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被宽赦后,仍在朝中为官,只是被降为太子中允,但很快又获得了拔升,加集贤殿学士,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卡?卡′暁.税~蛧, _芜\错\内~容\到上元元年,又转任尚书右丞!”
听到李念这番话,冯去疾感慨道:“李白、杜甫、王维虽处于同一时代,可三人走向却截然不同。”
明明李白、杜甫的才华不比王维差,命运却如此不同,杜甫仕途不得志、颠沛流离,最终病逝于舟中;李白比杜甫可能要强一些,可也强不了太多。
李念道:“这就叫出身决定命运,杜甫虽祖上也阔过,但如何能和王维相比,太原王氏乃五姓七望之一,虽是分支,也胜过杜甫、李白。且王维所在这支分家不比主脉差,其母出身博陵崔氏,据说其妻也是博陵崔氏出身。”
“五姓七望这等世家豪门虽经太宗、高宗、武后打压过,但影响力仍不可小觑。这等出身的王维在当时的大唐,到大多地方,都会被奉为座上宾。这也是他在长安被叛军俘虏后,安禄山不将之杀死,反而要派人将他迎接到洛阳,强迫他当官的主要原因。”
蒙恬笑道:“安禄山当时肯定想着,好不容易抓住王维这等又有名又有出身的世家子,定要好好利用一番。他不仅不会杀王维,反要让王维好生活着,以此让大唐的世家豪门看到他的态度。”
李念道:“上元二年,春,王维请求削去自己的全部官职,回归田园,五月,进上谢恩状,七月,安然离世,享年六十一岁。”
“诗仙、诗圣、诗佛,这三位在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都曾见过盛唐鼎盛时的荣光,也看过盛唐大厦倾覆的惨像,都曾遭受安史之乱影响。”
“说来,安史之乱和大唐太宗也有一些关系,因为安史之乱的叛军中,除了反叛的唐军外,还有不少异族之兵……”
始皇稍微一想,便回想起李念在之前提过这件事,他道:“这些异族是在大唐太宗时被迁入大唐境内?”
李念点头:“正是!唐贞观三年以室韦、契丹部落置,侨治营州境内,而安史之乱中随安禄山反叛的便有契丹、室韦!”
“虽说并非所有异族都会反叛,甚至有不少异族相当忠于大唐,其族人还成为大唐的梁柱,为大唐所用,如高仙芝、李光弼、哥舒翰、阿史那.社尔等,高仙芝是高句丽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哥舒翰和阿史那.社尔是突厥人,但我大秦还是应当以大唐为鉴!”
“在对异族之策上,绝不可疏忽大意,否则安史之乱未必不会在大秦发生。-精*武^晓\说/徃- +嶵′辛+蟑_踕~哽¨歆′快,臣从来不认为要将异族斩尽杀绝,这种事不可做,也做不到,但凡是在我大秦境内的异族,必须遵大秦之法,守大秦之律,绝不可任其自治,想如何作为便如何作为。”
“让其等仍保留原本之风俗习惯,由其等自主而治,那其等始终会记得其等异族身份,而非我大秦子民。在大秦强盛时,其等会安分守己,颂大秦之威,可一旦为其等找到时机,便会狠狠扑咬大秦!”
“昔日汉时也曾发生过此类状况,将乌桓、匈奴、羌迁入汉地,可在汉末动乱时,也曾为祸过大汉,只是大汉虽乱,却依旧够强,将之又给击败。臣对异族只有一个想法:不必灭尽其族,但必要磨消其等习俗文化,使之真正化为大秦之民,而非身在大秦心怀异!”
始皇等人都认真听着李念之言,始皇郑重表态道:“至少在朕这一世,大秦必不会蹈唐之覆辙。”
听到始皇的保证后,李念道:“大唐的异族政策,不仅仅影响了安史之乱,之后的大唐,乃至唐后的朝代也为其影响。记得臣以前讲过北宋时有国名‘辽’,其便是契丹人所建。”
“当然,对异族的治理,亦不可太严,不将其当人看待!大唐会让某些异族发生叛乱,有时也是对异族逼迫过甚。须张弛有度,让异族认同大秦,从而视己为秦人!”
“其实,大秦周边的异族,诸多都是华夏血脉,只是其等已不记得自身来于何方,大秦如今为华夏正朔,当有义务使其等想起。”
这是给大秦一个针对周边异族的理由,大家都是华夏一家人,如今大秦作为华夏大家庭的长兄,有责任和义务让其他兄弟姐妹回想起祖宗,加入到大家庭中来。
李念不是第一次强调异族的危害,始皇等都明白李念这小子是担忧大秦不吸取教训,所以屡次向他们提起,使他们能牢记。
“安史之乱使得大唐从盛世转衰,让大唐民生凋敝,开元盛世所积累下的财富尽丧,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且节度使权力大涨,虽有郭子仪这等忠臣,可有多少节度使是郭子仪?”
“大唐的潘镇割据局面已渐形成,大唐朝廷对地方的管辖被严重削弱。·鑫^捖·夲^鉮+颤? -勉¨肺·越*渎~同时,为平定叛乱从西域和边疆抽调兵力,也让大唐在西域的影响力下滑,边疆产生危机。再者便是安史之乱让佛教趁机复兴!”
“佛教会复兴可以预见,但在乱世时,某些宗教会发展得更为迅猛,安史之乱加速
了佛教复兴。大唐后期存在大量佛教寺院,其等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大量的人为逃避赋税徭役成为僧尼。”
“于是,唐武宗李炎于会昌五年下令废佛,清查天下寺院,没收良田数十万顷,奴婢十五万人,迫令还俗的僧尼达二十六万,释放供寺院役使的良人五十万以上。这也被佛门称为‘会昌法难’!”
“但李炎在会昌六年便离世,唐宣宗李忱即位后,又下令复兴佛教。大唐虽尊奉老子李耳为祖,立道为国教,然佛教对大唐也影响颇深,尤其在武媚之后,像肃宗李亨、德宗李适、宪宗李纯都信奉佛教,诗佛王维亦是举家皆信。”
李念又开始给佛教上眼药,但听到佛教对大唐影响这般深,确实加重了始皇等对佛教的警惕,这等宗教还是不要传入大秦的好,当使其传往他国!
“安史之乱虽让大唐转衰,但大唐依旧持续了一百四十多年,只是没有再如太宗、前半生玄宗那样的皇帝,能让大唐再度复兴。”
“虽有‘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但都没能挽回大唐颓势,只能算得上小兴,而非大治。唐宣宗李忱号称‘小太宗’,也终归只是号称,且只是‘小太宗’,非真太宗。”
“后期的大唐问题很多,藩镇割据为其一,藩镇权力太大,中央朝廷难以管控。宦官乱政为其一,元和十五年,宦官王守澄与陈弘志合谋杀害唐宪宗,自此后,穆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六位皇帝皆由宦官拥立,某些皇帝的性命甚至都被宦官掌握。”
王绾评价道:“帝王之性命都被宦官掌控于手,可见大唐宦官权势之大,若其胡作非为,又会致多大祸害。”
李念笑道:“宦官的权势变大,和玄宗有些关系,贞观时,太宗定制,宦官职位不可过三品,也即宦官之职四品到顶,不可再升。”
“可玄宗认为自己功业伟大,十分的自信,对宦官的危害不以为意,认为就算宦官有点危害,也在他的掌控中,翻不出风浪。于是,他破坏了太宗定下的规矩,任命宦官担任三品将军,代替他到各地巡查,甚至监军!”
听到“监军”二字,始皇等瞬间想到了高仙芝、封常清,这两位大唐名将就是被那个叫“边令诚”的监军害死。
“掌握了这等权力,各方官员自然对宦官奉承百般讨好,宦官的权势也由此迅速膨胀。其实,玄宗会打破太宗定下的规矩,不仅是他自信,还有一原因是高力士。”
“高力士也是宦官,在玄宗还未即位时便侍奉玄宗左右,深得玄宗信任,高力士也没辜负玄宗的信任,可谓君臣相得,玄宗自然生出了拔升高力士权势的想法,然而不是所有宦官都是高力士。”
又是玄宗造出来的孽,设立节度使还可说是在当时情况下,一种较为不错的选择,但这提升宦官的地位,就很难评说。
当时的玄宗又不是非得依靠宦官才能行使帝王大权,在安史之乱发生前,他都是一等一的实权帝王,麾下并非无人可用。
“朝中大臣的朋党之争也为其一,最著名的便是‘牛李党争’,所谓‘牛李党争’便是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首的李党所展开的党争,双方的争斗从唐宪宗时开始,到唐宣宗时才结束,持续了近四十年。”
始皇道:“相争近四十年,于一人而言便是半生岁月,于一国也是一段较长时光。不将精力用于国家强盛,却用于争权夺势,党同伐异,消耗国家进步之潜力,徒耗国家强盛之时机!当诛!”
要是有人敢在他眼皮底下,搞这些玩意儿耗费大秦四十年的发展时光,他一定会下令将这些人处以极刑!
李念道:“党争难以禁绝,但要控制好度,不可使之损耗国家元气,阻碍国家进步。‘牛李党争’便失了度,其等之争已发展到即便损害国家之利也要胜过对方,即是‘我可以不赢,但你一定要输’。”
“所造成的后果自然严重,让本就权威已损的朝廷再次失威,让各地藩镇崛起更快,朝廷的政令也因两党之争而变得混乱无序,昨日是牛党把控朝堂,制定政令,明日到李党执政时,又推翻牛党之政。”
“如此一来,朝廷的政令朝令而夕改,如何能有威信?且官员要想升迁,也得择一党攀附,若不攀附,必难得升,而一旦攀附,便要与另一党相争,有多官员能安心做事?”
王绾等郑重地点了点头,这种党争发展到最后,不会再管谁对谁错,而是只要你提出,那我就反对,而你反对,我就支持,让整个朝廷大乱,祸害连累到国家。
李念接着道:“大秦未来也必然会有人抱团成群,产生争斗,但必须划好底线,限制好度,不可使之逾越。”
听了李念这话,王翦等人在心中腹诽,哪是以后才有人抱团成群啊,如今一样有,不说其他人,像此刻在殿内的他们,也都有各自的派系团体,也就你小子好像没啥团体。
不,这小子是有派系团体的,甚至比他们的更大,其手下的那些工匠、方士、百家学者,都可算作属于这小子一派,只是这小
子不常上朝,也不参与朝堂中的各势力争斗。
不过,也没人吃饱了撑的去招惹这小子,都知道陛下信任器重这小子,凡脑子清醒的人,都不愿去惹他。
李念不知道王翦等人想法,又道:“后期的大唐在各种因素下,朝政混乱,吏治极为腐败,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到大唐的万千百姓。”
“社会动荡不安,税赋沉重,让大唐百姓的生活过得越发穷苦,许多人不得已成为流民。即便没有王仙芝、黄巢等发起起义,也会又其他人将大唐拖入毁灭。而黄巢会起义……”
李念道:“这和当时世家权贵依旧当道及政治腐败有关,世家豪族虽历经打压,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唐的上升渠道基本为这些人所把控,他们想要什么人当官,那才能当,否则即便才高十二斗,天下倒欠两斗的大才,他们说不能当,那也当不了!”
“这也是世家豪族和公卿权贵的主要危害,居庙堂之高后,断其他人攀登晋升之路。大唐的科举虽已较隋时有所改变,考核的科目变多,录取的人数变多,但依旧受考生的出身背景影响。”
“就算出身差点,也需要一位有来头的推荐人,如某位重臣、公主、王爷,而这些,黄巢都没有!”
“黄巢,曹州冤句人,家里世代以贩卖私盐为业。这种家世虽能让黄巢衣食无忧,但和那些公卿世家相比,上不得一点台面!”
你一臭卖私盐的,什么档次,也能和咱五姓七望、天潢贵胄相比?
给咱舔靴,都嫌你口水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