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剑书生 作品

第三百九十一章 千金买马骨!

应天,七月下旬,刑部大牢。

杨伯成在证词上按下手印,又签署了自己的名字,将证词小心翼翼地交给了刑部侍郎王慧迪。

杨伯成主动前往皇宫求见朱标,愿意主动交代,朱标便将杨伯成交给了刑部来审理。

整整三日时间,王慧迪亲自审问,对待杨伯成倒也还算客气,接过了证词后,王慧迪又看了一遍,随后说道:“杨大人,辛苦了,还得请你在这大牢之中再待上一些时日,待案子结束之后你才能离开。”

杨伯成露出一抹苦笑,道:“王大人言重了,我杨伯成现在不过是阶下囚,担不起‘大人’之称呼。”

王慧迪又客气了两句,临走前说道:“杨大人,杨公子今日得了殿下特许,前来探望你,这时间可不要太长,不然本官也不好交代。”

杨荣来了?

杨伯成微微一怔,走到了牢门前尽力往侧面看去,隐隐听到了脚步声。

不多时,瘦了两圈的杨荣出现,还给杨伯成带来了一个食盒,里面有酒菜。

杨伯成见到儿子这样,心里不是滋味,问道:“荣儿,家中情况如何了?你在书院可还好?”

杨荣的眼眶微红,说道:“父亲放心吧,母亲还有幼弟、小妹他们都很好,只是,有些不长眼的在府外喧哗,已经被锦衣卫赶走了。”

杨伯成主动投案,等于背叛了与杨伯成有勾结的官员,那群人如何能罢休?若不是蒋瓛带着锦衣卫亲自守着杨府,还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去闹事。

杨荣没有说他在书院的近况,其实杨荣不说,杨伯成也能想象得出来,杨荣不好过。

杨伯成此举带头向朱标认错妥协,固然能保存杨家,却得罪了那些站在杨伯成身后的官员。

杨荣是杨伯成的儿子,岂能独善其身?估计白眼、挤兑、讥讽没少遭受。

杨伯成望着杨荣送来的酒食,却没有半点胃口,满心都是他杨家身家性命的大事。

杨伯成问道:“南边,长安侯可有消息?可曾返程?还有,殿下那边什么反应?”

杨荣沉默了片刻,道:“父亲,长安侯已经开始返程了,约莫再有十天半个月就会返回应天,至于殿下……孩儿不过是一举子,如何能探听到殿下的心意?往日与我杨家交好的那些人,哪个不是躲得远远的?”

杨伯成担任谨身殿大学士,春风得意的时候,杨家的“好友”有很多,杨伯成落难后,往日结交杨家的人,一个比一个跑得快,竟没有一人愿意相助,全都怕引火烧身。

杨伯成闻言,脸上露出一抹悲色,长叹道:“一步错步步错,我杨家已经无法回头了,只是苦了吾儿。”

杨伯成清楚自家孩儿的才华,可杨家如今这般田地,就算能保住杨家周全,罪责全都让杨伯成一人承担,未来杨荣也会举步维艰。

杨荣挤出一丝笑容,为杨伯成倒酒,道:“父亲,孩儿已经想好了,等到长安侯归京,寻个合适的时机,孩儿就去拜见长安侯。”

杨伯成心中一惊,连忙阻止杨荣,道:“荣儿,你要做什么?你要跟随那杨帆不成?”

杨伯成落得这般地步,还不是因为杨帆在福建折腾,牵扯出贪腐大案?他拉住杨荣道:“为父在朝堂上,没少与那杨帆争斗,他是不会接纳你的!”

杨伯成担心杨荣去见杨帆不过是自取其辱,更担心杨荣会被杨帆所害。

杨荣却目光坚定,说道:“父亲,孩儿不是一时兴起,相反这些日子孩儿想了很多,我们杨家已经跌落谷底,从此举步维艰。”

过往与杨家交好的全都与杨家划清界限,是杨伯成盟友的,要么被案子牵连,未来入狱流放都是轻的,要么就是对杨伯成恨之入骨,连带着对杨荣也恨之入骨,未来杨荣的仕途是指望不上那些人的。

杨荣轻声说道:“既然如此,何不去投靠长安侯?长安侯战功卓著,又是皇亲国戚,深受陛下、殿下、皇太孙信任。”

杨荣虽然还年轻,但此时的杨荣已经表现出惊人的判断力与勇气,还有堵上所有一搏的决心。

“孩儿相信自己看到了,杨大人绝不是心胸狭窄之人,只要孩儿有才华,就可在长安侯手下有一席之地!”

杨荣指着南边,道:“您看那王图,不过是巢湖锦衣卫一小旗,如今已经官至锦衣卫镇抚,孩儿之才能远胜于王图!”

杨荣有信心,靠着自己的本事,让杨家重振门楣,将过往的颓势一扫而空。

杨伯成怔怔地望着杨荣,眼眶湿润了,他欣慰地拍了拍杨荣的肩膀,道:“吾儿,长大了,长大了。”

杨荣做出了选择,杨伯成便没有再劝阻,正如杨荣说的那样,杨家已经没有退路。

应天,皇宫,武英殿。

王慧迪离开刑部之后,便在夜色中入宫求见朱标,将杨伯成的证词呈递了上去。

武英殿内蜡烛噗噗跳动,朱标捧着奏疏正在看得出神,好一会儿他才放下奏疏,揉了揉眉心。

早就等待的王慧迪小心翼翼地将证词奉上,道:“殿下,杨伯成已将所知全部供述,总计五张证词,请殿下过目。”

朱标微微颔首,目光扫过证词,一边看朱标一边说道:“好啊,好一个杨伯成,竟然将手伸到了海贸生意里去了。”

杨伯成的证词中,对杨家参与海贸的事情供认不讳,杨伯成也没有蠢到隐藏,除参与海贸走私外,杨伯成还供述出数名与他有勾结的官员,其中包括了福建、浙江的四名官员。

这些官员之前都未被查出来,如今随着杨伯成的供述,他们一并落网。

朱标的目光落在了最后一页证词上,声音有些冷:“詹同、宋讷、吴沉,竟然还有詹辉?呵呵,他们倒是关系密切得很!”

王慧迪暗暗咧嘴,轻声说道:“殿下,杨伯成结党营私,其罪难容,您看是否要严惩杨伯成?”

杀机从朱标的眼中一闪而过,稍纵即逝,朱标深吸一口气压制住杀意,道:“本宫已经将话放了出去,会宽大处理主动投案的官员。”

如今全京城都在关注着杨伯成的案子,若杨伯成被处死,后续还会有人主动站出来投案么?

朱标挥挥手,说道:“杨家,抄没家产,将他一家人贬回原籍,至于杨伯成……发配到辽东去戍边。”

朱标对待杨家的处理,可谓宽大,一人未曾杀,还让杨伯成去辽东。

随着高丽成为大明的一个省,加上鞑靼实力大损,辽东的发展越发安稳、迅速,虽冬日漫长苦寒,但终究比永安都司要好上不少,朱标也算兑现了他之前的承诺。

王慧迪躬身行礼,末了王慧迪又问道:“殿下,那杨伯成之子杨荣该如何处置?他是举子,目前就在京城求学,您看?”

朱标微微一怔,他想了想说道:“既然是举子,就不必返回原籍了,继续在应天求学,会试照常准许他参加。”

朱标对杨伯成一家的处置很是宽容,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千金买马骨”,他让那些心怀忧虑的官员彻底放下心。

对杨伯成一家的处置结果出来后第二日,就又有六名官员主动投案,交代贪赃枉法之事。

应天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投案自首”风潮,就在这风潮之中,八月悄然到来。

长安侯杨帆,归京了。

应天城外,杨帆率领一群人浩浩荡荡地抵达应天城门外,毛骧早就率领亲军都尉府,在此等待。

毛骧笑容满面,高声说道:“杨老弟,紫金山一别,又是好几个月没见,风采依旧啊!”

杨帆微微一笑,调侃道:“毛大哥倒是又胖了不少,这样下去可不行,毛大哥要节制饮食喽。”

毛骧仰面而笑,往杨帆的后面望去,就见囚车一个连着一个,全都是从福建、浙江、广东抓捕的涉事官员。

毛骧拉着杨帆,压低声音道:“杨老弟,你可真是闹出好大动静,你知道么?京城最近因为你,都快炸锅了。”

杨帆忍着笑意,道:“毛大人说得好生夸张,不就是几个官员落马,几个官员自首么?”

毛骧苦笑,杨帆说得倒是轻描淡写,光是一个吏部尚书詹同,一个都察院左都御史詹辉落马,便对于朝廷来说是大地震!

吏部尚书又称为“天官”,掌控百官的任命、考核等,左都御史掌管监察百官之重任。

这两个人暗地里勾结在一起,再加上围绕着他们组建起来的朋党,数量何其大?影响何其多?

毛骧与杨帆骑着马,并肩入了应天城,道:“刑部、大理寺的监牢都装满了,我亲军都尉府的监牢也快满了,你说说得有多少人?”

杨帆听完毛骧的话,反而笑了,说道:“人多不怕,人少才怕,这官场就是要经常‘刮骨疗毒’才好,不然毒性入体,病入膏肓。”

毛骧白了杨帆一眼,对杨帆说道:“殿下今日公务繁忙,特意派我来跟你说一声,今日就不必入宫了,明日早朝你可得准备好了。”

杨帆微微一笑,调侃道:“看来京城朝中的诸位大人一直盼着我归京呢,热情到在路上就‘迎接’了我一次。”

毛骧闻言微微瞪大眼睛,语气冰冷:“那群王八蛋路上又动手了?你为何没传回消息来?”

杨帆虽走的是陆路,但依然少不了一番明枪暗箭,好在全都被挡了回去。

杨帆洒脱一笑,说道:“传回来又能如何?那群人手段狠辣,不畏生死,我们没抓到活口,说说明日朝堂吧。”

毛骧为朱标传话,就是为了让明日杨帆有一个准备,因为詹同、詹辉、吴沉、宋讷等虽然被抓。

但这群人素来党羽众多,人脉深厚,这朝中的官员肯定会为他们开脱。

寻找出各种由头来为他们减轻责罚,所以杨帆明日上朝,少不得要受到他们的掣肘。

朱标亲政后不比朱元璋,做什么事情还得得到朝臣的支持,讲究一个“名正言顺”。

杨帆听完毛骧的话,悠然一笑,道:“此事好说,请毛大哥转告殿下,就说臣杨帆,已经做了万全准备。”

杨帆归京的消息,很快在应天传遍,许多官员摩拳霍霍,准备给杨帆些颜色看看。

否则杨帆一个武将,还真的要骑在文臣身上来了,日后朝中还能有文臣的地位吗?

一切的一切,都在杨帆归京的第二日,迎来答案。

清晨,杨帆离开长安侯府,前往皇宫,这上朝的路,杨帆不知道走了多少次,这一次尤为特殊。

入了宫门,前往奉天殿的路上,遇见的大臣全都对杨帆投以异样的目光。

那目光里面有忌惮,有羡慕,有恨,诸多复杂的情感,让杨帆觉得有些不自在。

奉天殿外,官员三五成群地小声议论,杨帆到来后那些官员虽然还在议论,但目光时不时地就往杨帆这边偏移,偷看他。

刑部侍郎王慧迪悄然来到了杨帆身边,与杨帆见礼,道:“杨大人,别来无恙。”

杨帆嘴角上扬,笑着说道:“王大人,这众位大人都对我敬而远之,你主动过来就不怕被孤立、挤兑?”

王慧迪笑着摇了摇头,道:“杨大人对我王家有大恩,我王慧迪岂能忘记?任凭他们挤兑又如何?不过杨大人,有一件事您需得知晓,最近京城不太平,尤其是国子监那边儿。”

王慧迪说得很隐晦,但杨帆听懂了,恐怕国子监又要故技重施,用一样的办法对付杨帆,就像阻碍杨帆去北伐一样。

杨帆闻言沉吟片刻,道:“此事王大人放心,若是国子监还敢闹事,我自然有手段应对。”

王慧迪拱了拱手,松了一口气,道:“既然杨大人有应对之策,我也就放心了,好极,好极。”

杨帆正在与王慧迪说话,忽听奉天殿前的内官发出嘹亮的喊声,请众官员入奉天殿。

三三两两说话的官员们,便立刻动身前往奉天殿,按照各自的位置进入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