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帝国驻军的存在给边境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光是目前可统计的,直接因为暴力冲突、恶性事件导致死在边境军团手中的平民,就多达四千人,被镇压、被囚禁、流放、处刑的人更几倍于这个数字。”
艾尔把一封盖着许多印章的联名信递到威廉亲王的手中,看着对方眉头紧锁,翻看着这份“万言书”,认真道:
“纵然边境人在绿皮战争中犯了一些错误,但也并非所有城邦都和马托卡一样软骨头,墙头草,哪面风吹哪面倒。”
这封联名书是在联盟策动边境诸地反对帝国驻军的大起义时加急赶制出来的,其中既有独立城邦当权派系的合法授权,也有一些还处于“在野党”,甚至起义军所代表的“民意”支持。
在联名书中,一众边境邦国们诚恳的感谢了帝国在绿皮战争中对边境的支援,上国的恩情代代难忘.......又提出如今战火已消,绿皮已退,理论上来讲,帝国驻军马托卡是合情合理的事,但在西边境领的地界上最近一股成气候的绿皮还是在拉格斯城外被巴巴托斯奔袭搞死的烂牙战帮,帝国继续驻军各地,于情于理都不合适,所以他们再三恳请帝国这个上国,体谅一众小邦,撤走驻军,至于这些部队是全移到马托卡还是归国,边境人都愿意集资拿出一笔丰厚的军费用以做助军。
在被边境军团敲骨吸髓了大半年后,边境人已经意识到,和绿皮所造成的后果所比起来,军纪极其恶劣的边境军团对他们生活所造成的破坏丝毫不见逊色。
这固然有搞毛亮的特殊原因在其中,飞龙大军阀并没有对它的战帮所肆虐过的地方采取绿皮一贯的大屠杀大扫荡策略,这对绿皮来说,慎杀的战术起到了快速降服边境城邦的作用,同样,也为西部边境领保存了不少元气,没有在战火中化为一地废墟。
结果就导致如今边境人一合计:
边境军这一来,他们的生活貌似和绿皮还得势那会也没好到哪里去。
天兵来之前我被绿皮欺负,天兵来之后我就是被天兵欺负;
天兵这不就白来了吗?
“所以,我认为,帝国继续在边境领西北驻军的行为很不合适,边境军团应该撤回帝国国内,至于我认为应当追查过去一年中,边军的严重违反道德、公序、包括帝国法律行为的事,这条可以容后再议,而至于在马托卡‘疆外行省’的范围内,贵方要驻军多少,都是帝国自己的事。”
亲王苦笑着摇了摇头,也没有再细究那份理论上来说,合法性还是有点问题的“联名请愿”,实际上是带有外交性质的“国书”,他看着艾尔,似乎想要透过面具看清那背后的真容。
略微沉吟了一小会,威廉亲王才打好了盘算,开口道:“陛下的建议,对我个人来说,可以理解,但在其他的方面......”
“坦白说吧,在目前的局势下撤军,这是帝国不可能接受的条件。”
他伸出手,轻轻点了点放在长桌一边的边境地图,意思不言而喻。
艾尔率领的南方联军兵临城下,逼围佐拉克,把自征战首席奥古斯汀以下数万帝国兵马困于外援断绝的死境,受南方联盟支持的各地反帝国势力风起云涌此起彼伏,闹出了很大的边境民众反对驻军,反对帝国的声势,已经随着受联盟影响的喉舌在世界上音量开到最大的宣传、外放,成为了当前时间段的“国际热点”。
不管是基斯里夫的冰天雪地还是奥苏恩的宝岛洞天,多多少少也对这边的事有所耳闻,至于帝国国内及周边,比如巴托尼亚众邦、群山王国,都在密切的关注此事。
矮人是因为这事就在自己家门口发生,并且还因此他们的两个新老盟友有为之大干一场的迹象,所以必须要盯着防止事态扩大化。
而分裂的巴托尼亚人......则是出于某种程度上,“感同身受”的原因,来让他们对帝国驻军———“入侵”边境领的事件非常关注。
在圣战之后,精灵和矮人两个古老种族都迎来了复兴,帝国自不必说,光靠作为中流砥柱团队领袖打赢了伟大圣战的功绩与威望,以及胎房武器就能傲视群雄,即便是历来在混沌南下的浪潮中受创最严重的基斯里夫也因为气候回暖,环境复苏,大片冻土融化变成待开发的泥泞地、草原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而只有巴托,只有巴托尼亚这个过去在国际上存在感也不低,甚至和帝国作为最主要的,一东一西的两个人类国度成为了人类这个族群在中古世界舞台上的代表。
美德、骑士、女神庇佑、善战、农奴制......共同构成了这个矛盾重重却又屹立数千年的巴托尼亚骑士王国。
但在战争之后,巴托尼亚反而是各大势力中下场较为令人唏嘘的一个。
莉莉丝的谎言被拆穿后,带来的是信仰层面的崩塌,骑士和士兵们在艰难的打完圣战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一部分人陷入了自暴自弃中,厌世、出走、隐居,放弃了这个“建立在谎言之上的国度”。
剩下的人则群龙无首,不得不各自为战,收复家园,也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大量的奉行各种体制,各种“意识形态”,千奇百怪的“诸侯”出现在了巴托尼亚的废墟上。
有财阀、有寡头、有君主制、有贵族选王、民粹主义、古典公民共和、等级制......乱七八糟的都来过了。
体量本身就不大的分裂,自然而然带来的是普遍的实力落后。
一如神罗邦国曾被大法兰西暴揍一样。
帝国人也在巴托尼亚人的分裂中插过几手。
他们一开始是扶持一些亲东方的势力坐大,以此来保证帝国在巴托尼亚的利益,这无可厚非,但很快,在意识到这样子不仅能保证利益———他们能做的不仅仅是保证自己已有的利益,而且覅能为自己获取到更多的利益后,帝国的势力开始大肆朝巴托尼亚扩张。
但出于对同为秩序盟国的一员,哪怕对方现在分裂到了一地散沙,根本谈不上有个主事人的情况下,冒然进攻或是吞并对方都是很不合乎游戏规则的事,于是在当时帝国政府层面的默许下,帝国对巴托尼亚的扩张采取了一种如同“私掠许可证”“走私许可”的方式。
那些手里捏着大量金钱无处投资,以及空有贵族架子的老武勋们联起手来,以一种“投资—开发—商团”的形式开始进入巴托尼亚。
实际上就是奔着抢地盘来的雇佣军。
他们一开始会选择支持,或是“投靠”某个当地的僭主势力,等到混迹一段时间就反过来架空,吞噬他们原来的效力者,将其取而代之后开始在巴托尼亚的土地上征伐、扩张,大量来自帝国的移民也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巴托尼亚,被这些在帝国内部被称为“翻越群山的诸王公”招募接纳,为他们在邻国土地上建立的异文化国家提供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