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金州之将官,将倭寇己灭之讯告知县令后,令其派人往各地,晓谕百姓可恢复如常生活。
旋即,此将官亲押该倭寇首领,往盖州去面见常孤雏。
盖州府衙之中,倭寇首领跪于大堂之下,颤栗不止。
常孤雏向倭寇首领问道:“尔等倒有些胆量,竟敢来犯我辽东之地。”
倭寇首领叩头道:“还望大人饶命!我等实因于国内战败,无立足之所,迫不得己方至此地,还求大人饶命呐!”
常孤雏起身,行至倭寇首领前,俯视之,冷笑道:“尔等战败,乃尔等之事,然竟敢觊觎我大明百姓,此乃尔等之过也。来而不往非礼也。且与我讲讲尔国现今之况。”
倭寇见常孤雏如此相询,岂敢隐瞒,遂将日本国内南北双方战况和盘托出。
北朝京都之足利义满势力己占上风,南朝则己是强弩之末。
常孤雏得此情报后,命人将该倭寇首领收押,旋即修书一封,遣人押着倭寇首领并携书信奔赴应天。
常孤雏坐于府衙内,思忖是否当加强水军训练,进而涉足日本之事。
且不论常孤雏对日本人之态度,单说日本银矿,便大有可用之处。
如今大明铜矿匮乏,实难满足所需。若以铜矿铸币,届时铜钱数量必难契合大明流通之需。
若朱元璋欲发行大明宝钞,此钞需有锚定之物,且越珍贵之真金属愈佳。
黄金暂且不论,白银实为上佳锚定物,而日本恰有大量白银储备。
待常孤雏思虑明晰,遂定下水军训练之章程。
旋即又修书一封,于信中阐明基本经济观点,使朱元璋知晓,若日后欲发行大明宝钞,绝不可肆意印制,须有一定锚定物为之担保。
不然,此货币必将迅即贬值,届时恐致民生紊乱。
应天府皇宫之中,朱元璋方收到自辽东押送至此的倭寇首领与一封书信,旋即又有辽东信使携另一封书信而至。
朱元璋览毕两封书信,即令二虎传户部尚书吕昶、丞相李善长、中书省右丞胡惟庸,以及御史台中丞刘伯温至御书房议事。
朱元璋先与众人言及,辽东现倭寇踪迹,然己为辽东军尽歼,且倭寇首领亦被擒获,押解至应天。
借由此事,朱元璋谈及倭寇之隐患,以及其对大明沿海地区之危害。对此,无论是吕昶、李善长、胡惟庸,还是刘伯温,皆无异议。
随后,朱元璋向吕昶发问:“若欲印制大明宝钞,当如何为之?”
吕昶答道:“陛下,若我大明欲印制宝钞,宝钞信誉至关重要。
譬如,面额一百文之宝钞,必能兑换一百文铜钱。
否则,百姓手握宝钞却兑不到等额铜钱,届时宝钞定会贬值。
时日一久,宝钞贬值愈甚,百姓恐不再用之。
甚者,民间交易、商业活动或退回以物易物之态,此于大明经济发展大为不利。”
朱元璋闻吕昶所言,心中颇感讶异,未料常孤雏那小子竟连此等事也通晓,实不知这小子从何处学得,短短几年间,变化竟如此之大。
常孤雏非但擅于征战,治理地方亦颇具方略。如今于钱财诸事竟也见解不凡,当真是令人惊叹,堪称人中之杰。
朱元璋旋即向吕昶问道:“那你以为,我等可有如此多之铜钱?”
吕昶摇头,奏道:“陛下,我大明实无足量铜钱以支撑大明宝钞之印制。”
朱元璋又问吕昶:“然则可用他物替代铜钱否?譬如白银。”
吕昶答曰:“陛下,我大明白银之数少于铜钱,又怎可充作大明宝钞之锚定物?”
朱元璋喟然一叹,旋即望向李善长、胡惟庸与刘伯温,问道:“汝等可有良策?”
李善长率先开口奏道:“陛下,今既尚无足量白银与铜钱充作宝钞锚定物,莫若暂且搁置发行大明宝钞之事,待寻得合适锚定物后再行发行,如此方为稳妥。”
胡惟庸见李善长求稳,心知若与之一致便无建言意义,遂奏道:“陛下,我朝现今铜钱、白银储量虽不足,然可先发行部分大明宝钞试行。至于宝钞兑换铜钱或白银,可设限制,禁大宗、频繁兑换,如此或可解一时之急。”
朱元璋颔首,旋即看向刘伯温。刘伯温察知朱元璋目光,奏道:“陛下,大明宝钞,暂勿发行方好。
如今民间交易用之金属,除铜钱外,便是白银与黄金。
黄金稀缺更甚,不必多言。
白银最宜为锚定物,然我大明现今未开采出足量白银。
可派人西处勘探,查明境内白银矿山数量,届时再议发行大明宝钞之事。”
其实刘伯温心中己有所揣度。
朱元璋今日将自辽东押回之倭寇首领与大明宝钞诸事一并提及,此便表明辽东或许己有解决大明宝钞发行之法,且大明宝钞锚定物一事,极可能与日本相关。
然因只是揣测,刘伯温自己亦无把握,是以只能作与李善长大致相仿之回答,以回禀朱元璋。
朱元璋听罢众人所言,起身来回踱步。片刻后道:“罢了,罢了,大明宝钞之事且先搁置,待日后寻得合适时机再行发行。”
几人退出御书房后,胡惟庸与李善长同行,吕昶则与刘伯温一道离去。
胡惟庸向李善长问道:“恩师,发行大明宝钞,于大明恢复民生经济有益。宝钞既携带便捷,且对大宗商品交易大有促进之效。”
李善长对胡惟庸道:“惟庸啊,汝难道未闻吕昶所言?这宝钞若无锚定物,届时兑换不到与面值相符之铜钱,宝钞便会贬值。宝钞不值钱了,汝且猜度,受损的是何人利益?”
胡惟庸岂会不知?宝钞若贬值,日后百姓以宝钞完税,不啻于大明国库收入凭空减少,受损者自是国家。
且百姓若将铜钱存于钱庄换得宝钞,亦为受害者。
至于士绅豪族,所受影响倒是不大。
李善长瞧出胡惟庸心有不甘,劝道:“惟庸啊,此事切不可急。如今大明各地亟待恢复民生、重整吏治。此事虽功劳巨大,却并非人人皆能担当。”
胡惟庸皮笑肉不笑,对李善长道:“恩师,学生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