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樱 作品

第 92 章 常孤雏开公学启智,边关民商崛起!

常孤雏修书予山东布政使陈园,冀其为辽东诸县延揽若干书生,至边关诸县充任夫子,酬遇从厚。

陈园得常孤雏之书,心下稍觉烦忧。

时下书生,多生于殷实之家,多出士绅豪族之门。

常孤雏己开罪山东士族,如此,安有人肯往边关诸县乎?

陈园遂往招募书生,孰料遭山东士族抵制,处处掣肘,诸事不顺,频尝败绩,狼狈非常。

未几,有寒门士子数人,往寻陈园,言愿往辽东边关诸县一试。

陈园旋即遣诸寒门士子往赴辽东,而后亲往见常孤雏,面露惭色,拱手致歉曰:“前番诸事,多有疏失,致使招募之举,迟滞至今,还望海涵。”

常孤雏闻之,面露宽和之色,曰:“公之所为,吾皆尽知。

吾亦明了,吾己开罪士绅豪族,此事难为。

此番公不辞辛劳,终成此事,吾心感之,实欠公一人情也。”

别陈园后,常孤雏引诸寒门士子入营,径往忠义楼,与军中诸夫子共议纂修新学材之事。

诸寒门士子心中存疑,乃问曰:“向来所学,多为儒家经典。今此新教材,竟于算学、农学、医学着意尤深,此是何故?”

常孤雏乃从容而答:“算学之用,大矣哉。

于商事经营、工程营造、行军布阵,皆不可或缺,可明数据、理筹谋。

农学关乎民生之本,边关之地,欲求仓廪充实,百姓安居,非精于农务不可。

至于医学,士卒征战、民众劳作,伤病难免,医道精湛则可救人性命,强健身心。

今辽东边关诸县,民生待兴,防务需固,此数者实用非常,关乎存亡兴衰,岂可不重?”

常孤雏反问曰:“儒家经典,固为修身治国之圭臬,然试问,诵读经典,可令人饱腹以御饥寒乎?可施妙术以救伤病乎?”

常孤雏又诘诸寒门士子曰:“尔等且思,儒家经典虽蕴含至理,然其可令田间稼穑,亩产倍增乎?”

闻此语,诸寒门士子中,有人生嗔,摆起架势,负气拂袖而去。

唯寥寥数人,神色稍缓,留于原地。

留下之寒门士子,面露疑色,问常孤雏曰:“敢问大人,于公而言,读书人当为何样?”

常孤雏徐徐而言:“所谓读书人,真伪有别。

真读书人,心怀家国,以天下为己任,其所学皆为济世安民,志在兴国安邦,使百姓免遭涂炭,国家繁荣昌盛。

此辈秉持正义,不惧艰难,为苍生谋福祉,为社稷图长远。

而假读书人,不过追名逐利之徒,一心贪图荣华富贵,将圣贤教诲抛诸脑后。

其读书只为个人私欲,攀龙附凤,营营役役于富贵权势之间,置家国大义于不顾。

二者相较,云泥之别。”

常孤雏辄问此数位寒门士子:“尔等属何种读书人也?”

此数位寒门士子闻听此言,瞬时面红耳赤,赧然无地。

彼等读书,意在蟾宫折桂,谋取官职以聚财帛,令家门昌盛。

平日虽亦高谈阔论,然终究不过夸夸其谈而己。

常孤雏诫此数寒门士子,令其深思熟虑,待思忖明晰,再定是否留于边关诸县,充任夫子之职。

此数寒门士子遂暂留军中,日夜殚精竭虑,忖度常孤雏所询之问。

众人相与研讨,斟酌再三,终决计留驻于此。

常孤雏颁建学之令,首于县城营建公学之堂,广纳诸般百姓人家子弟就学。

公学学堂资费收取,从简从廉,力求惠及大众。

至于诸生学业,严立规度,以课业成绩为据,定其能否进阶升学。

成绩斐然者,得升于上阶;稍欠者,则需勤勉奋进,以图进取。

百姓闻知公学学堂之资费与规求,皆对常孤雏感恩戴德,涕零不己。

盖自此,彼等后辈亦终得入学修业之机缘。

除此而外,常孤雏又颁下乡教字之策。

每至月时,必有夫子前往乡野,为百姓讲授文字之道,期使众人能识得常用之字。

此乃开启民智之首步,操切不得,须徐徐图之。

于辽东,边关诸县百姓每值闲暇,便聚而论常孤雏之功德。

众人皆言,其辽东边民之策,令边地安稳,民生渐兴;所建公学学堂,资费低廉,使诸家子弟皆有求学之机,开民智于无形;更有那公厕之设,便民且洁境,利莫大焉。

诸般惠民之政,无不见其用心。

一时间,常孤雏之名,深得民心,众口皆颂其贤。

常孤雏使边关诸县之煤矿归官府操持经营,雇募百姓采掘煤矿。

所采之煤,以低廉之价售与百姓,以供其冬日取暖。

余者,则托于山东布政使陈园,令其招商以售。

山东士族,为抵常孤雏,竟相拒涉煤炭销售之事。

彼等自持门第,不屑为之。

然外地商贾见此商机,踊跃而至,果敢争逐,终获煤炭销售之权。

辽东边关诸县获财政之入,除输于朝廷者,余者八成悉投诸基建与民生诸事,以惠百姓,厚其生业。

所剩之二成,则留作应急储备之资,以备不时之需。

未几,辽东边关诸县乡野之间,渐起由农村集体出资兴办之商户。

此般商业体系,根基稳固。

以集体之力为基,众人齐心,各尽其责。

或筹谋货物,或司掌营务,所营诸事,皆贴合乡闾所需。

于货源,凭集体之力广纳优物;于销路,依本土之便,不虞阻滞。

且相互扶持,共对风险,似众星拱月,稳如磐石,促地方商贸之兴,展向荣之象。

此商业之态,似源头活水,盘活边关诸县之内需。

钱财如川流不息,周转加速。

由是,诸般行业,皆受其惠,如涟漪扩散,渐次兴盛。

或有物流转运之业,因商户货物往来频繁,应运而起;或有饮食歇宿之所,为行商过客提供便利,亦得蓬勃发展。

百业欣欣,边关之地,渐呈繁华之象。

且边关诸县官府大力施为,于基建之上着力加持。

道路修缮,屋舍整饬,营造出更为优渥之营商环境。

于此情形下,商业活动益发频繁,集市之上,熙来攘往,热闹非凡。

此等民商与官府,唇齿相依,互为一体。

官府以政令扶持、基建助力,为民商铺就坦途;民商则以商贸繁荣,反哺地方,充盈府库。

二者相辅相成,共促边关诸县愈发富足,呈现物阜民丰之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