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鼎盛春秋

今晚月圆正好,东方乐罕见的没有读书,靠椅赏月。

桌上有半壶自已酿的老酒,还有放着一碟已经不怎么新鲜的花生,饮酒赏月,悠然自在。

荀青衣缓步入草庐,在东方乐说出你是来杀我的这句话时,荀青衣眉头微皱,拱手行礼后,淡淡道:“大燕士子荀仲道特来借东方前辈的大儒气运。”

东方乐微微颔首,平静道:“我重回大儒之日时就隐约有感觉了,只是没想到来的会是你。”

东方乐轻酌一杯酒,捏起一粒灰黑花生放入口中轻嚼起来,看向荀青衣,继续说道:“借别人的气运破禁锢于礼不合,于义有缺,以你的气魄不应该这么做?”

荀青衣淡淡道:“我不过亡燕的落魄士子,国亡礼不存,我的义从来都是国之大义。”

东方乐笑了起来,略带欣赏的道:“以身为国,此乃读书人最大的义。”

春秋大义,一开始写的就是国之大义。

荀青衣的大义便是春秋大义,所以他瞧不上鸡鸣巷中那些不读春秋的读书人。

话音刚落,东方乐目光凌厉起来,他自躺椅上站立起来,年已古稀却不见任何年迈疲态,气势更是足如高山大川。他缓缓道:“我东方乐虽告老,结庐人间二十二年,不问庙堂江湖。虽对衡顺帝不满,对皇室不满,但我依旧是大衡的儒士。

你有国之大义,老头子也不缺春秋大义。”

“你想借老头子的大儒气运破境复国,老头子可不会答应。”

荀青衣点点头,淡淡道:“大儒之义合该如此。”

他一步踏出,整个草庐剧烈震动,有黑白十九纵横而出。

东方乐抬手一按,十九道黑白纵横定在原地,有无量浩然气自草庐涌出,荀青衣困在原地,他沉声道:“老头子结庐二十二年,这草庐一天地也不是说着玩的。”

荀青衣面无表情,一步踏出,如有万千丝拽着他,不让他向前。步虽慢,但坚定如山,那浩然丝线根根断裂。

“我自龙庭饮君酒,千秋皆入喉。我自崂山携君恩,青山映白首。”

……

“此生已有春秋志,纵死犹闻蝶骨香。”

余燕龙庭中余燕皇帝亲自为荀青衣斟酒寄行,他携余燕所剩不多的气运自崂山而出,那年他二十岁。

再回时龙庭那位待他如子的明德皇帝走了,大半生的郁郁不得志用了最后心血留下了一位赋志龙气的小公主。

小公主爱花,尤爱蝶骨花。荀青衣回龙庭教导小公主半年春秋。半年后,荀青衣再出崂山,走前小公主送了他有一捧蝶骨花,还大人模样的说:我是大燕的女王,我不能有爱好。所以不过五岁的小公主,将她的爱好送给了荀青衣。

荀青衣得两代余燕皇恩,岂不夙夜,报君黄金台。

每一次落足,草庐中的浩然气便暗淡一分。

草庐天地如同结界一方,东方乐是此间仙。但困不住春秋鼎盛的荀青衣,行了二十步,走到东方乐身前。他一指轻轻点出,东方乐眉心多了一个血洞。

东方乐苦涩一笑,不顾眉心血洞,重重一叹,转身回到木椅上。再喝一口酒,撮一粒花生,口中念叨着:“我少小离家求学,本意只想做个经学家,走万里路,再读万卷书,能够训诂注疏就好。那成想万里路生了个为民报国志……”

说着说着越是含糊不清,终是永远合眼了。

荀青衣恭敬一拜,沉声道:“儒生荀仲道送东方大儒。”

荀青衣取出白玉匣,拿出了洁白丹丸,荀青衣以洁白丹丸取走了东方乐身上的大儒气运。他抬头看了一眼王府方向,踏空消失。

不久后,晋安王来到了草庐,凝视东方乐尸体许久,久久不语。

他身后的大弩青冠郎主将金鹏讥笑道:“要说杀人还是读书人最狠毒,尤其是读书人杀读书人,比谁都肯出力气。

东方乐都结庐归隐,不问世事了,荀青衣还要杀他。文人相轻这个臭毛病,比妇人相妒还无药可救。”

晋安王冷道:“闭嘴,你懂什么?”

金鹏立马闭嘴,不敢再说话。

右侧张文白轻笑道:“金将军说的不无道理,但这次不同,荀青衣归为儒家第一气魄,岂会因为文人相轻就杀人。”

金鹏不解,晋安王幽幽道:“东方乐的死早已定下,只是谁能想到他偏偏在这几日重回大儒境。若是早知这一点,这买卖不能做,亏了啊。”

张文白喝了一口酒,淡淡道:“东方乐纵是大儒,可惜不为王爷所用。时至乱世之际,他不出力,还不如荀青衣的一句承诺。”

“若是荀青衣成功了,一个无用大儒换四个春秋君子,王爷是赚了。”

晋安王沉默不置可否,半晌后道:“你觉得荀青衣能成功吗?”

张文白捏着手中的酒葫芦,轻声道:“逆天篡命天理不容,没有一成胜算。但今天我看到了他的鼎盛春秋,起码有两成胜算。若是再加上他此前所说谋划,胜算接近四成。”

晋安王感叹道:“快接近一半胜算了,有赌的必要。”

张文白点点头,又看了一眼东方乐实体道:“活着用处不大,死了或许更有用。他不是喜着草庐天地吗,就将他葬在这里。他的死讯瞒着,对外就说东方乐闭关修经。

若是王爷想要更多的负笈之士,可以假传东方乐闭关之后要收关门弟子的消息,想必会有不少有真材实学之士前来襄阳城,王爷可招揽之。

此计风险很大,只能在乱世之际使用。”

晋安王轻笑起来道:“便这么做。”

十日前,天下多了一个大儒。十日后,天下又少了一个大儒。

麓山之上,鸿霞书院后山中,老夫子躺在摇椅上,手中摇着乡野老农才用的蒲扇,悠闲哼着不知名的乡野小调。

忽地老夫子脸色微变,作为儒道第一人,他感知到了儒家气运变化,知道那复大儒的东方乐死了。

只是奇怪的是东方乐的大儒气运为何没有回归儒家圣庙。

手中蒲扇一扫,有磅礴浩然气化出一条波澜长河。

波澜涌动的浩然长河中显现出一个苍老虚影,虚影怒吼道:“老夫子,你还敢不通报就显现圣庙气运。”

“聒噪。”老夫子不耐烦的又是一扇,一股凛冽罡风直接扫灭了圣庙守护人的虚影。

气运飘渺无迹,老夫子却能以自身浩然气显现千里之外儒家圣庙长存的儒家气运。

天下儒生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老夫子。

老夫子修为近圣不是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