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 进山

二妞还得上学,徐春娇还等着香江那边的消息,时间相当紧凑。

当天晚上,二妞就被拿着法印的卓老太招呼了过去。

一章五个印的铜制法印。

估摸着传了好几代,字口已经磨得相当浅。

卓老太仔仔细细的告诉二妞每一个印的来历和用法。

徐春娇虚掩上了门….

在笼子里呆了一天的鹩哥一直歪着头等人出来跟它玩,瞧见来人了很高兴,扑腾翅膀叫唤:“奶奶,奶奶”

它还惦记着门栓上那一小袋子的小米。

鹩哥聪明,学的话也多,以往馋嘴了都会故意问卓老太或者路人吃啥啊。

人家哪怕嘴里没吃啥,也都能无师自通的想到喂喂鸟儿。

聪明是聪明,就是鹩哥也有咬字不清的问题,对着徐春娇就问:“奶奶,奶奶,吃屎(什)么?”

一张嘴就得罪人啊!

眼看徐春娇无动于衷的要出门,鹩哥赶紧飞扑到笼子边上,字正腔圆的来了句:“恭喜发财!”

徐春娇才停,解了绳子拎着鸟笼出了门。

鹩哥也算是被驯明白了,一路上只要徐春娇一停下就开始喊‘恭喜发财’

徐春娇身边还有个二妞,所以这几天都只在附近逛逛。

接下来好几天小孩有事,徐春娇打算走远一点。

揣着这心思,小老太就注意到远处的山头。

这已经算本地的市中心,那山离市中心也七八公里。

徐春娇每到个新地方都会往空间里储存特产。

打从西南那会跟着地质队进过一趟山以后,小老太对山里同样也很有兴趣。

可那时候集体行动没法把东西往空间里放,总算是又遇到了合适的时机。

隔天一早徐春娇借着卓老太的自行车就出发了。

虽鲜少瞧见市区离山那么近,但越是往山靠拢人烟就越是稀少。

山脚下倒是有住人家,稀稀拉拉的分得挺散。

徐春娇也没打算贸然进深山里去,寻思一点一点的试探着来。

试探的方法没什么技巧,就是逐步往深处走点儿。

比如今天往山里走几里地,明天继续再更往里头走几里,这样既能一点一点的适应山里的环境,又不至于迷路。

刚开始进山还有人为走出来的清晰小道。

生态好得不像话,靠着人烟那么近的距离,徐春娇就已经瞧见一窝松鼠了。

两只松鼠沿着树干爬上,并排站在树杈上。

灰鼠,就是松鼠,又叫灰狗子。

松鼠不论冬夏都是早上活动,太阳高挂的时候就回窝。

林子里也有别人,两小年轻蹲地上摸松鼠洞呢。

小年轻还挺尊老爱幼,叨叨松鼠藏东西不一定都藏在树洞里,草里头也多着呢。

松鼠藏东西喜欢到处藏,只靠前爪挠的坑又特别浅,扒拉两下就能找着。

两个小年轻扒拉一次草地就找着几颗松子。

瞅浑身苍耳,估摸已经在山里头呆一个多小时了,这会帽子里顶多也就一小捧松子。

徐春娇空间定位快得多。

小老太按着空间定位找到个水曲柳的树洞,从一个松鼠洞里掏出了将近小半斤的松子,大半斤野生板栗,还有十七、八个山核桃。

玉米和花生也有一些。

南方种的基本是马尾松,松塔里面没松子,都是拿来做引火柴用。

哪怕有松子也都特别小,比绿豆还小,又扁扁的,反正人吃不了。

能整来小半斤的松子,不知道是哪只松鼠那么勤奋。

松鼠藏粮的地点可能有十几到几十处,忘性还特别大。

今天藏的粮食保不准十天半个月才想起来。

别说粮食,松鼠连窝都记不住,所以母松鼠会捡松鼠崽来养。

就是因为忘性大找不到自己的窝,找不着窝就找不着亲生的崽,捡来养的崽估计也是别的母松鼠忘了的….

松鼠忘性大,气性更大….

要回来掏没掏着会以为是记劈叉了,那多半没事。

徐春娇能在这树洞里掏出这么多粮食,估摸是松鼠少数几个能记得起来藏粮地,回头要是回来发现啥都没了,估摸能气死。

小老太边摸松鼠洞的花生吃边四处瞅,还真瞅见斜对面树枝上站着一只小松鼠。

这属于面对面被抓了个正着。

徐春娇今儿要是真的把藏粮都拿走,那松鼠真的会气到自嘎。

小老太收了松鼠洞的花生和核桃,从空间里拿了一把瓜子放回去。。

也是从街上买的炒货,还有个名叫傻瓜瓜子,听说是安徽那边的人首创出来的口味,炒出来的瓜子确实是香得很。

山上的树木丛非常的茂盛、密集,也没有路,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森林,只有鸟叫声和风吹过时树叶沙沙的声音,除此之外就再没有一点动静了

徐春娇瞧见前边落叶从里一片黄澄澄的菌,空间说是奶香菌。

小老太特意放慢了速度,边走边拿木棍往四周戳戳,以免踩着蛇啊虫啊之类的生物,总算是把那一小片奶香菌都给收进了空间里。

靠着眼力劲老老实实的找也行。

林子生态太好太好,物种相当丰富。

没走几步,徐春娇又发现一小从鸡枞菌和梨菇。

好些菌类都是扎堆长,只要发现了一朵,就一定能在周围陆陆续续发现好几朵。

山里捡野山菌就是这样,各种品种的蘑菇都有,一朵两朵三朵的慢慢捡。

徐春娇没打算在野山菌上多费时间,可每次打算抬脚走了总又能发现点啥。

特别是猴头菇,一个就有拳头那么大。

猴头菇一样是成对相望,也就是找到一个,附近一定有第二个,而且大概率就在对面树上,并且多是一大一小。

也有例外,徐春娇就在一棵柞树上一口气摘到九个猴头菇,捡得停不下来….

等徐春娇捡累了,就由着空间精准定位,跟着路线找着野山菌的位置,默念一声‘收’就行了。

小老太走时还有点遗憾,恨不得把那棵柞树也给收了,因为这种树活着的时候长猴头菇,枯死后第二年开始长猪拱嘴蘑。

这种蘑菇比木耳更厚,得用草木灰清洗和泡着。

口感有点像皮蛋,吃完了不能晒太阳,一晒脸上像是有针扎,嘴唇还会肿。

柞树枯后第三年开始长木耳。

这几样还只是最常见的,反正搁柞树上能长的蘑菇品种多了去了。

除了野山菌,徐春娇还找着很多野灵芝,小的就一根手指头粗细。

灵芝煲汤不能多放,否则有苦味。

回头炖鸡炖鸭炖排骨,就放两个手指头粗细的野生小灵芝也就够了。

品质上乘的灵芝拿斧头都不一定砍得动。

灵芝越硬越值钱,徐春娇还真就遇到一窝大灵芝,估计有二三十斤。

徐春娇本来打算进深山看看,结果一早上都在山脚下采蘑菇,愣是挪不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