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辰和韩国强对视一眼,事情越来越诡异了,到底改制了还是没有改制,县里这边都没有消息,怎么就改制成功了呢?不过听李和的话,似乎又像是为了骗他们进行非法集资才这样说的。
“厂里卖东西的事你是一点都不知道?我可告诉你,这可涉及到国有资产流失,是犯罪行为。”杨辰郑重地对李和说道。
杨辰觉得他应该还有隐瞒之处,他明显知道的不止这些。
果然,李和想了想后说道:“我们改制成功了,厂子不就成我们的了,算不上流失吧。”
“而且也不是卖掉了,是搬到我们新厂去了,只是换了个厂名,我们田厂长说,现在这个厂名口碑已经换掉了,不如从头再来。”
看来他果然知道很多,杨辰就直接问道:“既然你们准备搬到新厂生产,那这个老厂你们准备怎么办?”
其实杨辰已经有所预料了,还能怎么样,开发房地产呗。
李和脸上露出了明显的纠结,不想说又不敢的样子,最终还是对权力的畏惧占了上风,小声说道:“我们田厂长说现在外面开发房地产都赚疯了,这片地又在县中心,肯定能卖个好价,到时候投资新厂的钱也都有了。”
杨辰对这个田伏生倒是有了一丝钦佩,看来这家伙不是没能力,只是不想给国家赚钱,只想给个人赚钱,关键你另起炉灶也好,或者自力更生也好,你不能打国有资产的主意,让你管这个厂子,不是说把厂子给你了。
对于国有企业改制,在党校是专门经过学习的,包括前因后果,改制的方式,产生的各种乱象,老师都抽丝剥茧给他们剖析过。
总得来说,虽然说改制产生了很多问题,各种各样的都有,但从大的方面来说,改制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国家层面来说,改制也是成功,不可能再去拼命翻旧账。
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期间,原国有企业(包括各种性质,省属、市属、县区、乡镇、街道村,企事业单位、校院都有自己的企业 ),这些企业大都缺乏经营自主权,权责不分导致企业活力不足。
特别是有些大型国企还要承担员工的社会职能,比如学校、医院等,普遍面临亏损,不能适应竞争,问题非常严重。
当时的情况,对于改制已经是迫在眉睫,必须进行产权改革。
因为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企业的盈亏状况跟工资不挂钩,赚多赚多只能拿死工资,要知道,连高工资都不是,你是什么行政级别,拿什么级别的工资。
企业哪怕年赚百万呢,你也只能一个月拿一百来块钱,想多拿,那就是贪污腐败。
对于员工来说,也是干多干少一个样,我只要去车间签到,就算出勤,就得给我工资,干不干活,你奈何不了我,甚至干活,也是不讲速度 ,不讲质量,因为我是铁饭碗,你不管再对我不满,也不可能把我赶走,把我工资降低或取消。
这种情况,怎么可能有积极性?
所以企业改制就如同农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允许对经营者实施承包制,对员工实施按劳分配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但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最后,只能进行深化改革,改革这个词,其实很严肃,只是现代的感受不了,当时的改革开放,其实可以等同于王安石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经济制度。
其功之高之大,仅次于开国。
明确了国有资本只控制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就行,其它的都可以推向市场,进行改制。
这其中,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管理层收购,简称bo,某个科技公司就因此被口诛笔伐,因为大多数人都以为这是企业的经营者,用企业自身的钱收购企业,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
正确的做法是,企业的经营者用自己以前积攒的钱或筹措来的资金,从管理部门手中购买企业的股份。
或者灵活点,可以用未到手的股份进行抵押,来购买股份。
但不管怎样,只要是用真金白银的钱来购买股份,最多是有估值上的差别,但程序是没有问题的。
不正确的做法,是用企业帐户上的资金,或者用企业来抵押贷款,去购买股份,前者的问题更为严重,后者相对较好。
用企业来抵押贷款去购买股份和用未到手的股份抵押贷款购买股份,有什么区别,前者是违规操作,因为完成了实际的抵押手续,你在没有取得产权的情况下,贷出来的钱还是企业的,不属于你个人。
后者是银行为其收购提供便利,帮助后者,如果失败,银行还能收回资金,因为你没有购买到股份,钱就没有花出去,贷款人只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损失。
如果你收购成功,再用股份完成实际上的抵押,产权、债权明晰,这种收购方式叫Lbo,某白手套收购某房企是这种性质,某大眼睛收购上市公司也是这种性质。
首先是你能借到钱,银行对你放心才行。
在这几个方面中,某科技公司实际上都是正面典型,所以说,这个旗帜轻易不会倒下。
最下作的手段就是把本来盈利的企业做成亏损,然后低价值或零价值收购企业,这就是后来管理层收购被叫停的原因,特别是基层,这种情况太多了,一分钱或一块钱收购一个几百号人的大厂子,例子不要太多。
对于第一水泥厂来说,企业只是亏损,不是资不抵债,别的不说,就是光固定资产,就还有很高的价值,杨辰最初的时候,给第一水泥厂的估价是两个亿,想收购的,只是他把任职的目标对准这里后,反而不方便收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