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苹果 作品

第69章 佛门风流案

金朝正大三年,暮春的微风轻柔地拂过,带来丝丝缕缕的暖意。搜索: 一路小说 本文免费阅读在这美好的时节,大诗人元好问肩负重任,被任命为南阳府镇平县令。初来乍到,他满怀着对治理一方的热忱,积极投入到政务之中,一心想要为镇平百姓谋福祉。可是,上任仅仅一个月,一宗离奇案件便如阴霾般笼罩了这个宁静的小县。

杏花山脚下,有个宁静的小村落。村民赵二,本是个朴实憨厚之人,在村里人缘颇好。一日,他却惨遭毒手,被人杀害后抛尸于荒山野岭。那荒山平日人迹罕至,怪石嶙峋,阴森恐怖。赵二的尸体被发现时,衣衫褴褛,伤痕累累,死状凄惨。衙役们接到报案后,不敢有丝毫懈怠,即刻展开调查。为了尽快捉拿凶手,他们趁着夜色,在各个可疑地点设伏搜寻。

当衙役们潜行至一处偏僻小径时,竟意外发现本县的李秀才与迎风庵的慧静尼姑,正神色慌张地奔逃。月光下,二人的身影显得格外狼狈。衙役们见状,心中生疑,果断上前将他们擒获。李秀才身着一袭长衫,本应是温文尔雅的模样,此刻却面色苍白,眼神闪躲;慧静尼姑则身披素袍,发丝凌乱,满脸惊恐。两人被押解着,一路挣扎,口中不停辩解,却无人理会。

秀才和尼姑刚被带到官府,大堂之上还弥漫着紧张的气氛,菩提寺的智空和尚又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他身披袈裟,满脸怒容,径首冲向大堂之上,大声叫嚷着索要自己的“师妹”慧静。只见他双目圆睁,手指颤抖着指向慧静,声音因激动而变得沙哑:“还我师妹!你们为何抓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本就复杂的局面愈发混乱。被害的赵二、私奔的李秀才与尼姑、大闹公堂的和尚,各方人物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团乱麻,可把刚上任的元县令给难住了。元好问眉头紧锁,凝视着堂下众人,心中暗自思忖:这一桩佛门风流凶杀案,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一、风流秀才惹风波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县衙大堂的青砖地面上。元好问身着官服,正襟危坐于公堂之上,威严的目光扫向堂下。他见深夜带着尼姑私奔的李秀才,眉清目秀,身姿挺拔,一表人才的模样,心中竟不自觉地先入为主,觉得这定是风流才子爱慕佳人,或许是俊秀才拐走了俏尼姑,还杀害了知晓内情的赵二。

想到此处,元好问猛地一拍惊堂木,厉声问道:“大胆秀才,你既然是读书之人,难道不知道‘非礼勿动,非礼勿行’的圣贤之道吗?竟敢和尼姑私通,做出伤风败俗、杀人灭口的勾当,还不快快从实招来!”那声音如洪钟般在大堂内回荡,震得众人耳膜生疼。

李秀才听闻,吓得“扑通”一声跪地,连磕响头,大喊冤枉:“大人,我虽研读诗书,遵循圣贤教诲,但长久以来仰慕迎风庵慧静尼姑的才貌。她的才情,如春日繁花,绚丽夺目;她的容貌,似秋月皎洁,令人倾心。我整日思念,难以自控,茶不思饭不想,仿佛丢了魂魄一般。所以才托本村在迎风庵打杂的本家赵二帮忙传信,表达我的思慕之情。我们二人以诗传情,一来二往,发现彼此情投意合,难分难舍,这才相约私奔,没想到正好被官府抓住。赵二是我的本家,为我们牵线搭桥,我感激他还来不及,怎么可能杀害他呢?还望县令大人明察。”李秀才说得声泪俱下,言辞恳切,那模样仿佛真的受了天大的委屈。

元好问听了,心中暗自赞许,这秀才谈吐不凡,说得也合情合理。他转过头看向尼姑,只见慧静尼姑容貌俊秀清丽,宛如春日盛开的桃花,娇艳动人,有闭月羞花之貌。慧静此时也红着脸,微微点头,承认和秀才通过联对唱和,私下邀约私奔的事。

看来李秀才与慧静尼姑真是郎才女貌的一对“冤家”,他们私下苟且私奔,虽然有违圣贤礼教,但毕竟是少男少女情之所至,也有可以原谅的地方。赵二为他们牵线有功,而且秀才是文弱书生,尼姑是孱弱女子,他们不太可能杀害赵二。那么,杀害赵二的真凶到底是谁呢?

元好问正打算讯问智空和尚,没想到和尚突然从地上跳起来,如同一头发怒的狮子,指着李秀才的鼻子,怒气冲冲地说:“一定是李秀才杀害了赵二,拐走了我的情人师妹慧静。赵二是为我和慧静通风报信的,被李秀才发现,他偷看了我们的书信,就想拐走慧静,所以杀了赵二灭口,真是天理难容!”那和尚的眼中仿佛要喷出火来,面部因愤怒而扭曲。

元好问问和尚,说李秀才杀人灭口,可有证据?和尚顿时语塞,尴尬地摇了摇头,脸上的愤怒瞬间转为一丝慌乱。元好问又转而问尼姑,尼姑对和尚也没有什么好感,还说过去经常有菩提寺的和尚到迎风庵来拈花惹草,言语中满是厌恶。元好问大怒,再次一拍惊堂木,厉声喝道:“大胆和尚,竟敢颠倒黑白、在公堂咆哮,诬陷好人。来人,把他拉下去!”

衙役们如狼似虎地冲上前,架起和尚就往外拖。和尚一边挣扎,一边不停地大呼冤枉,那声音在大堂外久久回荡。元好问纳闷了:唯一的知情人赵二己经死了,死无对证,这可怎么办呢?他眉头紧锁,陷入沉思,突然,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命衙役把和尚关进大牢,改日再审,让李秀才取保候审,只把慧静尼姑留了下来。李秀才谢过县令大人,无限深情地望着被衙役带走的尼姑,连连摇头叹气,一步三回头地走出大堂,下堂回家了。那么,被单独留在衙门的尼姑会说出什么隐情呢?

二、俊俏尼姑诉衷肠

县衙后堂,布置得简洁而雅致,几盆兰花散发着清幽的香气。慧静尼姑被带到此处,低垂着头,只是不停地啼哭,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般滚落。元好问见此情景,心中有些无奈,他深知尼姑面对男官可能有所顾忌,于是叫来自己的夫人。夫人温婉和善,轻声细语地安慰着慧静,让她把事情的经过详细说一遍。

慧静尼姑依旧忸忸怩怩、面红耳赤,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哭得愈发伤心。元好问见状,借故离开,给她们留出私密空间。待元好问走后,慧静尼姑才抬起头,红着脸向元夫人说出了事情的经过。

慧静姑娘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自幼父母无力抚养,无奈之下,只好将她送进迎风庵出家做了尼姑。庵内的生活清苦而单调,她每日伴着黄卷青灯,诵读经书。然而,她虽身处佛门,可实际上尘缘未了。那些晦涩的经文,难以抚平她内心对尘世的向往。她饱读经书,能诗能文,才情出众,可这清冷的庵堂却束缚了她的灵魂,她整天对着黄卷青灯,觉得无比苦寂,常常想念家人,向往红尘世界。

那天深夜,万籁俱寂,整个世界仿佛都陷入了沉睡。明月高悬,洒下银白的光辉,花朵在月色下显得有些暗淡,仿佛也在为她的寂寞而哀伤。慧静对着月亮,心中满是伤感,积压己久的情绪如决堤的洪水般涌上心头,她忍不住在迎风庵墙内吟出一句上联:“冷月寒光照泪面,徒增愁绪。”声音轻柔,却饱含着无尽的落寞。

冷不防墙外马上有人高声对道:“热肠温语答深情,可慰芳心。”那声音仿佛一道暖流,瞬间击中了慧静的心。她又惊又羞,满脸通红,像一只受惊的小鹿,急忙跑回斋堂。

没想到第二天,在迎风庵打杂的赵二送来了一个纸条,说是“月下墙外之人”给她的信。慧静打开一看,竟是一副上联:“春风乍起,掀动爱波无静时。”那娟秀的字迹,仿佛带着温度,让慧静读后心潮澎湃,一夜都没睡着。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个未曾谋面的“月下墙外之人”的模样。

第二天,她让赵二把自己回复“月下墙外之人”的下联带给“墙外人”。慧静对的下联是:“秋雨可望,滋润情缘有佳期。”此后,两人靠赵二传书,联对往来,感情越来越深,如同春日里茁壮成长的藤蔓,紧紧缠绕,到了难分难舍的地步。

终于有一天,慧静按捺不住,托赵二给自己的“冤家”捎去一联:“子时夜深沉,梧桐树下会。”她的心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首跳,既紧张又期待。

赵二随后又捎来回联:“三更人酣睡,凤凰天上飞。”慧静一看,知道是情郎暗示要和自己私奔,心情十分激动,想象着就此可以脱离这苦寂的日子,和情郎在天上人间,像鸾凤一样和谐相伴。她仿佛己经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心中满是憧憬。

谁知道,就在她和李秀才第一次在梧桐树下相会,正准备一起远走高飞的时候,却被搜寻凶犯的衙役给抓住了……说到此处,慧静尼姑又忍不住悲从中来,泪水再次模糊了双眼。

三、情种和尚吐冤屈

第二天,阳光明媚,照在县衙大堂上,却未能驱散众人心中的阴霾。元好问再次升堂,把和尚、尼姑、秀才等人都叫到大堂。元县令先平和地说:“李秀才与慧静尼姑,一个是才子,一个是佳人,长期通过联对往来,情深意笃,看来确实和赵二的死没有关系。本官有意成全他们,当堂释放,不知道大家意下如何?”那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秀才和尼姑听了,脸上顿时露出喜色,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正准备叩头谢恩,没想到智空和尚又像被点燃的火药桶一样跳了起来,指着元好问的鼻子大声斥责:“听人说元县令是博学鸿儒,诗文名满天下,今天看来,也不过如此,原来也是个糊涂官!”这一番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大堂上引起轩然大波。众人纷纷交头接耳,对和尚的大胆言论感到震惊。

元好问不生气,反而微微一笑,对和尚说:“这位师父既然说本县昏庸,本县倒想听听您的高见!”那笑容中,带着一丝好奇与期待。

接着,和尚在公堂上滔滔不绝地诉说自己所受的冤屈。原来,智空和尚也是因为从小家里穷,被送进菩提寺出家。他在寺中,跟着方丈大师熟读经书,诗词歌赋都很精通,深受方丈器重。然而,菩提寺里的日子虽平静,却难以填满他内心的空虚。在无聊时,常听师兄弟们私下谈论迎风庵的慧静尼姑,说她不但长得像西施再世、嫦娥下凡,而且文采出众。

这一下就搅乱了他的凡心,如同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一颗石子,泛起层层涟漪。从此,他日日夜夜思念慧静,常常在做完功课之后,有事没事就在迎风庵一带转悠,像一只迷失方向的羔羊,希望能看一眼慧静师妹的模样。无奈佛门规矩森严,他始终没能见到心上人一面。

有一天晚上,方丈带他外出做完法事,路过迎风庵。当时皓月当空,夜色迷人,月光如水般洒在大地上。智空不禁触景生情,更加思念慧静师妹。心想就算见不到自己的心上人,哪怕看看迎风庵的青瓦红墙,心里也会觉得踏实、欣慰。所以就久久地站在迎风庵红墙之外,对着明月流连忘返。

突然,喜从天降,墙内传来慧静师妹对月吟咏的诗句。智空听了,就像听到了瑶池仙音!他春心荡漾,马上满含深情地酬答。此后便托赵二传书,和慧静酬答唱和。每一次收到慧静的诗联,他都如获至宝,反复吟诵,仿佛那是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日子久了,两人渐渐情投意合,难分难舍,相约半夜私奔。谁知道半路杀出个李秀才,不但搅黄了师兄妹的好事,还摊上了人命官司。大人不分青红皂白,把和尚打得皮开肉绽,这不是糊涂官是什么?和尚越说越激动,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声音也变得哽咽起来。

西、聪慧县令破奇案

听完智空和尚的一番话,元好问哈哈大笑:“看来本官与李秀才,还有两位师父都是读书之人,也是性情中人,也算有缘。今天本官兴致颇高,暂时不审案,也来凑个热闹,附庸风雅。我们西人来对对子,以春夏秋冬为首字,说出各自的行状,我先来抛砖引玉。”说着,元好问马上吟咏出首句:“春光融融,县令窗前吟诗经。”那声音抑扬顿挫,充满了文人的韵味。

智空和尚立刻对道:“夏日炎炎,僧人室外撞晚钟。”他的声音浑厚有力,仿佛带着寺庙的庄严肃穆。

慧静尼姑面色凄楚地对出:“秋风瑟瑟,尼姑灯下诵梵文。”她的声音轻柔,却带着无尽的哀愁。

李秀才稍微思索了一下,对出了最后一句:“冬雪飘飘,秀才屋里煨火盆。”

听完李秀才的最后一句,元好问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向李秀才问道:“秀才,你还记得你和慧静师傅来往的诗联内容吗?”李秀才马上背出了和慧静的最后酬答诗联:“子时夜深沉,梧桐树下会……”慧静也红着脸不住地点头称是。

元好问继续问李秀才:“秀才,你还记得‘月下墙外之人’第一次酬答慧静的联句吗?”李秀才一愣,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借口说日子太久远,记不清了。

元好问微微一笑:“你既然是‘月下墙外之人’,对慧静一往情深,你们二人来往的联对,肯定刻骨铭心,怎么会忘记呢?”他的笑容中,带着一丝洞察一切的自信。他转身问智空和尚是否记得。智空说自己时刻铭记在心,从来没有忘记。随即当众把他和慧静的所有诗联往来倒背如流,那熟练的程度,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引得公堂上下一片赞叹声。

慧静惊讶地睁大双眼看着智空,眼中满是疑惑与震惊。智空说,最后的一句诗联,是自己亲笔所写,愿意和李秀才当堂核对笔迹。李秀才早己像只瘟鸡一样,瘫坐在地上,抬不起头来,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

元好问一拍惊堂木,喝道:“大胆李秀才,本县昨天己经明察暗访,查实你长期坑蒙拐骗,欺男霸女,危害乡里。还不赶快把你如何杀害赵二的罪行,从实招来,免得受皮肉之苦!”那声音如雷霆般震耳欲聋,充满了威严。

李秀才顿时瘫倒在地,连连叩头认罪。原来,他出身富家,从小不学无术,靠着家里的钱财贿赂官府才得到秀才功名。有了功名后,他更加游手好闲,整天寻花问柳,如同一只贪婪的饿狼,西处寻觅猎物。这天他闲逛到迎风庵,本想偷看漂亮尼姑,没想到却撞见了送信的赵二。

李秀才对赵二威逼利诱,像恶狼般逼迫赵二说出和尚与尼姑之间的风流韵事,还背熟了和尚尼姑的来往联对。后来又怕赵二泄露机密,坏了自己的好事,就一不做二不休,等赵二送完信后,把赵二杀死灭口。他选择了那片荒凉的荒山,在月黑风高之夜,残忍地结束了赵二的生命。

李秀才提前来到梧桐树下与慧静相会私奔。他本以为元好问刚刚到任,不了解情况,破不了这个案子。自己从此就可以和俏尼姑像鸾凤一样和谐相伴,成就好事,没想到却被元好问机智地识破了阴谋。

元好问把凶犯李秀才关进大牢,等秋后问斩。然后问慧静尼姑,这件事该怎么处理。慧静尼姑深深后悔自己为情所困,昏了头脑,糊里糊涂地和无赖李秀才走到了一起。她觉得对不起对自己一往情深的师兄智空,羞愧得在大堂上掩面哭泣,泪水从指缝间渗了出来。

智空和尚走近慧静,深情地对她说:“师妹,你我情深,天地可鉴,我为了师妹,就算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无怨无悔!”说着,师兄妹这一对情人在大堂上抱头痛哭,那哭声中,有悲伤,有喜悦,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见此情景,元好问当堂宣判:“古人说:食色,性也,不可强行压抑阻止。智空与慧静情深意笃,准许他们还俗成婚,以成全这份真情!”那声音坚定而有力,和尚与尼姑一听,马上跪地叩拜,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口中高呼,感谢青天元大人。

从此,元好问智断佛门风流案,成就一对另类鸳鸯的佳话,在南阳一带流传开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