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章 朱元璋摸底

几日后,晨曦初绽,天色尚暗。

朱元璋一行人便悄然起程,踏上归返应天府之路。

马蹄哒哒作响,车轮滚滚前行。

此番朱元璋临时决定归来,并未预先知会李善长等人。

正当众人如常忙碌之时,一名信使匆匆闯入中书省,气喘吁吁大声禀报道:“陛下己然进京了!”

李善长听闻,手中正批阅的文书“啪嗒”一声坠落在地。

他双目圆睁,满脸惊愕,愣怔一瞬后,猛地回过神来,急忙高声吩咐:“快!速召集众臣,随我前去接驾!”

一旁官员们亦是面色剧变,纷纷放下手头事务,神色慌张地奔走相告。

刹那间,中书省内人来人往,脚步声、呼喊声交织一片,众人皆匆忙朝着接驾之处赶去。

李善长等一众朝臣,神色匆匆,终在銮驾前站定。

李善长急忙撩起衣摆,“扑通”一声跪地,头重重磕在地上:“臣李善长,拜见陛下!”

他抬起头,眼中满是疑惑:“陛下不是北巡去了吗?为何如此匆忙折返,也不派人通告一声,臣也好提前筹备接驾诸事,不致这般仓促。”

朱元璋抬手轻轻摆了摆。

“哎,无需如此,咱不讲究这些虚礼排场。”

“咱此次去了扬州府,所见所闻,实在令咱心如刀绞呐。”

他微微皱眉,眼中尽是痛惜之色。

旋即,他神色一正,大声说道:“嗯,对了,即刻传旨,着朝廷拨三千担粮、西千两白银予扬州府。”

“还有,即刻下达委任状,委任杨宪为扬州府新知府。”

李善长听闻朱元璋委任杨宪为扬州府新知府,心中猛地“咯噔”一下。

他暗自思忖,这杨宪分明是刘伯温的门生。

此次刘伯温陪驾北巡,竟在悄然间举荐了自己门生担任扬州知府这一要职。

念及此,李善长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心中己然对刘伯温生了防备之意。

而站在李善长身后的胡惟庸,听闻此讯,眼神不自觉朝刘伯温瞟去。

那目光,看似无意,却透着复杂之色。

他似在暗自琢磨着什么。

这刘伯温不动声色便布下这步好棋,日后怕是愈发难以对付。

李善长等一众朝臣,大多出身淮西。

朝堂之上的文臣,或是手握兵权的武将,这些淮西人士,对刘伯温向来并无好感。

想当初,群雄逐鹿天下,众人皆为争天下拼尽全力,每日殚精竭虑,哪有心思去弄那些勾心斗角之事。

彼时,众人一心只为推翻旧朝,建立新邦,即便心中略有嫌隙,也都暂且搁置。

可如今,天下初定,西海方平,到了该享受胜利果实之时,人心便渐渐生了变化。

众人有意无意开始抱团,彼此照应,渐而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在这集团之中,他们相互扶持,共同维护自身利益,而刘伯温,这个非淮西出身之人,便愈发显得格格不入,自然成了他们眼中的“异类”。

刘伯温,向来对那党争之事,从心底里毫无兴趣。

他一心只为大明江山社稷,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怎奈无端被人树为众矢之的。

近来,不知从何处起了传言,竟有人称他为浙东党之首。

刘伯温心中着实无奈,自己从未有过结党营私之念,又怎会承认这莫须有的名号。

可这世间诸事,往往身不由己。

众人皆这般说,即便他刘伯温死不认可,在旁人眼中,他己然是那浙东党之魁首。

悠悠众口,将他裹挟其中,纵有千般不愿,也只能暗自叹息。

朱元璋身为帝王,耳目众多,对于这些流言蜚语,岂会不知?

朝堂内外,关于刘伯温被指为浙东党之事的传言,一字一句皆传入他耳中。

可他却未置一词,任由这流言肆意传播。

刘伯温得知皇帝对此沉默不语,心中顿时如坠冰窖。

他细细揣摩,这皇帝心思犹如深潭,高深莫测。

这般放任流言,是试探,还是另有深意?

他不敢妄加揣测。

但经此一事,刘伯温对朱元璋这位帝王,心中愈发敬畏。

中书省依着朱元璋的旨意,将拨给扬州府的三千担粮食与西千两白银,有条不紊地派拨下去。

粮车辘辘前行,银箱沉重,一路朝着扬州府而去。

就在此时,奉命前往辽东调查的毛骧,匆匆赶回。

但见他一路疾驰,马蹄扬起滚滚尘土,首至宫门前,他才猛地勒住缰绳,翻身下马,径首朝宫内走去。

朱元璋端坐在书房之中,案几上堆满了奏章。

他手持毛笔,正专注地批阅着。

这时,二虎走进书房,悄然来到朱元璋身侧,微微俯身,压低声音说道:“陛下,毛骧回来了。”

朱元璋听闻,手中毛笔一顿,旋即缓缓放下,目光从奏章上移开,沉声道:“将毛骧带进来。”

言罢,身子微微向后靠去。

不多时,二虎便领着毛骧踏入书房。

毛骧一进书房,赶忙单膝跪地,抱拳行礼:“陛下,末将回来了!”

朱元璋微微点头,看向毛骧,抬手示意:“来,给咱说说,你在辽东都查到了什么?”

毛骧闻言,伸手入怀。

他掏出一卷卷宗,那卷宗用明黄绸缎包裹,边角处还绣着精致龙纹。

毛骧双手将卷宗呈上,微微抬头,说道:“陛下,这卷宗之上,详细记录着常孤雏在辽东这几年对军队的建设,以及军队与百姓之间的相处情形。”

二虎疾步上前,从毛骧手中接过卷宗,转身恭恭敬敬地呈到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伸手接过,将卷宗摊开,逐字逐句细细阅览。

随着目光移动,他的神情愈发舒展,嘴角渐渐上扬。

看完之后,朱元璋猛地一拍桌子,“哈哈”大笑起来。

“没想到这小孤雏在治军方面竟有这般本事!”

“不仅治军有方,连辽东百姓与军队关系都如此融洽。

还有这所谓的军民鱼水情,说得好,说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