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人口稀少(上)

前脚刚刚接见完来自洛阳的使者之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后脚匈奴的使者竟然也紧接着赶到了。

李渊心里很清楚,这意味着南匈奴恐怕已经到了难以支撑的地步。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南匈奴接连失去了西河郡、云中郡和五原郡。

尽管这些地区并非完全属于匈奴,但其中都有匈奴部落的安置地。

然而,如今这些地方却被李渊毫不留情地一举夺走,犹如搂草打兔子一般,将南匈奴自光武帝时期以来不断南下侵蚀的土地,一下子就夺走了一大半。

如此一来,南匈奴所剩下的地盘,就只剩下半个上郡以及朔方郡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南匈奴的羌渠单于显然已经无法继续坚持下去,最终不得不选择前来求和。

不过,李渊可不会轻易地放过这个机会。

因为他心里很清楚,河套平原仍然掌握在南匈奴的手中,这也是南匈奴能够在如此狭小的地盘上依然得以生存的关键所在。

河套平原分为西套和东套,一个位于贺兰山以东,另一个则在阴山以南。

而东套平原又分前套和后套。

而如今,驻守在五原郡的张辽已经成功地占据了前套平原以东的部分区域。

直接将朔方郡内的匈奴人锁死在了九原以西。

刀锋直插匈奴王庭。

这才是羌渠着急的原因。

为了应对此次匈奴人派来求和的使者。

李渊迅速召集了晋阳城内的一众文臣武将,齐聚于他的议事堂内,共同商议应对之策。

这座议事堂,虽然名义上只是一座普通的厅堂,但实际上却与皇宫内的朝会大殿毫无二致。

其建筑风格与洛阳皇宫如出一辙,如果从空中俯瞰,便会发现这座州牧府简直就是一座缩小版的皇宫。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并非李渊的本意。

而是负责打造州牧府的工匠们,正是之前负责修缮洛阳皇宫的那一批人。

这些工匠们在建造州牧府时,完全以皇宫为蓝本进行打造,以至于如今的州牧府与皇宫相比,只是小了几圈罢了。

李渊的行为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他应有的地位和权力范围,也就是所谓的“僭越”。

然而,大多数人对此心知肚明的人,对此都视而不见,仿佛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哪怕是那些对礼制极为看重的人,他们对于李渊的这种行为也选择了沉默。

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

李渊在众目睽睽之下,当众杖杀儒士。

这件事情在并州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许多儒生对李渊心生恐惧。

自那以后,并州境内再也没有哪个儒生敢当众顶撞李渊了。

虽然这样一来,李渊耳边的闲言碎语确实少了许多,但同时也导致了一部分人对他心怀不满,与他表面上看似和睦,实则离心离德。

而在这些人当中,最为典型的当属钟繇。

钟繇这个人,对于李渊交代给他的事情,确实能够尽心尽力地去完成。

只要李渊没有给他安排新的任务,他就会心安理得地坐在衙门里,整日无所事事,活脱脱就是李渊后世那些上班摸鱼的员工的翻版。

李渊坐在议事堂的主位上,面色凝重地环视着在座的晋阳群臣。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最后停留在阎忠身上。

除了各曹衙门的主簿们外。

此外,还有一些州牧府的掾吏也列席其中。

“诸位,今日召集大家前来,是想让大家议一议匈奴来使的目的。”

李渊的声音在议事堂中回荡,带着一种威严。

众人皆知匈奴来使的消息,对此也早有心理准备。

听到李渊的问话,阎忠率先站了起来,抱拳说道:“大将军,请问我军接下来是否要攻下河套地区?”

他的问题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议事堂的寂静。

一些主簿的眼中闪过精芒,显然这个问题切中要害。

其实,对于匈奴的态度,关键全在李渊这位州牧身上。

如果李渊决定对河套地区动手,那么必然会与匈奴陷入一场生死较量;反之,如果他选择不对河套地区动手,那么双方或许还能保持相对的和睦。

李渊的眼角微微一动,他凝视着阎忠微垂的神色,心中暗自思忖:这阎忠已经看穿了他的意图。

之前他就曾表示过,对于在边郡动兵一事。

但阎忠和黄都以及其他一些文臣是持反对态度的。

然而,李渊却对众人的劝告置若罔闻,执意要强行出兵。

甚至一度将军队推进到了九原县。

不仅如此,他还派遣了大量的禁军聚集在五原郡,一副不打入朔方,不停手的样子。

与此同时,各地的粮草也像潮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涌向五原郡,堆积如山。

这让匈奴如何不慌乱。

而阎忠作为财曹主簿,负责调度各种物资,自然对这一切了如指掌。

从各部门的调度情况中,阎忠敏锐地察觉到了李渊的真正意图。

“河套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若能得到此地,足以养活二百万众,孤对此志在必得!”

李渊的目光如炬,透露出无比的决心。

阎忠见状,再次抱拳施礼,问道:“那么,敢问大将军,即便我军成功占领河套平原,又该如何守住这片土地呢?而且,人口从何而来,粮食又从何而来?”

李渊闻言,眉头微微一皱。

他凝视着阎忠那严肃的表情,心中已然明白阎忠的意思。

阎忠显然是在劝说他放弃河套,转而专心经营内部,等到粮食充足之后,再进攻大汉。

李渊沉默片刻,然后缓缓说道:“得到河套之后,迁移各地的千户,让他们成为军户,开垦荒地,实行半牧半耕的生产方式。设立军堡,让汉人在河套平原上扎根立足,如此一来,自然能够守住这片土地。”

西河郡本来就是如此,现在定襄、云中、五原这三个郡也在效仿这种做法。

而且这种做法已经在李渊的麾下形成了一种体制。

大家自然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