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将前世的一些军训方法以及他所见过的训练方式都运用到了府兵的训练中。
他还特别吩咐各地的龙骧府,要求府兵们按照专门编写的训练手册进行训练,以确保府兵们的战斗力不断提升。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府兵们保持良好的战斗状态,也是为了让他们忙碌起来,避免他们在闲暇时间里惹出一些事端。
毕竟,如果这些府兵一旦闲下来,总是会给李渊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不过,这种训练也并非是无休止的。
毕竟,训练意味着大量的资源消耗,尤其是对肉食等物资的需求。
而这样的消耗对于龙骧府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只有牙兵却能够承担这样的消耗。
牙兵,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地主阶级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
他们坐拥着多达五百亩的土地,这些土地却无需他们亲自耕种。
佃户和僮仆们承担了所有的农事劳作,而牙兵们则坐享其成。
由于这种经济状况,牙兵们的生活相对较为宽裕。
他们平日里不仅能够品尝到一些鸡鸭鹅等家禽类的肉食,而且在饮食方面也比普通的府兵更为丰盛。
正因为如此,牙兵们的训练强度也比普通府兵要高得多。
他们遵循着严格的训练日程:每三天进行一次操练,每五天进行一次综合性的演练,而每个月则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比试。
在月度比试中获胜的士兵,将会得到丰厚的奖赏——一套甲胄。
这种激励机制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士卒们的向武之心。
虽然甲胄的售价颇为昂贵,一套甲胄大约需要两万钱左右,但实际上,其内部的打造成本却远远低于这个价格,甚至不到售价的十分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时代,人工成本异常低廉。
在这个时期,工匠们与地主之间存在着一种依附关系,这与佃户相似。
只要地主提供足够的材料,工匠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投入生产,而无需任何报酬,他们所期望的仅仅是能够得到一顿饱饭。
不仅是工匠,即便是朝廷的中央军,也同样没有俸禄可言。
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依赖于朝廷提供的饭菜,而金钱方面,则完全需要依靠自已在战场上的缴获来获取。
可以说,在这个时代,人工的价值被极度低估,劳动力的价格异常便宜。
大部分的士卒、工匠、佃户和僮仆们,他们的生活十分简单,只求能够平平安安地活着就心满意足了,并没有太多过高的要求。
然而,李渊却另辟蹊径,通过人性的弱点,明白人们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之后,还会有更多的欲望和追求。
所以李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激发他麾下的士卒、百姓和工匠们的需求。
他通过各种方式,给予他们更多的利益和机会,让他们看到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
这种以利诱之的策略,使得人们的欲望不断被激发出来,他们开始渴望更好的生活、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财富。
只有这样,他们才肯为李渊而战。
李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些人产生追求的动力。
他明白,只要人们有了欲望,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努力争取。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满足一部分人的追求之后,让后来者看到上升的空间和机会。
这样一来,他的势力就会充满活力,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势。
这也正是李渊年年征战,而他麾下的士卒却乐此不疲的原因所在。
因为他们都能从战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无论是财富、地位还是荣誉。
这种以利诱之的用人手段,虽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隐患,比如可能导致内部的竞争过于激烈,甚至失控。
但在李渊的势力刚刚起步的阶段,这种方式确实让他的势力迅速崛起,如火箭般一飞冲天。
不过,李渊也清楚地意识到这种用人手段的风险。
如果不能妥善控制,他很容易被底下的势力推着向前走,失去对局势的掌控。
好在目前为止,他还能够有效地控制局面,避免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李渊的势力刚刚稳定下来,但周围强敌环伺,他根本没有时间去瞻前顾后。
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必须勇往直前,毫不退缩,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生存下来,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
李渊所走的道路注定是充满艰险的,他没有退路,只能一直向前冲。
于扶罗在一千多名骑兵的护送下,顺利地进入了太原。
经过一天的行程,他终于抵达了晋阳城。
当于扶罗看到那座正在修建中的巍峨城池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震撼。
他作为匈奴的左贤王,曾经担任过使者,前往洛阳朝见天子。
然而,眼前的晋阳城虽然没有洛阳的规模大,但依旧是北地首屈一指的大城。
晋阳城依山傍水,整座城池三面环山,只有一面正对着一条宽敞的汾河。
这样的地势使得晋阳城成为了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易守难攻。
要想攻破这座城池,要么调集三十万大军,用五六万条生命去填平它;要么就必须派遣十万大军,将晋阳团团围住,持续两年之久,直到城内的粮草耗尽,才有可能攻下这座城池。
如此规模宏大的城池,即便是倾尽匈奴全族的力量,恐怕也难以攻克。
他不禁回想起五年前的晋阳,那时的它虽然同样高大,但与如今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如今的晋阳,规模足足扩大了四五倍之多!
就在这一刹那,于扶罗对于李渊这位并州牧的实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不断攻略各地的同时,他竟然还有余力扩建城池、开垦荒地,民生安居乐业,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于扶罗心中的疑惑愈发深重,他实在想不明白李渊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然而,正当于扶罗抵达太原之际,身在晋阳城内的李渊其实早已通过西河郡东关守备千户的传信,得知了匈奴左贤王出使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