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听到这个数字,恐怕都会对李渊的统治产生质疑,甚至将他与历史上的桀纣之君相提并论。
然而,阎忠的话还没有说完。
“目前州牧府每月消耗粮食的数量极为庞大,仅仅是每月拨付给工坊的粮食就多达三十万石,禁军则需要十万石,还有那些入不敷出的千户所,每月至少也需要二十万石的粮食作为储备。此次北上占领定襄、云中、五原三郡,每月为此拨付的粮食更是多达十五万石。此外,大将军每月还要迁移三四万百姓前往定襄、云中、五原三郡进行安置,这部分每月最少需要十五万石的粮食。不仅如此,大将军还将胡人南迁安置在并州的各处矿场,作为劳动力,每月同样至少需要十万石的粮食作为支撑。这些都需要长期投入钱粮来维持,也就是说每月光是调拨的粮食就多达一百万石,如此算来,每年所需的粮食总量就高达一千两百万石。然而,目前的税收却仅有所需的一半,这意味着还有一半的空缺需要大将军来拨付!还望大将军明示!”
阎忠说完,便朝着李渊恭敬地拜倒在地。
而此时,周围的官吏们在听到阎忠口中报出的这一连串惊人数字后,皆都面露惊愕之色,有些人甚至忍不住低声议论起来。
他们虽然知道李渊在并州大规模地兴建土木工程,并且每个月都会拨付大量的粮食,但对于具体的情况却并不了解。
不过,他们心里也有一些预期,认为每月的粮食消耗大概也就是三四十万石左右。
然而,当阎忠亲口说出这个数字时,所有人都震惊了——每月光是固定支出就高达一百万石的粮食!
这样巨大的消耗,真的是并州能够承受得起的吗?
这哪怕是放在大汉,也很难做到吧?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李渊身上,仿佛他就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所在。
李渊的面色阴沉得如同死水一般,他的手指紧紧地按在扶手上,不断地敲击着,每一下都像是重重地敲在了官吏们的心上。
大堂里异常安静,甚至连呼吸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在这令人窒息的氛围中,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李渊做出决策。
毕竟,阎忠已经把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大家面前,现在就看李渊如何应对了。
而事实上,阎忠自已也是束手无策。
自从将粮食收缴上来之后,他就开始按照公开的预算,仔细地计算起明年州牧府的各项调度安排。
可这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就为了定襄,云中,五原三郡,他们州牧府居然需要拿出四五十万石的粮食去填这个无底洞。
要是在不让大将军认知到这一点,恐怕明年并州就将出现饥荒饿死的局面了。
过了好一会儿,李渊终于开口问道:“我们从大汉那里每个月能够买到多少粮食呢?”
听到李渊的询问,商曹主簿薛泽赶忙站出来回答道:“回禀州牧,自从冀州刺史王芬掌管冀州以来,冀州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粮食产量也开始增加。从八月开始,除了每月从朝廷那里得到的十万石粮食之外,还有来自中原和河北等地的十余万石粮食源源不断地涌入并州。如此算来,每个月并州能够获得的粮食大约有二十三万石左右。不过,随着冬季的临近,这个交易量可能会有所减少,但预计仍能有十五万石左右的粮食进入并州。”
听到每月能从大汉那里购买二十多万石粮食。
李渊松了一口气。
虽然大汉目前仍处于战乱之中,但从今年起,其核心地区、河北以及中原等地都已经逐渐安定下来。
凭借着河北和中原的深厚底蕴,恢复生产并非难事。
再加上这个时代盛行的庄园经济,世家豪强们通常都会组织人力物力来恢复生产,其效率要比小农经济高得多。
在河北尚未恢复之前,由于其自身粮食产量不足,中原和朝廷成为了与并州进行粮食贸易的主要参与者。
然而,随着河北逐渐恢复,河北的世家豪强们目睹了朝廷和中原每月高达上亿钱的巨额交易,不禁心生嫉妒和眼红。
想要分一杯羹。
于是,在河北恢复之后,这些世家豪强们也迅速跟进,开始与朝廷和并州展开粮食生意。
在这个铜钱相对稀缺的时代,铜钱的购买力远远超过了粮食。
毕竟,粮食可以不断种植,而大量的铜钱却可能被一些人埋入坟墓、储存起来或者藏匿在仓库中。
这种情况导致铜钱在市场上的流通量越来越少,其稀缺性日益加剧。
自然而然地,铜钱的价值逐渐上升,变得比粮食更为贵重。
尽管如今的天下仅仅是乱世初现,尚未达到真正的天下大乱,但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储存粮食的重要性。
面对并州以千钱一石的高价收购粮食,中原和河北的世家豪强以及商人根本无法抵挡这样的诱惑。
如今,中原和河北的粮价已经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大致在一石百钱到两百钱之间波动。
五六倍的利润,让那些积累大量粮食的世家和豪强如何能不动心?
这也是李渊一直与大汉和平相处没有撕破脸皮的原因所在。
这种稳定的贸易关系,对于双方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李渊急需大量的粮食来恢复生产,以增强自身的实力。
而大汉则需要稳住李渊,以便能够集中精力应对关中的叛军。
然而,这种看似稳定的局面并不会持续太久。
李渊通过与来往的商队交流,已经探听到了一些重要的情报。
据悉,大汉目前正在积极地训练兵马,显然是在为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做准备。
再加上关中叛军的颓势日益明显,让大汉内部都觉得关中叛军已不足为惧,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消灭关中叛军。
那么,一旦抽出手,如此多的兵马,要对付谁已经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