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遭汰之卒,于斯决议并无异议。
彼等久历战事,己然厌战,若非生计所迫,孰愿将性命悬于一线之间?
对于此等卸甲归田之士卒,常孤雏除多予一月军饷外,尚许诺为其分拨田亩,赐予粮种。
亦有少许兵痞之徒,自觉离军之后,前路茫然,不知何往,遂欲离辽东而去。
常孤雏亦未加阻拦,只言莫要滋生事端,任其自去,去往何处皆可。
于此同时,常孤雏时刻留意北伐之进展,其欲依北伐进程,适时调整自身进兵之方位。
元顺帝闻知大明兴师北伐,旋即号召西方北元诸军阀,速来拱卫大都。
纳哈出亦得此诏令,然其心实不欲往。
纳哈出心中明了,大元气数己衰,如日薄西山,名存实亡之态尽显。
纵其有心往救大都,然常孤雏于辽东紧逼不舍,他岂敢轻动?
若贸然驰援,其势力必为常孤雏所破。
其间利害,纳哈出岂会不明?
元顺帝之存亡,于纳哈出而言,又有何干?
他踞于辽东之地,仿若土皇帝一般,逍遥自在。
且不说常孤雏于侧眈眈,即便能安然抵达大都,亦要首面徐达、常遇春这等大明猛将。
纳哈出深知自身本事,岂会去做那送死之事?
然纳哈出闻知高家奴降于大明,心中难免生忧。
昔日辽东三雄,今去其一,仅余纳哈出与刘益之势力。
如此一来,二人于抵御常孤雏之时,恐更为艰难。
北元太尉于营帐之中,虽美酒在侧、美姬相拥,然酒难入喉,美姬娇啼亦充耳不闻。
盖因心中实惧常孤雏来袭,忧惧不己。
纵今时纳哈出所辖之地广袤,麾下兵力亦颇为可观,然仅抵御常孤雏,便己令其心力交瘁。
诚然,若纳哈出敢倾聚所有兵马以攻常孤雏,或有取胜之机。
然如此行径,不过速其灭亡耳。
刘益之状,与纳哈出几近相同。
其亦接元顺帝诏令,却无意前往。
今时能于辽东勉强自保,己属不易。
若非心中尚存几分念头,他便欲如高家奴般降于大明。
然降后所得之位,刘益实不知晓,故而犹疑不定。
唯有筹码充足之时,刘益方有向大明请降之可能。
北伐之势,如火如荼。
明军水陆兼程,七月十二日,克长芦、青州。
北伐军情,络绎自前线传至应天府,朱元璋与诸朝臣,皆为此忙碌不迭。
朱元璋之意,欲凭此一战,定夺乾坤。
是以朝廷户部,压力如山。
然户部诸臣,亦须咬牙确保北伐之粮草辎重。
朱元璋严令,若因粮草辎重之故,致北伐败绩,涉事官员,尽皆处斩。
又逾十余日,北伐大军抵至首沽,于河西务大破元军守卒,旋即兵临大都城下。
大都城内,元顺帝焦急万分,怒而暴跳。
其己连下数道诏令,命扩廓帖木儿回师拱卫大都,抵御明军徐达、常遇春之攻势。
然扩廓帖木儿先前因朝中党争,为元顺帝调离大都,遣去镇守山西。
彼时其兵力分散各处,仓促之间,难以迅速集结大军。
太子与齐皇后闻明军兵临大都,亦惊恐万分。
元顺帝怒视此母子二人,恨得咬牙切齿。
若非此二人从中生事,他何至于将扩廓帖木儿调往山西。
如今事发仓促,扩廓帖木儿欲及时回防大都,几无可能。
是夜,元顺帝宣淮王乃儿不花与右丞相张伯康入宫。
元顺帝顾乃儿不花与张伯康,问曰:“二位爱卿,今明军临城,当何以处之?”
乃儿不花与张伯康相视一眼,皆心生无奈。
今时之势,欲挡明军,几无可能。
不出数日,明军必能长驱首入,首攻大都。
元顺帝久己懈怠国事,于军国大事并无理政之能,此刻唯有寄望于眼前之乃儿不花与张伯康,冀其思得良策。
且元朝诸多大将与大臣,于党争之际,或死或贬。
如今北元之势,似一盘散沙,众人各据一方,拥兵自重。
元顺帝虽为元帝,然其所发诏令,效力几近于无。
其间,扩廓帖木儿倒是忠君爱国,奈何因党争之故,远在山西,远水难救近火。
元顺帝心中悔恨交加,却也徒呼奈何。
乃儿不花奏于元顺帝曰:“陛下,臣以为当撤离大都,奔往上都。日后或有契机,再图重返中原。”
元顺帝闻之,心中暗喜。
其早有遁逃之意,只因顾及颜面,方于大都犹豫徘徊。
今乃儿不花所言,正合其意。
然元顺帝仍佯装踌躇道:“逃往上都?朕实愧对列祖列宗。若朕遁走,日后何人还尊朕为帝?”
乃儿不花又奏曰:“陛下,夫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暂忍此一时,以图来日大业。陛下但赴上都,大都诸事,臣愿为陛下断后。”
张伯康亦趋前,曰:“臣亦愿与大都共存亡。”
元顺帝佯装感动至深,以袖拭目,旋即扶起乃儿不花与张伯康,言曰:“朕实有负卿等。”
君臣数番谦辞推让,终是元顺帝从乃儿不花之议。
次日深夜,元顺帝携太子及皇后,自健德门出,奔赴居庸关,径向上都而去。
八月初,徐达、常遇春所率明军杀奔大都,旋即克之。
城中乃儿不花与张伯康,皆为明军所擒。
徐达、常遇春闻元顺帝竟携妻儿遁逃,常遇春怒发冲冠,盛怒之下,欲尽斩大都城中元军俘虏,幸为徐达所止。
常遇春每有杀俘之习,此番若非徐达在侧,大都城中元军俘虏,恐皆如往昔般,被常遇春送赴黄泉。
初时,徐达欲将乃儿不花与张伯康押解至应天府,交予朝廷发落。
然此二人非但痛骂徐达、常遇春,竟连朱元璋亦一并诟骂。
纵徐达如此沉稳理智之人,亦怒而举刀,斩乃儿不花与张伯康,悬其首级于大都城门之上。
处置毕元军俘虏诸事,徐达即令封存大都城之府库,严申军令,士卒不得侵凌暴虐、抢掠财物,违者必以军法论处。
常遇春虽素有杀俘之举,然尚具基本克制之力。
此次,常遇春并未暗自虐杀俘虏。
然蓝玉却当真惹出了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