋了东西。”

小花:“瞎说,你手一点也不笨。你在手绢上绣的大蓟花,跟真的一样,可好看了。假如...真的把糖葫芦做毁了,那你负责把它吃了。嘿,食物吃进了肚子,就不算浪费了哦。”

“行,我试试。”小美被说服了。

“先等一下。”沈青松开夹子,咚,铝盒的底子,再一次完全触碰铁箅,“糖浆有点凉了,气泡也变少了,加热一下,等气泡变多了再裹。”

“好。”

小美离开凳子,蹲到山楂旁等待。

炭火够旺,很快,糖浆表面再次冒起细密的气泡,沈青用木夹夹起铝盒一侧,令糖浆顺着斜底,流向另一侧。

“来,裹吧。”

小美挑了一根只穿了4颗山楂的竹签,伸入气泡,缓慢转上三圈,再拔出来。

许是转的太慢了,山楂上的糖浆,明显多于案板上的山楂串。

“我...是不是做毁了?”小美皱紧眉毛。

沈青:“没做毁,顶多糖壳厚一些。”

“我也要吃厚的。”

沈小花晃着羊角辫,也整了一串糖浆有些厚的山楂,将其放到案板上时发现...之前弄的山楂串,糖浆已经凝固。

“哥,糖葫芦做好了欸。”

沈青:“你俩各拿一串坐着吃吧,剩下的我来弄。”

“好。”

沈小花拿起两串糖葫芦,分给小美一串,然后,她俩坐回了凳子。

山楂鲜红,糖壳光滑浅棕,还泛着玻璃一般的亮泽,看着格外诱人。

一口咬下,能听到清脆的破碎声,山楂的酸与糖壳的甜,形成完美的平衡,酸甜可口,脆绵皆宜,十分美味。

“唔,好吃,比上回买的糖葫芦还要好吃。”

上一回,在村长家开完大会,往回走时,碰见一骑自行车卖糖葫芦的老头。

老头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沈青胜在...山楂品相不赖、现做现吃、沈小花是个夸夸侠。

沈青认为最后一条才是重点,他拿起一串糖葫芦品尝,一咬嘎嘣脆,壳甜果酸,那股酸,不会让人牙龈感到不适。

小美眼睛发亮,“酸酸甜甜的,我妈听说张凤妈卖炸鸡架赚到了钱,也想整个小营生,卖糖葫芦怎么样?”

经济一放开,市场就活了起来,摆摊,是个好想法,但摆糖葫芦摊...

沈青:“制糖葫芦,是个技术活,洗楂、熬糖、粘摔,都很有讲究。

案板上的糖葫芦,看着果子鲜红、糖壳光滑,几个小时之后,果子是否发暗、糖壳是否碎成蜘蛛网,我也不敢保证。

山楂便宜, 1毛5一斤,一斤有40个,应季时,走大量,1毛一斤,都能买到。

但...白砂糖贵啊,果肉烫熟、糖壳不脆、糖壳有裂纹等,都影响卖价,低价售卖,保本都有问题的。”

“不保本?”小美目露震惊,“那算了,我妈打算年后摆摊,还有一个多月,可以慢慢想摆摊卖啥。”

“小美,你妈厨艺不赖,中午做的炖菜和发...”

沈小花灵光一闪。

“发糕,你妈做的发糕,松软清甜,吃完一大块,也不觉得腻。

它的原材料,既可以是价格较贵的白面、米粉,也可以是价格低廉的玉米面、红薯面,编几个箅笼,蒸上一些,拉到学校或镇集上去卖。

卖不完,拿回家当主食吃呗。”

啪---

小美高兴拍手,“这个法子好,我妈蒸发糕,就没失手的时候。

每次过年,附近邻居会带玉米面、红糖上门,央我妈帮忙蒸发糕。”

玉城,位于南、北交界带,饮食上略微偏向于北方,发糕,并不在必备年货之列,但其受众很感。

杏香镇的镇集上,支了好几个发糕摊,上一回,卖完铁木,在菜市场买鸡架,碰到季雪时,她手中拿的正是米粉做的发糕。

沈青:“发糕,别切成四方块,最好切成三棱柱,视觉上分量会更足,上面撒点葡萄干,或者用木耳菜种子的汁,画点图案,用来吸人眼球。”

小美疑惑挠头,“三棱柱...长什么样?”

“我知道。”沈小花站起身,从条几的抽屉里,拿回一三棱柱样的磨刀石,“喏,三棱柱长这样。”

那块磨刀石,只有5个面,上、下两面,皆呈三角形,剩余三个面...为长方形。

小美:“原来,这就是三棱柱,我家也有这样的磨刀石。木耳菜种子的汁,是紫色的,可以拿来画花,叶子...拿什么花呢?”

沈小花:“波菜汁,不够浓稠的话,加白砂糖熬成糖浆。”

小美:“咦,这点子不错,今晚,我就跟爸妈提这件事。”

随即,小花和小美,坐在一旁吃糖葫芦,沈青则拿起一串串山楂,在气泡中滚两圈,再放到案板上,期间,偶尔松开夹子,加热一下糖浆。

良久,铝盒内的糖浆,只剩一点底子时,盆内的山楂串,全裹上糖液,挪到案板上去了。

小花和小美,早已溜进西厢房,研究干花了。

喵---

小狸跑进堂屋,咬住主人裤腿,向门槛拽去。

哗啦---

沈青往铝盒内倒一些清水,打算加点罐头熬成甜汤。

“甭咬了,我跟你走。”

小狸松开嘴,三两步跃出门槛,还停下来扭头看主人有没有跟上。

沈青起身跟上,小狸连忙跑向棚架,在东南角木柱旁停了下来。

沈青走上前,发现距离木柱半米远处,有个地洞,山楂...落地洞里了。

这时,小狸右前爪伸进地洞,掏来掏去,也掏不出山楂,喵,只好叫唤着向主人求助。

“等着,我拿筷夹。”

沈青走进厨房,拿回一双筷子,伸进洞中,夹出了山楂。

小狸用腮帮子蹭了蹭主人的脚踝,表达感谢后,前爪交替踢着山楂离开了。

沈青却没走,他蹲在地上,仔细观察那个洞。

地洞,是斜向下的,适才,山楂卡在距离地面25厘米处,地洞有多深,不得而知,但...其是往仓库方向斜的。

前世,某年夏天,大雨连连,厨房进水了,水位直达脚踝之上。

小盆充当水瓢,舀起一盆盆水,倒进桶中,再拎出厨房。

然而,门槛处堵上成袋沙子、舀水舀了一整天,奇了怪哉,水位线都不带下降的。

后来,天晴了,水位才慢慢降低,当地面重新裸露出来时,竟在墙角发现一个老鼠洞,绕到屋外搜查,在麦垛旁也瞧见了一个地洞。

两个洞是相通的,屋内舀水泼出去,屋外透过老鼠洞出水,难怪累得满头大汗,水位线也降不下来呢。

沈青寻一根长铁丝,缓缓插入地洞,发现...伸进70厘米后,便再也伸不进去了。

于是,他压了一桶水,右手拎起提手,左手托住桶底,令桶身渐渐倾斜。

哗---

桶沿溢出一道细长的瀑布,砸进了地洞,一分钟后,地洞被灌满了,且水位下降极慢。

沈青等了好大一会,待水面降至...适才山楂所处的位置后,他再次拎起小桶,将地洞灌满,接着,走进仓库,仔细搜查地面,没瞧见哪一片区域,有水晕染出来的印痕。

看来,木柱旁的地洞,并未通进仓库。

沈青抄起一把铁锹,铲一些细沙状的黄土,把那个洞给堵上了。

这时,太阳西垂,光线变暗,小花和小美,走出了堂屋。

小美:“沈青哥,天快黑了,我先回家了。”

沈青:“等一等,拿几串糖葫芦再走。”

沈小花:“看吧,我就说...我哥不会让你空手回去的。”

说完,她快速跑进堂屋,拿回三串糖葫芦,硬塞进小美手中,“王婶再做发糕的话,记得给我留几块。”

“没问题。”

小美盈盈一笑,拿着糖葫芦离开了小院。

“哥,今晚吃啥?”沈小花眼神希冀。

“腊八,自然要喝腊八粥,我刚从营口镇回来时,就把大部分原材料,丢进水碗里泡着了。再烙几张饼,炒一盘土豆丝肉片,怎么样?”

“好呦~”

沈小花溜进厨房,走向案板,紧盯水碗中的谷物。

红豆、薏米仁、绿豆、花生、黑米、莲子等,颗颗被泡得饱鼓有亮泽。

腊八粥,别名七宝五味粥、佛粥,腊八节喝腊八粥,是从宋朝开始的。

农历12月初8,是佛祖释迦摩尼的成道之日,寺院用七宝五味+糯米熬成粥,来纪念佛祖,平民百姓也学着这样做。

慢慢的,腊八节,从一个佛教节日,变成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七宝,指核桃、松子、乳蕈、柿子、小米、小麦、豆类,五味,在中医理论中,为酸、甜、苦、辣、咸。

不过,腊八粥演变至今,原材料早就因地制宜,改为以谷类、豆类、干枣类为主了,按照口味,大概能分为四派,甜派、咸派、素派,荤派。

当然,派系间也有重合部分,例如,肉粒+豌豆+芹菜+大米等,熬成咸、荤口的腊八粥。

沈青收起铁锹,也走进了厨房。

他将大碗中的腊八粥材料,淘洗三遍后,倒入大锅之中,舔四瓢水,盖上锅盖烧中火。

挖两碗面,揉成面团,分成丑橘大的面剂,擀成薄饼,放到小锅中烙至两面金黄,再铲到笸箩之中。

烙完,削4个土豆,切成土豆丝,割半斤肉,切成肉片,加点姜丝、蒜末,猛火炒熟。

这时,腊八粥也已熬好。

沈青揭开锅盖,瞬间,滚滚热气裹挟着香味往上冒,很快,热气散去,能看到浅紫红色的浓粥。

大米、黑米、红豆、绿豆等,已经开花,果肉还被染成了浅紫色,芸豆、莲子,没有开花,个头倒是比下锅时大了些。

“哥,饭好了?”沈小花闻香而来。

沈青:“嗯,你端烙饼,其它的我来端。”

“好嘞。”

沈小花先扫了一眼大锅中的浓粥,再双手端笸箩,欢快地离开了厨房。

咚---

所有饭菜,全被放到了矮桌上。

沈青开了一瓶葡萄罐头,往铝盒中倒出1/2的量,再将盒子放到炭炉上加热,用筷子搅拌几下,令原本粘在盒底的糖浆,融进罐头汤水中。

沈青:“先吃饭,罐头煮沸后,再将其端下来晾温,当甜品喝。”

沈小花望着圆滚滚的葡萄,笑意直达眼底。

“好。

哥,炭炉真实用呐,既能加热食物,还能取暖。

手,露在袖子外面,一点也不感觉到冷,能...再买几个炭炉,放到厢房取暖吗?

这样,在屋里写作业、看书,就不觉得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