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就提前跑路,出走海外,后者大多数逃亡目的是邻国提利尔,或者巴托合众邦。
还有一些非常坚定的人,则自然会选择跟随在那场血腥动乱之中悍然作乱———当然,在叛军语境中,这叫起义。
发起作乱的亲王候选人盖伦·基尔希斯一同起事,和打着西征撒弗洛丘陵,剿灭绿皮旗号来威慑比尔巴利事态的第二军团血战了一场,最终残部在本地居民的支援下退出城市,遁入西北地区坚持反抗艾尔政权。
从享受荣誉,人民敬仰的王国英雄,新生代名将,到北方之城全力推举的亲王候选,离那个最尊贵的位置也只有一步之遥,再到顷刻间成为王国叛逆,阴谋者、野心家、抢功夺绩的卑鄙小人,一夜之间声名扫地,举目皆敌,亲友随者,或是划清界限,就此反目,或是被囚被逐.......
落差不可谓不大,从国王之位的候选人到王国公敌,换个人面对如此心理落差,翻天覆地的变化,恐怕很快就会
虽然就算在传统派声势最大的时候,盖伦自己对此也心知肚明:
不管从实际的功劳还是势力,或是支持者来说,自己都绝对无法竞争过那位如日中天的“摄政大王”。
所以他一开始的目的本来也并不是能够通过被打残了的比尔巴利全力支持,就从号称有“十万带甲”的艾尔手中抢走王位,且不说成功几率微乎其微,就是可能的内战风险也是盖伦·基尔希斯所不愿意冒的。
他虽然是反对“异族”入主国家,执掌大权的,但艾尔的加冕无论如何,在内外人看来都是非常名正言顺,甚至说的上是“传奇的光辉故事”。
一位遗孤(迫真),在异域崛起成为部落之主,又带着部落大军解救自己的国家,立下了无与伦比的功劳,最终在带领大军班师回朝,举行盛大阅兵式的时候,无数民众自发的涌上街头,万人劝进,恭迎其登临王位。
随后民意代表和宗教权威围上来,强行给他白袍加身,艾尔被人民推上王位,踩在盾牌上进入金宫,过了两天后又坚决认为此事不妥,要辞去不受,三次辞让,三次被民意强行挽留......
这个事迹经过渲染,已经在世界各地流传,甚至连远在基斯里夫的女沙皇都听闻了远在旧世界的南端,有这么一位传奇的少年君王崛起,身世奇特、战无不胜、万民恭迎、王袍加身、三辞三让......
包括艾尔也因为自己伪装的过于成功,而一度沉迷在这种“过于完美的cosplay”中无法自拔,真以一个圣主明君的标准开始要求自己,登基后近两年的勤政也有很大程度上是受这种元素的影响。
哪怕立场上敌对,盖伦也必须承认:
如今那位玛格丽塔金宫里的年轻统治者,确实是一位接近“完美”的统治者。
甚至连喜欢寡妇这种,私德上的问题,在南方王国较为开明的风气面前,也根本算不上什么黑点,反而会成为一个吸引人气的魅力性格。
所以传统派攻击艾尔,从来都是从两个方向出发:出身,和宗教信仰。
前者是认为艾尔不是纯种人类,是野兽人变异或是混血,没有资格称王;后者觉得艾尔和他麾下的野兽人部落和归化人一直在埃斯塔利亚境内传播四母五印(牧神局限于野兽人内部)的异教信仰,是对王国传统的破坏,长此以往国之不国。
而盖伦其实对这两个己方的论点都没什么热情。
他虽然是贵族出身,但见过太多所谓高贵者们丢盔弃甲,敌人面前肝胆欲裂的狼狈模样,也见过太多平民战士浴血拼杀,为了守护王国而战;何况他当面见过曾经的那位“摄政大王”如今的“英明王”,对方的魅力和姿态都无可挑剔的完美,盖伦甚至确信对方可能真的身上带有神明的血脉,所以才能如此天资不凡。
要论出身的话,连一头猪(物种上的)都差点被推上亲王宝座,艾尔又凭什么没有资格?
至于后者,只能说盖伦本身就不是一个虔信徒,何况他曾和部落军团并肩作战,米尔米迪亚沉默的时候,血母的庇护在战场上大行其道,不过他也近距离接触过那位传奇的双神共选·帝国的塞蕾斯汀,所以他对米尔米迪亚的信仰还是有一定的尊重......
盖伦之所以会在盟友们散的散死的死,倒戈的倒戈时依然背水一战,明知没有机会,却依然发起拼死一击的原因,也许并不如许多人想的那样卑劣,或是高贵。
当他站在城头,看着沉默的行军,宛如一群冰冷机器般开进到比尔巴利城外的第二军团时,那些可怕的怒角先锋、凶悍的怪兽、还有遮天蔽日的空中大军,当时心里浮现的想法只有一个:
非我族类!
第十七章:北方事变
盖伦在传统派一片愤懑的指责,污名化,蔑视登临金宫主宰埃斯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