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失败,又恰巧遇上了“兵变”堵门,城内闻声的高层军官们急忙前往弹压。
拉格斯人肯定不敢把事情说清楚,把锅都“丢”到闹事的士兵身上,他们才在倾向问题上得罪了帝国人,只能主动退步,受点委屈,只求先把这批惹不起的大佬给送走。
军官们自然是倾向于自己部下的,听他们的江苏,发现是因为“待遇不平”问题而闹出来的麻烦,又怒不可遏。
部下现在意见很大,指挥官也同样如此。
在群体效应的催化下,他们现在是真的认为拉格斯人在有意的区别对待两方,如此行为显然是对帝国的“羞辱”。
“救援任务”已经失败———在帝国人看来,拉格斯不重要,拉格斯人遭不遭绿皮屠杀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边境军团要通过“拯救拉格斯”的事迹来向已经初现动荡苗头的边境注入稳定,一方面表明绿皮的威胁依然没有离去,而只有帝国能够保障边境人民的生命安全———与之相比,财产和统治的权柄让渡出去,似乎也没那么难以接受了。
另一方面则是加大宣传帝国对边境的“拯救者”身份,强化“救命之恩”的存在感,以增强军团在边境独断专行的叙事基础。
而这两点显然都没能做到。
一场无功而返的出兵,既没有实打实的战果,也没有拿到利益上的实惠。
传统意义上,边境亲王领被分为东西两部,马托卡在塔拉布莱克河之西,属于西部范围,但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成统一的地区,地域上的区分并不如何受人关注。
帝国和联盟相争的势力范围目前局限于西部边境亲王领中,南北对峙,竞争的区域局限于马托卡以西的地域,都很默契的在此前没有尝试向东扩张。
主要原因是没有合适的理由,毕竟搞毛亮没有去把东部城邦也揍一顿———那永恒峰的矮人多半是不会坐视绿皮在自己家隔壁祸害人类的。
而拉格斯的地理位置在这个点上又显得十分特殊,它处在马托卡东北部,是旧的边境大城凯浦里斯毁灭后的遗民所建,其地缘位置要说的话,东西都沾点,如果联盟拿下了拉格斯,那么他们的势力就可以跳过佐拉克——西中部边境城邦——马托卡的这条封锁线,顺理成章的进入已经被帝国人视为后花园的东部边境领。
能不能收取拉格斯对帝国来说其实不是特别重要。
但如果被联盟取走此地,在他们唯一的边境地盘马托卡旁边插入一颗钉子,这事就非常重要了。
远征军的指挥官们虽然都是军职,不擅长、掺合军事以外事,但这点眼力,战略观还是有的。
他们知道拉格斯倒向联盟,对帝国在边境的扩张来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加上救援任务失败、遭到冷落、注定无功而返.......等一系列事混在一起,这支帝国远征军的心情可想而知,不是一般的恼火与颓丧。
他们既反感来“争功”的联盟人,也更厌恶“事从二主”,又区别对待、讨好,最终倒向联盟的拉格斯人。
士兵们在发泄完怨气之后见到指挥官来压制也就遵守命令返回营地去了,但是指挥们眼见闹过一场后一地狼藉,坏拉不堪的军营,再望见隔壁联盟整的像是座小型要塞城寨般的军营,才真切意识到“不公平对待”所谓何事。
对士兵们来说,一场失败的出使,其实最大的付出也就是跑了这么远的路罢了,拉格斯又穷又小,要说慰军也拿不出什么东西,除非放开了抢,但那又是不可能的,心中有怨怼,发泄一番,只要指挥官层面安抚弹压并用,很快就散了。
但不甘心竞争失败,许多人开了大半宿的会,又疲又倦,红着眼还要给“拉格斯”人的错误收拾烂摊子的军官们反而不愿意就这么算了。
一个名叫埃里希的骑兵军官率先站出来,一如踢翻大锅的那名士兵,指出这件事对军团在边境存在的严重打击,无功而返不仅让首席幕府的战略意图落空,更是让帝国在边境最大的竞争对手联盟人取得了拉格斯这个桥头堡,突破了帝国的势力封锁,这对帝国未来在此地的利益极为不利。
要知道如果不是联盟插手,哪怕首席经过了一场失败,帝国的军旗也是能一路从北到南,插到米尔米登、阿尔加利斯这些地方去的,那样的话等到初步吞并工作有了进展,就可以继续向东边扩张影响,随后彻底将这片广袤的土地收归版图之中。
而因为联盟的下场,帝国不仅没有达到吞并边境的意图,还被迫和联盟“平分南北”,受其掣肘,很多工作无法顺利展开,否则就有把逼急了的边境人弄得倒向联盟那边,“公投入南”的可能。
军官们眼界远比一般的士兵开阔,只要有人点出,自然能想到这点,这般他们的脸色更加难看。
无功而返倒还好,无非白跑一趟。
但让联盟的势力扩张到拉格斯,威胁到马托卡这个虽然有些尴尬,但却至关重要的立足点———如果没有马托卡如今已经“内附帝国”的法理基础,那么帝国在边境地的驻军就完全成了客军,在绿皮的威胁已经确定退却后,如果当地的边境城邦联合起来,请上国撤军,那不管是走还是强留对帝国来说都是一件尴尬的事。
单纯的跑慢了倒还好,怕的就是不仅自己没立功,还让竞争对手把功劳抢去了,这就非常尴尬。
埃里希除了骑兵军官以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首席派”,他是奥古斯汀本人看重并且提拔起来的高层军官,在根基并不牢靠的首席麾下也算一员干将,他在佐拉克跟在奥古斯汀身边追随许久,知道首席所忌者,如今其实并非国内诘责,他通过一系列活动已经和宫廷达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交涉”,他做黑手套,背骂名,担脏水,为帝国打开最难啃的,边境亲王领这块大肥肉的外壳,崩碎他的牙,消耗他的荣耀,用他日后在南方的凶名骂名,换取为战败之事脱责,同时保障富贵后生。
如果以后有可能,不定还有起复,甚至归国后因为开边有功,继续任用的时机,但征战首席的位置肯定是要交出去了。
奥古斯汀主要顾忌、担忧的,反而是南边崛起的新秀联盟,严重的阻碍了他在边境领的行动,因为帝国驻军的“影响”,很多在帝国控制下的边境城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骚乱,和排斥帝国的浪潮。
更有许多打着“南方人的事南方人自己来管”的旗号,谋求摆脱帝国驻军的团体非常活跃,种种反对帝国的声势背后,都不同程度的有联盟的身影在其中。
这样下去,别说为帝国啃下难咬的外壳,反而平白多出来了一个难对付的竞争对手。
帝国方面肯定会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首席的那场失败给了联盟势力趁机进入边境领的机会,这关乎到奥古斯汀的后事,他不得不早做准备。
必须得限制联盟的影响扩大,否则闹将起来,他好不容易安妥了的后路又会变得坎坷不平。
埃里希作为首席少数的心腹,自然知道统帅对联盟的忌惮和防备,首席在乎他的后路,而埃里希还年轻,还有大把的机会,可如果奥古斯汀身败名裂而死,那作为他提拔上来,同样没什么大背景的将领大概也少不了一个边缘化的结局,所以在这点上,他和首席的利益高度一致。
那就是:
限制联盟=保证帝国在边境领的利益=首席退路无忧,埃里希前途不受影响。
而要做到这点,那么丢掉拉格斯就无论如何都不能被接受。
但拉格斯已经递交了入盟申请,在联盟人的见证下,加入了那个联盟扶持的傀儡边境战线,帝国人又能如何重新从对方的手上将其夺回呢?
对军人来说,方法只有一个:
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