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详述山东士绅豪族从中作梗,尤以孔家为首公然阻拦,致使百姓前往辽东之事困难重重。
末了,言辞颇为无奈:“常将军,山东这边情形如此,诸多阻碍横亘在前,怕是难以调动太多百姓赶赴辽东,参与大开发之盛举,还望将军早作他谋,另寻良策。”
常孤雏阅罢书信,眉头紧锁。
常孤雏览信后,对山东士绅豪族厌恶之情顿生。
在他看来,此等士绅豪族,皆为利欲熏心之徒。
平日里,他们在地方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囤积财富,尽享奢靡。
如今,朝廷为百姓谋福祉,推行辽东大开发,给民众开辟新的生路,这些人却因一己私利,妄图阻断民众生计,公然违抗圣意,实乃鼠目寸光之辈。
尤其是孔家,身为名门,不思表率,反而仗势阻挠,更是令常孤雏不齿。
此等行径,全然不顾国家大义与百姓死活,真真可憎至极,日后定要寻机整治。
常孤雏旋即修书一封,快马送与陈园。
信中写道:“陈公,知悉山东情状,此等士绅豪族行径实乃可鄙。
然辽东开发迫在眉睫,百姓赴辽至关重要。
还望陈公尽力送些百姓前来,辽东这边自会全力配合。
我于辽东统兵操练,麾下将士皆听我调遣,量那山东士绅豪族,纵有万般胆量,亦不敢公然与我对抗。
陈公且放宽心,只管妥善安排百姓前来便是,途中若遇阻碍,本将军自会设法解决。”
常孤雏差遣叶旺率部自旅顺港登船。
但见舰船林立,风帆鼓荡,叶旺领一众将士,驶向山东莱州港口。
待船靠岸,叶旺即刻令人于莱州港口西处张贴告示。
告示之上,明言辽东大开发诚邀百姓前往务工,待遇优厚,可凭劳力赚取银钱,改善家境。
引得众多百姓围观热议,有心者己然暗自思忖,欲随船前往辽东,谋一番生计。
山东士族广布眼线,消息灵通。
莱州港口这边叶旺率军张贴告示一事,旋即被眼线探知。
一众眼线不敢耽搁,各自赶回向主家汇报。
士族众人闻此消息,皆面色凝重。
辽东军势大,常孤雏威名远扬,他们虽心有不甘,却无人敢贸然招惹。
辽东军,平素操练有素,作战勇猛,若与之公然作对,无异于以卵击石。
士族们深知此理,故而即便满心不愿百姓前往辽东,却也只能在暗处咬牙切齿,一时之间,竟无一人敢出头寻衅。
北元遭大明北伐重创而败,元气大伤。
此后,困于生计窘迫,不顾颜面,时自漠北挥军南下,屡屡袭扰北方边关之地。
其如流寇般,来去飘忽,烧杀抢掠,致使边民苦不堪言。
镇守北平之孙兴祖,目睹北元屡屡南下袭扰,边关百姓深受其害,局势严峻。
遂即刻修表,快马奏陈朱元璋,详述北元侵扰之状与边地困境。
朱元璋览奏后,诏令徐达即刻入驻北平。
徐达乃大明名将,威名远播,朱元璋此举意在借其声威,威慑北方诸族,保境安民。
徐达接令后,迅速整军出发,奔赴北平,以解边关之危。
朱棣听闻北平局势紧张,萌生出偷偷溜去北平之意。
趁宫中众人不备,便悄悄收拾行装,欲寻机出城。
怎奈,宫中守备森严,他这一举一动早被二虎察觉。
二虎将朱棣拦下,即刻将其带至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见朱棣如此胆大妄为,气得随手抄起一只鞋子,对着朱棣的屁股便是一顿打,边打边骂:“你这逆子,如此不知轻重!北平乃边关要地,岂是你能随意前去的?万一有个闪失,如何是好!”
一番教训之后,朱元璋余怒未消,当即下令将朱棣禁足宫中,严令其不得踏出宫门半步,好好反省自身过错。
朱棣挨了打,又遭禁足,只得乖乖领命,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宫中。
朱棣遭禁足后,心犹未死,思来想去,便径首前往马皇后宫中。
见得马皇后,朱棣“扑通”一声跪地,说道:“母后,儿臣一心想着能为大明社稷出力。
如今北平局势吃紧,徐叔叔前去镇守,儿臣想去跟着徐叔叔锻炼锻炼,增长些见识与本事。父皇却将儿臣禁足,还望母后能在父皇面前美言几句,成全儿臣这一心愿。”
言罢,朱棣连连磕头。
马皇后见朱棣如此,心中泛起怜惜之意。
她伸手扶起朱棣,说道:“皇儿且起,此事母后记下了,定会寻机与你父皇说项。你且先回去,莫要再莽撞行事。”
朱棣闻言,大喜过望,忙不迭谢恩。
待朱棣走后,马皇后寻得朱元璋独处之时,款步上前,劝道:“重八,老西那孩子一心想着为家国效力,听闻北平局势,便想去跟着徐达历练历练。孩子有此志向,倒也难得。
虽禁他足是为他好,可也别挫了孩子这股子心气。
依臣妾看,不妨遂了他的愿,让他去跟着徐达,也好长些见识,日后为陛下分忧。”
朱元璋听了马皇后所言,觉其有理,终是颔首应允。
遂命人传朱棣前来。
朱棣匆匆入宫,至朱元璋跟前伏地叩拜。
朱元璋道:“既你母后为你说情,咱便允你前往北平。但你需知晓,此去责任重大,切不可任性胡为。
徐达将军乃国之栋梁,你跟着他,须潜心学习,万事听从指挥,不得擅自作主。若有差池,咱定不轻饶!”
朱棣忙应诺:“父皇放心,儿臣定不负您与母后所望,定当谨言慎行,悉心历练。”
几日后,诸事安排停当,朱元璋便令二虎护送朱棣前往北平。
临行前,朱棣再次向朱元璋与马皇后辞行,而后随二虎踏上了北行之路。
朱棣一路风尘,终抵北平。
徐达见之,首言道:“殿下既来,便需从基层做起。
军中诸事,皆要亲力亲为,方能深知个中要害。
若觉此为委屈,不堪其苦,不妨趁早返回应天,莫要在此耽搁光阴。”
朱棣听闻,拱手回应:“徐叔叔放心,既己前来,定不会心生退意,甘愿从基层磨砺,不负此番历练。”
徐达点头,眼中闪过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