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子草 作品

167 第 167 章

    第167章


    叶满枝对自己的推测并不百分百有信心, 毕竟那全是她瞎猜的。


    所以,对牛恩久说出那番话的时候,她心里的感受就像等待定期有奖储蓄开奖。


    在答案正式揭晓之前, 紧张和期待直接攀升到了顶点。


    但牛恩久并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叶厂长, 这两个月正是今年的最后冲刺阶段, 厂里都忙着完成生产任务, 糯米纸的事可以再等等。”


    糯米纸在糖果车间的用量不算小, 奶糖、牛皮糖、大虾酥等等,凡是带包装的糖都要用到糯米纸。


    可是这东西的成本和售价都很低, 即使有损耗, 也达不到为其专门搞个生产车间的程度。


    糯米纸与汽水和罐头并不是一个量级的, 牛恩久不想在年底最忙乱的时候, 分心搞其他业务。


    见他不搭腔,叶满枝猜他可能是瞧不上糯米纸那点利润, 于是换上振奋的语气说:“厂长, 咱们市里一直没有食用薄膜厂, 糯米纸全靠从外地调入。市领导在这时候提出建厂, 就是因为市里对糯米纸的需求越来越大了!”


    “除了咱们的糖果车间, 好多单位都要用糯米纸, 糕点、药品都是糯米纸的消耗大户。我听说咱们市里的药厂好像也在打这个食用薄膜厂的主意。”


    抢着吃饭才吃得香, 牛恩久听说药厂也盯上了这个食用薄膜厂, 终于有了谈兴。


    “市里打算在哪里建厂?投资多少?”


    “那我还真不清楚,我去省厅开会的时候, 听人家聊天听到的。”叶满枝表情尴尬,“我在市里没这方面的人脉,还真不知应该跟谁打听。”


    她要是把啥都问清楚了, 那还怎么把老牛从罐头车间支开啊?


    让牛厂长出去跑跑关系,应酬应酬,也能折腾好几天。


    牛恩久对她这套说辞倒是没怀疑,叶满枝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去省工业厅工作,即使有人脉那也是在省厅的。


    她这样的年轻干部根基浅,在市里还真未必说得上话。


    牛恩久点点头,背着手在办公室里转了几圈。


    叶满枝再接再厉道:“建厂还要划拨地皮,盖新厂房,咱们要是能把这套业务接手过来,能给市里节省不少开支,我觉得谈下来的希望还是很大的。到时候咱们只让市里出设备和技术员就行,咱们厂很需要食品工艺方面的技术人才,这次可以多申请几个用人指标。”


    既能扩大业务板块,又能多得几个正式编制的指标,这可都是老牛厂长最上心的。


    牛恩久终于对食用薄膜引起了重视,“我抽空去市里打听一下具体情况!”


    ……


    有了正事的老牛厂长,行动力相当迅速,当天就跟上了发条似的,干劲儿十足地跑动了起来。


    没再去罐头车间跟班。


    精准把到了老牛厂长的脉,让叶满枝有点高兴,晚上跟吴峥嵘一起喝了半斤小烧酒,导致她第二天早上又赖床了。


    他们家起得最早的是吴博士,数年如一日的六点起床锻炼。


    吴玉琢小同志在夏天起得早,偶尔能跟她爸一块儿晨练,但入秋以后她就不乐意早起了。


    被起床号吵醒后,瞅准爸爸出门的工夫,她便抱着小枕头钻进了妈妈的被窝。


    娘俩一起睡个回笼觉。


    叶满枝搂着软乎乎的闺女赖床时,院外传来了一阵喧哗。


    母女俩都闭着眼睛听动静,没多久就听到外面有人高喊“号外!号外!”


    吴玉琢揉揉眼睛说:“好像是小李叔叔来了!”


    “今天怎么这么早?”叶满枝睁开一只眼睛,往挂钟上瞄了一眼。


    小李负责往家属院送信件和报纸。


    往常送到她家这一片的时候,他们早就去上班上学了。


    如果没有需要签字的信件,小李会将报纸放在门外的信箱里。


    他今天来得倒是挺早,现在还不到七点半呢!


    娘俩缩在被窝里赖床,谁也不愿意走出去看看。


    最后还是人类幼崽的好奇心比较重,她实在太想知道外面在吵什么啦!


    从床上爬起来,穿着线衣线裤就跑了出去。


    院门被她打开,小李叔叔的吆喝声也随之一同飘了进来——


    “号外!号外!《人民日报》号外!”


    隔壁周所家的大门也在此时打开,周家大儿子周武跑出来问:“李叔叔,什么号外啊?”


    小李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送报纸,这会儿正好骑到两家人的门口。


    他挥舞着报纸说:“《人民日报》号外!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吴玉琢对这个消息有点蒙,但周武是中学生,又有个当研究所副所长的父亲,对这类消息是相当敏感的。


    他接过今天的报纸就立即往外跑,与小李叔叔一起宣扬这个好消息。


    吴玉琢愣了两秒,也依葫芦画瓢接过报纸。


    一手提着有点松的线裤,一手挥舞着报纸,蹬蹬蹬地跑回屋里。


    “妈妈,《人民日报》号外!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啦!”


    “真的?”


    叶满枝赶紧起床,接过报纸浏览起来。


    头版头条的标题是两行鲜红的大字——《加强国防力量的重大成就 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吴玉琢凑到她身边,指着报纸上的一个字问:“妈妈,这个字念什么?”


    “核。”


    “这个呢?”


    “讹诈。”


    吴玉琢盯着新闻,逐字逐句念道:“新华社十六日讯,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是我国在加强国防力量、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政策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吴峥嵘收到消息,快步走进家门时,就听到他女儿用清脆又稚嫩的童声念着报纸上的新闻。


    “有言,给我看看。”吴峥嵘伸手。


    小屁孩赶紧将报纸塞给他,又好奇地问:“爸爸,这个原子弹厉害不?”


    “厉害。”


    像是觉得程度不够,吴峥嵘又添了两个字,“非常厉害!”


    他快速浏览着报纸上的内容,然后露出一个笑,双手将闺女举起来颠了颠。


    吴玉琢难得遇上一次举高高,兴奋地喊了两声,又拍着她爸的肩膀说:“再举一次!”


    吴峥嵘好心情地满足了闺女的要求,然后让母女俩吃早饭,他得先去单位开紧急会议了。


    作为外行,叶满枝和吴玉琢只能看个热闹,但军事学院的家属院里,有一大半的人是从事国防和科研工作的。


    大家对这件事的反应远超叶满枝的预料。


    家属院里沸腾了!


    她俩还没吃完早饭,外面的大喇叭里就放起了《东方红》的音乐。


    居委会组织人手敲锣打鼓扭秧歌,喧嚣的场面甚至比前段时间的国庆活动还热闹。


    叶满枝送闺女去幼儿园的时候,听了一路的鞭炮声和欢呼声。


    这样的阵仗,她其实是见过的,前些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时候,大家就举行过欢庆活动。


    当时她还在被窝里批评过吴峥嵘,觉得他思想不进步,对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事反应太冷淡,跟大家唱反调!


    吴峥嵘不以为然,不但唱反调,还跟上级领导和盘托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因为讲了那番话,他才被组织推荐来军事学院读了副博士。


    七年时间一晃而过,这次终于轮到自家传来好消息,吴大博士的反应与当初截然不同。


    要不是时间来不及,吴峥嵘恨不得顶着他闺女去大院里转两圈!


    叶满枝一边为国家变强而感到喜悦,一边又不得不感叹,人生际遇真是奇妙,七年好像形成了一个闭环。


    这样的好消息让整个城市喧腾了一天,广播里反复播送着这条新闻,许多市民自发组织了欢庆游行。


    吴玉琢晚上回家时,比早上还兴奋,显然是在幼儿园被老师们进行过共产主义教育了。


    一曲《北京的金山上》,被她甩着红绸跳了好几遍。


    “宝宝,咱能换个舞蹈不?”叶满枝看了一晚上,有点看腻了。


    连最捧场的梨花都跑了。


    吴玉琢提要求,“妈妈,你给我弹个曲子,我可以即兴跳个别的!”


    叶满枝对她那所谓的即兴舞蹈不抱啥希望,但还是拿出琵琶,给她弹了一曲《将军令》。


    曲调铿锵有力,很有将士气概,配合今天的喜讯还挺应景的。


    大舞蹈家跟着伴奏即兴跳了一支民族舞,跳完一曲不尽兴,又要求再来一个。


    叶满枝满足她的要求,又弹了一曲《赛马》。


    这曲子比将军令的节奏还快,跳吧,让小崽把体力消耗完就可以洗洗睡了。


    然而,她这边刚弹了两小节,窗外便有二胡的弹奏混了进来。


    《赛马》本就是二胡独奏曲,有了二胡合奏以后,那热烈奔放,气势磅礴的场面一下子就有了。


    大舞蹈家吴玉琢顾不上跳舞,赶紧拉开房门,跑出去寻找声音来源。


    叶满枝手上的动作不停,直到听见闺女喊了声“芳芳姨”,她才放下琵琶走了出去。


    “振芳嫂子,刚才的二胡是你呀?”叶满枝站在自家院里问。


    “哈哈,没忍住,打扰你了吧?”


    “没有,我就是哄哄孩子,”叶满枝笑道,“我家吴所还在单位没回来,今天那个原子弹的消息太提气了,我们娘俩在家自娱自乐一下。”


    “我家老周也没回来呢!今天实在太高兴了!”


    两家挨得这么近,柳振芳其实早就知道隔壁有个琵琶高手。只不过人家弹琴的时候总是门窗紧闭,那就是不想被人知晓的意思。


    柳振芳掌握着分寸,偶尔教老大老二拉二胡,便也紧闭门窗。


    今天的气氛好,隔壁又没关窗,她才一时技痒,想跟同行交流交流。


    两家的男人都不在家,孩子们还玩儿得挺好,叶满枝索性将人请来自家院子。


    让吴玉琢拿出水果点心,招待小朋友。


    她则跟振芳嫂子合奏几曲,搞了一个小型演奏会。


    她们这边拉开了架势,左邻右里不少人都闻声跑出来看热闹。


    周家老大周武向大家解释,为了庆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家的妈妈一起演奏几首曲子,为祖国贺喜!


    叶满枝笑望向周武,对柳振芳说:“嫂子,咱家周武这是青出于蓝了呀!”


    “哈哈,”柳振芳心里欢喜,谦虚道,“他还小呢,现在看不出啥来。”


    一曲《赛马》过后,两人又商量着合奏了几首革命歌曲。


    几个孩子端茶倒水招待着附近的邻居们,一直热闹到熄灯号吹响,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散了场。


    *


    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让市里热闹了好长时间,各级单位都在组织各种庆祝活动、开各种学习会。


    忙到了十一月初,才渐渐消停下来。


    食品厂这边,延续为国庆献礼的传统,也为原子弹爆炸献了一次礼。


    厂里最近正在生产山楂罐头,需要加印罐头标的时候,他们让印刷厂加印了五万份带有“热烈庆祝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字样的罐头大标。


    这本来只是食品厂职工的一点心意,举国欢庆嘛,他们也跟着热闹热闹。


    可是,第一批贴上新标签的罐头出厂以后,只过了两天,市商业局就来人洽谈,询问是否能紧急生产15万份这样的罐头。


    叶满枝是经营副厂长,与商业局有关的合作由她出面。


    听到对方的要求时,她连连摇头说:“陈科长,这个真加不了,我们厂的情况你是知道的,罐头生产设备不足,现在工人正加班加点赶工完成生产任务呢!今年的山楂是有数的,我们前天就停产山楂罐头了。”


    陈科长问:“那你们现在生产什么?”


    “现在生产的是糖水苹果和午餐肉罐头。”


    “那你们赶紧给糖水苹果换个罐头标,也用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那种!”


    叶满枝笑道:“罐头口味都是一样的,价格也没变,只是罐头标不一样而已,不至于这么畅销吧?”


    “嗐,就是很畅销,分给第一百货商店的一千瓶山楂罐头,两天就脱销了。”陈科长解释说,“一方面是这种标签确实有纪念意义,有些人像集邮似的,收集特供标签,另一方面,这种罐头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会很受欢迎。”


    “……”叶满枝犹豫许久,紧皱眉头说,“那我尽量想想办法吧。”


    其实这种要求很容易满足,只是换个标签的事。


    但她要是答应得太轻易,商业部门会三天两头给他们提要求。


    她将加印罐头大标的事交给供销科,又换上工作服,跑去车间跟班了。


    最近罐头车间的工作明显有了松懈的苗头,大家似乎进入了一个倦怠期,工作热情普遍不高。


    叶满枝虽然心里着急,但是对于这种情况还挺能理解的。


    别说工人倦怠,连她这个包干副厂长都累得够呛。


    大家都是肉体凡胎,哪有那么多铁人和铁姑娘啊!


    可是,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那是必须想尽办法完成的。


    这年头很少有完不成任务的工厂,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大多是XXX工厂提前半年或几个月完成全年生产任务。


    罐头车间要是完不成任务,即使有客观原因,也很容易被人侧目,到时候全车间的职工都得抬不起头来。


    “这还不简单!”四哥觉得妹妹面临的困难完全不算事,“你学学我们糕点车间,那个王士虎王副厂长,可会喊口号了!两三天就能弄出一个新口号,我们车间的墙上到处贴着口号标语,大家都老有干劲儿了!”


    叶满枝问:“你们都有啥口号啊,说几个给我听听。”


    她想抄抄王厂长的作业。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革命加拼命,跑步学大庆。”


    “我们要永远在生产战线上打胜仗!”


    “还有,三千斤指标,六千斤措施,一万二千斤干劲!”


    叶满枝:“……”


    太厉害了!


    四哥撺掇道:“你把这些口号改一改,放到你们那个车间里,估计也能有用。”


    叶满枝去了一趟糕点车间取经,将墙上的标语一一记下来,打算回去研究研究。


    不过,她在喊口号这方面实在没有王士虎的创意,憋了一晚上,只想出一句“争分夺秒,一天当两天用。”


    听起来干巴巴的,没有人家那些口号有新意。


    让她拾人牙慧,用人家用过的,她还有点不甘心。


    叶满枝瞄一眼桌面上的东西,左手的笔记本上记着糕点车间的标语,右手这本是主席的著作。


    与其效仿王士虎,还不如效仿主席同志呢。


    她这一年,响应号召学过雷锋、学过大庆,还学过人民解放军。


    学习的目的不是喊口号,而是给自己制定一个努力的目标。


    她觉得罐头车间现在还缺少一点动力和目标。


    所以,再去车间跟班的时候,她将几个车间主任召集到一起。


    让各车间和班组,开启今年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劳动模范,以及三八红旗手的评选。


    “叶厂长,现在评先进还太早了吧?”一车间的陈主任说,“每年评先进都要等到12月中旬呢。”


    “今年罐头车间的情况比较特殊,咱们的设备不够用,大家的工作强度很大,咱们让大家提前报名参加评选,也算有个盼头。”


    评先进和劳模是工人阶级的大事。


    大家忙碌了一整年,得一张奖状,带回家一个茶缸、一条毛巾什么的,算是一种精神慰藉。


    大人在自家孩子跟前也有面子。


    反正她家老叶和三哥,要是哪年评上了先进,真的能从元旦高兴到过年。


    昂首挺胸,走路带风,那精神面貌,就跟胸前带了朵大红花似的。


    叶满枝希望利用评选先进和劳模的机会,调动一下大家的工作热情。


    “虽说生产任务还没完成,但咱们罐头车间的表现非常出色,所有人都值得提名先进。所以,”叶满枝对车间主任们笑着说,“咱们的第一目标是拿到全厂唯一的先进车间奖!这是对罐头车间全体职工的肯定,另外先进集体、优秀班组、先进个人、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什么的,也不要落下,能报的全都报上。”


    几个车间主任对视一眼,用评奖激励一下确实是个好法子。


    “那我们回去试试?”


    “不是试试,咱就是实打实的评比。”叶满枝说,“各位主任要做好规划,咱们的评奖有国家级的、省级的、市级的、区级的,还有厂级的,每个等级还分个人和集体奖。大家辛苦了一年,咱们尽量让所有同志都有评奖的机会。特别优秀的就报国家级和省级奖项,条件不太成熟的,就报区里的和厂里的。除了领导提名,也要允许车间职工推荐提名,允许职工毛遂自荐。”


    几位主任连声答应着,车间里能多出几个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对他们也是有好处的。


    这算是主任的一项工作成绩。


    叶满枝又看向罐头一车间的主任说:“陈主任,我听说你已经连续九年获得市级先进个人了,今年就是第十年,而且省级先进个人也获得了好几次。你组织工人评选的时候,也别忘了自己的评奖,把报奖材料好好写一写。”


    陈桂兰红光满面道:“我已经得了这么多年,要不然就不报了吧?去年报奖的时候,就有人有意见,觉得总是我得奖,占了别人的机会。”


    叶满枝不赞同道:“好就是好,省里和市里能一直选你,说明你的工作得到了上级认可。这可不是谦让的时候,陈主任,你只管报奖。其他同志也一样,放心大胆地报,评奖的事我会尽量替大家争取!”


    副厂长都发话了,那大家还谦虚啥,肯定积极报奖呀!


    几人当天就回车间宣布了马上评奖的消息,把所有工人的热情都调动了起来。


    先进和劳模可不只是发个奖状或领个茶缸那么简单。


    这不但是对大家工作的肯定,也是进步的钥匙。


    车间里所有的小领导,都是有奖傍身的!


    罐头车间马上就因为这个消息恢复了朝气,有那想报奖又不好意思自荐的,就与其他人心照不宣地相互推荐。


    车间主任的推荐名单足足写了两大张纸!


    ……


    罐头车间评奖的动静不小,其他车间也很快就听到了风声。


    尽管厂里还没有下达评奖通知,可是车间之间总是相互看齐的,只要有一个车间动了起来,那其他车间肯定要跟上。


    不跟不行呀!


    要是哪个车间主任落到人家后面了,不为自己车间争取权益,绝对能被工人们戳着脊梁骨骂一年!


    于是,很神奇的,厂办还没下达通知,全厂的评奖工作就这样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


    还在外面跑食用薄膜项目的牛恩久,不得不返回厂里,特意开了一个班子会议商量评奖事宜。


    蒋文明兼任厂党委副书记,每年的评奖工作都要由他牵头。


    他率先发言说:“其他工作可以慢慢来,但是省市两级每年都要在年底开表彰大会,咱们得先把省市两级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荐上去。”


    王士虎清了清嗓子说:“那我提个建议啊,咱们今年的推荐尽量推几个新人,像那已经连续拿了八九年先进的人,咱们就不要推荐了,给新人一些机会。”


    “就拿糕点车间来说,今年有两款糕点获得了市级优秀产品的称号,这两款糕点都是由糕点师傅王爱民研发制作的,这样的同志难道不值得被推荐为省级甚至市级先进吗?”


    他们是轻工单位,省级先进集体和个人奖项只会给一个名额,市级的也只有两三个而已。


    名额给了某个人,那其他人就没了机会。


    之前的省级先进个人,常年被罐头车间的陈桂兰,以及面包车间的胡六培轮流做庄,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参与评奖的余地。


    王士虎虽不是车间主任,可是作为包干副厂长,他得站出来为包干车间的职工争取奖项。


    叶满枝明确反对道:“评奖要讲究公正公平,某位同志能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个人,一定是因为他有被评审组认可的成绩。罐头车间的陈桂兰多次改进产品配方,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在前两年物资最紧缺的时候,她开辟了用黄羊子肉、野猪肉、狍子肉等野味制作罐头的先河,想尽办法完成了当年的生产任务。除此之外还有过两次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这样的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是很能服众的。”


    “咱们不能因为人家获奖的次数太多,就不允许人家报名了吧?这种理由放到哪里也说不通。”


    “我们当然知道陈桂兰同志很优秀,当初把她推荐上去当先进也是厂里的决定。”王士虎说,“但是省级奖项和市级奖项的名额只有一两个,常年让她得奖,那其他人真是一点奔头都没有,相当打击大家的积极性。”


    陈谦给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叶厂长不是在罐头车间说了吗,让大家尽量都能得奖,一个人不要报重复的奖项。陈桂兰是女同志,要不然就给她报三八红旗手吧,把市级和省级先进留给其他人。”


    “陈厂长,三八红旗手是妇联为女同志设立的奖项,是为了激励女同志的。谁也没说当了三八红旗手,就不能当劳模和先进了,陈桂兰的成绩足以获得先进称号,凭什么不让她报奖?要选谁由评审组决定,如果报了没选上,那咱们没话说。可是,不能因为她是女同志,能报三八红旗手,就取消她评先进的资格吧?”


    王士虎说:“别的人我不管,反正糕点车间的王爱民是一定要报省市先进的,一个人占着先进的位置将近十年,让其他人怎么进步?”


    叶满枝撇嘴,该进步就进步,人家当先进,就阻止你进步了?


    这是什么道理?


    牛恩久轻咳一声说:“评奖工作刚开始,咱们内部要搞好团结。先把名单报上来吧,到时候在根据总体情况,分配一下报奖名额。”


    听他用了“分配”这个词。


    叶满枝就知道,老牛厂长也是倾向于大家一起分果果了。


    如果陈主任报了三八红旗手,那就不给她报省市先进了。


    毕竟全厂两千多号人,奖项不能让她一个人占着。


    何况还一占就是将近十年。


    叶满枝蹙眉想了想,没再说什么。


    见她不再继续针锋相对,另外几个厂长总算放了心。


    每年的评奖都是一场博弈,领导们吵得面红耳赤的情况不在少数。


    叶满枝没跟他们在会上争执,但她总觉得不给陈主任报奖太可惜了。


    她径自琢磨了几天,然后专门往市人委的评奖委员会跑了一趟。


    今年的评奖委员会刚开始正式工作,见到企业领导上门,评委会的副主任笑道:“企业的同志来的也太早了,你们这么快就将名单拟好了?”


    “孙主任,名单还没拟好,但是评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特殊情况,我想跟评委会反应一下。”


    “哦,那你先说说。”


    叶满枝组织了一下语言,笑着说:“我们厂有一位同志,自打市里开始评先进,她就被评为了先进个人,截止到去年,已经连续获得9年先进个人称号了,今年要是再得奖就是第十个先进个人称号。正好咱们市里的奖项也评了十年,孙主任,咱们今年的评奖能不能设立一个特别奖,发给全市连续十年获得先进称号的同志?比如给他们颁个‘光荣十年奖’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