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最高的旗杆上做成了串葫芦,又下死命令让以部分殖民地海员和船只为骨干,艰难重建的“联合王国舰队”不顾一切的出击,拦截了两条贩奴船,把船上的阿拉比和南方奴隶贩子从抓回来,用从下到上穿刺刑竖在宁静港口,这件事才算了结。
这事听起来血腥,但在埃斯塔利亚人,还有邻国提利尔中都是交口称赞的“明政德行”,那些头颅和人贩子惨不忍睹的,下体破烂、身躯被海鸟、海鱼啄食的尸体是艾尔功绩和对子民“仁慈”的证明。
第二章:乐园教会和艾尔的模拟人生
少年就这么跟着出来“祈福”的孩童队伍回到了教会。
艾尔的乐园给收留的孩子们不只是房间里的书本教育,他们会在一位位女士和教师的带领下走出乐园,去社会层面进行实践。
像是这样的唱诗班就是一种模式,过程中收到的捐赠也最终会被运用到各种公共事务上。
他混在队伍中,周围大大小小的孩子们目光多含善意或是好奇,奇怪的是明明已经隔了很久,并且两个世界差距大的不是一丁半点,还有艾尔魔改的制度也和人联相去甚远,但一进入这种环境,作为一个没脱离“孩子”范畴的少年却也意外的感到如鱼得水般的亲切适应。
少年很快就和孩子们混成一团,甚至有的男孩还非常友善的将自己备用的外套和他分享,白底金边的配色,背部和胸前有一个红色的六芒星,这是“艾尔的孤儿们”的标志装饰,穿这一身在城市范围内是不用担心走丢的,还可以随时向路人或蓝帽子们寻求帮助。
少年换上白袍,走在人群中,看上去和其他“艾尔的孩子”别无两样,他们一起唱着欢快的童歌,一边在黑衣女士的带领下回到教会“乐园”。
但在这之前,他们还去到了另一处地方:
艾尔设立的荣军院。
为那里的因伤残、个人意愿退伍,又无处可去,不愿独自去土地上劳作的士兵们安排的地方。
其实也可以放到匹娜森林里,但是许多人哪怕独自生存困难也会希望能够靠近文明、秩序的城市,所以艾尔又设立了这么一个“退伍士兵转业与安置机构”。
黑衣女士领着他们去为这里的那些退伍士兵们演出,唱了一首描写王师东征,解放南国的赞歌。
然后为荣军院———一个大型的,办公居住结合的建筑群进行了义务劳动,清洁了一番卫生,这才集合队伍,回到了离荣军院并不远的“乐园”教会中。
过程中女士一直在注意观察突然插进队伍中的少年情况,发现不管是为陌生人表演节目,还是体力劳动,卫生清洁,少年都并没有什么不耐烦和偷懒的现象后,推翻了自己之前的判断中偏负面一些的看法。
不管怎么说,服从勤劳的小孩不会差到哪去。
如果少年受不了折腾要跑路的话,女士会出面拦下他,让他在一边休息,然后联系蓝帽子尽快核实少年的身份,联系上对方的家人,或是安排人手将男孩送回家。
但现在他的表现都还不错。
女士觉得,这样的孩子如果去教会经历些什么,也许对他未来的成长是件好事?
然后就是中规中矩的餐前自习、祈祷、饭后休息,各种集体活动和娱乐项目。
这一处乐园教会为艾尔收养了将近六百名孩童,从襁褓中的婴儿到已经开始考虑异性魅力,思考男女之事,差不多可以拉出去操练发泄旺盛精力,进行加速锻造的少年少女,各个年龄段都有。
而在此处任职的“女士”共有二十人,还有不少教职工人员。
少年不管是在聚餐还是活动中都无比的投入,仿佛他原来就是这里出来的那样,甚至因为智慧和体能,很快就成为了集体活动中的焦点,被众人“围攻”或是带着“马仔”们“进攻”他人,捉迷藏、竞技球、下棋、一些小孩子的娱乐活动......
黑衣女士看在眼里,心里感慨着年轻的魅力真是让人忍不住怦然心动,她感觉这个少年似乎天然属于这里,或者说属于过这里。
“如果他的家人找过来,也许可以帮他多留几天?只要他愿意的话”。
女士这样想着,领着孩子们回到房间,最后带着少年走到了一间单独的小屋,告诉他:
“这里原是一位执教女士的房间,她已经去了维泽亚,因你第一次在这留宿,所以为你准备单独的屋子,明天你也可以去住多人的宿舍。”
少年想了想,多人宿舍他也好久没有体验过了,但是想了下还是选择先单独睡一晚再说,便和女士互道了晚安,推门关门。
脚步声并没有传多远,女士的房间似乎就在他的隔壁的隔壁。
少年躺在床上,把被子拉过来蒙住头。
虽然说是已经闲置了,但屋子显然并不缺日常的维护打扫,房间很整洁,又不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