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那爱新觉罗·孟穆特,亦在其间。
刘益对二人照料备至,然心下暗忖,常孤雏竟未能将张定边擒获,实在可惜。
刘益遂修书一封予常孤雏,书中表明,自己并非存心与之作对,实乃一心欲送常孤雏一份情谊。
常孤雏获书之后,并未多作在意。
他着实未曾料到爱新觉罗·孟穆特竟仍存活于世,按常理推断,朱元璋也决然不会轻易饶恕爱新觉罗·孟穆特。
然此刻思虑过多亦无益处,既然爱新觉罗·孟穆特尚在人世,便再设法除之即可。
纳哈出闻得消息,知张定边投了刘益。
纳哈出心中疑惑,张定边为何不来归附自己,反倒去投靠那刘益。
毕竟刘益无论哪般,皆不及自己。
然令纳哈出更为惊愕者,乃连张定边竟亦无法奈何常孤雏。
自张定边兵败后,刘益面对辽东军之骚扰,抱以置之不理之态,龟缩于城中。
任凭辽东军百般挑衅,始终紧闭城门。
常孤雏返回辽东军营后,令刘三与蓝玉主理日常操练事宜,自己则率一队亲卫,往边关诸县巡查。
常孤雏身着便服,悄然寻访,并未惊动边关诸县之县令。
观之总体,边关诸县之县令,其任事尚可,勉可契合常孤雏所求。
且辽东边民之策,施行颇为得力。
今时辽东边关百姓,皆欣然务农,每亩田应纳粮数,俱有定规,余者皆归其自享,是以耕种格外勤勉。
常孤雏竟见些许百姓指斥官府,官府却不敢还嘴。
盖因官府理屈,自是不敢回应,否则一旦弹压百姓,若此事上告至常孤雏处,他们非但乌纱难保,恐连性命亦难保全。
依边关诸县县令所言,于这等边关之地任县令,实在憋屈至极,全无半点官家威风,简首形同百姓之仆役。
然他们却不敢有所异动,毕竟常孤雏于每个县衙大堂之上,皆悬一匾额,上书 “为百姓服务”。
此举动意甚明,即表明他们这些县官,便是百姓之仆役。
虽县官心中满是憋屈,然其物质生计颇为优渥,常孤雏所行养廉之策成效显著。
故而,边关诸县之县官做事尚算尽心竭力。
一则欲博政绩,二则为保身家性命。
为官者,竟惧丢性命,此景实属罕见。
然因边关诸县对士绅予以彻底打压,致使当地商业未臻繁盛,城镇街道略显冷清。
所幸渐有家境殷实之百姓,亦始操持商贾之事。
且他们甘愿接纳边关诸县之商税规制。
此数年来,常孤雏大半心力倾注于军事,于边关诸县之基础建设未多留意。
今观之,此事亦当提上日程。
建设城镇,规划务必周详,否则届时杂乱无章。
尤其卫生一事,须格外着意,使边关诸县百姓养成良好之习。
常孤雏暗访既毕,返回军营,旋即提笔,着手动笔撰写城镇规划、卫生条例以及各项规章制度。
卫生与疾病紧密相连,所谓“治病不如防病”,于此,常孤雏感触颇深。
常孤雏遂将边关诸县之县丞,悉皆召集至军营,令其观览城镇规划、卫生条例等文书。
一众县丞阅毕,皆眉头紧蹙。
城镇规划尚易领会,然这卫生条例,似觉过于严苛,竟至何处如厕,亦有明文,乃至不得于城镇之内随地便溺、吐唾等。
诸县丞纷纷陈疑,常孤雏皆一一作答。
见众人仍领会未彻,常孤雏亦懒于多作阐释,仅告之只管依言施行,至于成效若何,日后自见分晓。
边关诸县县丞归返之后,依言划定区域,以为日后扩建之用。
与之相关之征地补偿等诸般政策,亦一一部署停当。
此区域划定,考量城镇长远发展,征地补偿政策,则力求公允,以恤民力,期能顺遂推进后续营建诸事。
初时,百姓闻征地之事,于补偿政策多有不解,心中抵触颇深。
盖因未知政策详情,担忧自身利益受损,故而疑虑重重,多有怨声。
及官吏悉心阐释,将补偿政策条分缕析,详明告知百姓补偿标准如何厘定,征地后又有何妥善安置之法,于民生生计有何保障。
百姓方始恍然大悟,心中疑虑渐消,转而生出理解之意。
始知此乃为城镇长远发展计,自身利益亦得周全,遂渐能心平气和,配合相关举措。
当诸县官员宣告卫生管理条例之时,百姓先是一脸茫然,继而露出难以置信之色。
闻得条例中对如厕之地严格限定,且严禁随地便溺、吐唾等细规,百姓尽皆无语。
人群中先是传来几声低笑,而后笑声渐大,弥漫开来。
有人摇头哂笑:“这世间竟有如此规矩,上哪儿方便还得听官家安排,真是闻所未闻!”
又有人附和道:“不过是些琐碎小事,官家却郑重其事,莫不是吃饱了撑的!”
百姓只觉此条例荒谬至极,全不理解官家此举何意,只当是一场笑谈。
诸县官员见状,赶忙解释道:“此乃常孤雏将军之严令。
将军心系诸位生计安康,特颁此卫生管理条例。
且官府己作安排,将在城镇与乡村各处,出资营建公共厕所。
此等厕所,皆男女分开设置,以保诸位行止便利,亦合礼仪规范。”
女子百姓闻此,面上犹带疑虑,纷纷发声道:“即便设有女厕,可若有那等不轨男人偷窥,又当如何?官府可曾有应对之法?”
言罢,众人皆面面相觑,神色间满是担忧。
关乎自身名节与安全,此顾虑并非无端而生。
官府官员赶忙回应道:“诸位无需忧虑,针对此般行径,早有惩处条例。
若有男子胆敢偷窥女厕,便是触犯律条,一经查实,定当严惩不贷。
轻者施以杖责,令其皮肉受苦,长些记性;重者则枷锁入狱,以儆效尤,断不容此等恶行猖獗,务必保诸位平安。”
经此一番扯皮,百姓与官府各抒己见,虽过程波折,然诸县官员不厌其烦,反复阐释卫生管理条例之益处及必要性。
加之对百姓所忧难题皆有妥善回应,终使百姓疑虑渐消。
至此,卫生管理条例在众人或理解、或犹存一丝犹豫的氛围中,终得顺利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