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湖边 作品

第894章 泰国之始

保天二年底,湄南平原炎热潮湿,季风暴雨方歇,泰孟联军自北岸逼近阿瑜陀耶。此城为高棉王朝所设「罗涡南府」,控制湄南、拍河与华富里等地水路,是贸易之中枢,亦是文化与宗教之交汇。

城主由高棉亲王阇耶跋摩·室利跋摩监守,手下有老将因陀罗迦统领象军、女军统领因陀黛维·舒提卡拉卷土重来,城内仍有五千精兵,号称「高棉西门最后防线」。

但在华富里之败已削其士气,联军兵锋正盛。

段婆娑跋带来的大理火器部队,首次于泰地完整部署「三段火攻」战术:火铳连击;火箭纵焰;黑药焚城门。

芒迦罗命景栋与哈利奔猜水军断水路,阿迪查拉率部猛攻东城;帕那伽跋率南邦军与孟族老将利戈·曼都夺西关。

腊月初七,夜半天雷滚动,联军猛攻南门,一声巨响中,黑火药炸裂城门,掸军象阵蜂拥而入,因陀罗迦当场战死。女将因陀黛维奋战至断臂,终于被俘。

高棉亲王见大势已去,化装逃亡中被芒维阇尼所获。

至此,阿瑜陀耶陷落,湄南河流域完全归于新兴「大泰」联盟之下。

腊月十五日,大军入驻阿瑜陀耶南郊佛塔下,芒迦罗、阿迪查拉、段婆娑跋、帕拉·维帕坎与掸邦各部首领、南奔、景栋、永昌土司齐聚会盟。

段婆娑跋提议:「此役大成,不可分裂。傣、孟、掸、僰、汉等族皆有功,应立共主,建国有名,设法有章。」

芒迦罗推举召坎哈·苏瓦拉为「大泰王国之王」,自任「掸邦之父」与副王,尊清迈为「北都」、阿瑜陀耶为「南都」,采傣文、孟文双语书写政令,沿用大理律法修订本为暂行法典。

帕拉·维帕坎与阿南塔·维帕拉主导设立「摩诃上座佛会」,南北佛寺共议教规,统一宗教节日与寺产管理。

政制上,大泰王国采「多族共治、酋会选王、年度议政」体制:孟族、傣族各地保留本族自治;共设「国王会议」由各族推举三人入会,共商国策;中央设王府、内务府、军务府、贡使府,由傣人与孟人轮流主政;每三年遣使赴大理朝贡,名义上仍为「大理之藩」,实则完全自主。

大泰王国建立后,征调劳力修复华富里至阿瑜陀耶的商道、水渠与港埠,设「南港都护府」,向东可控高棉,向南通大明富国岛与三佛齐。

永昌高僧帕拉·维帕坎主持建立「华梵学院」,以傣语、孟语、汉语三语教学,培养未来文官。

傣人、孟人、掸人、缅人、华人、高棉人等杂居于阿瑜陀耶与素可泰,新兴的多民族市场形成。

段婆娑跋对芒迦罗低语:「五百年前,哈利奔猜开国之时,谁曾想有日南北诸族能携手并肩?今湄南定,西南诸国恐也该重算天下局势了。」

芒迦罗望向南海之天:「从今起,泰不再是山林之民,而是海之门户、陆之桥梁。这是我们的国,所有人的国。」

战火余烬未散,阿瑜陀耶新政初立,而东方的高棉帝国尚深陷两场巨变的夹缝:

一者,一年前在交趾战争中,因被蜀宋忽悠支持阮朝,遭大明「安南军」重创,水真腊失土,被交趾人改设为「粤南国」治下府州,海口重镇普利安哥已失,商道中断,水陆具困。

二者,今又折损亲王阇耶跋摩·苏利耶梵沙、战将毗罗库马拉·瓦普、因陀罗迦、女军统领因陀黛维·舒提卡拉于罗涡之战,象军覆没,罗涡总督被斩,西疆诸郡尽失。

帝都吴哥,昔日琉璃塔阁映水,百塔金光灿灿,如今亦染愁云。皇帝苏耶跋摩二世终于明白:若再战,非但难挽西疆,恐连本部亦不能保全。

正月中旬,高棉帝国遣出三重使团:宗室王子因陀跋摩为首;高僧帕拉·波提卡维随行谈法;宫廷祭司苏摩黛维携金牌和玺书来至阿瑜陀耶。

芒迦罗、阿迪查拉、段婆娑跋于象宫大殿接见。金叶玺书中写道:「高棉皇苏耶跋摩,仰慕新兴之泰,和合百族,海陆并开,乃南方四国之表率。朕年迈国艰,望息战火,修善邻。愿割罗涡、素攀、华富里诸地,仅留湄公河南岸旧土为本部,并愿将克拉地峡之西飞地移交泰国,以换取俘虏归国,庶几人神交泰,百世无战。」

帕拉·维帕坎沉吟道:「昔者高棉称雄南国,今能低首求和,不失为知势之智。」

阿迪查拉与段婆娑跋亦点头允纳,但芒迦罗坚持:「非但疆界须明,还当订盟书,立石志,以免后世争论。克拉之地,当设‘南港监’,管海贸之税;华富里以北,终为大泰领。」

于是双方于阿瑜陀耶北郊之金石山立石结盟,名曰:「阿瑜之盟」

条约主旨如下:高棉正式承认大泰王国为主权国家;罗涡、素攀、华富里三府及其港道永久归属泰国;克拉地峡之高棉旧属飞地归泰,芭提雅东侧仍由高棉管辖;泰国归还除重罪者外之高棉俘虏,允其步行返国;双方互市通航,隔年互派佛使、商使一次,以联谊好。

使团辞去之夜,苏摩黛维对段婆娑跋低声言道:「往昔,我等亦曾西征泰地,如今归途狼狈。然世代更迭,唯愿新主勿欺老国,让我等得养残年于湄公古塔间。」

段婆娑跋默然,不语,只命人赐予行装与马匹。

数日后,高棉使团自华富里南门启程。俘虏阇耶跋摩王子与女军将因陀黛维,亦着高棉朝服,默默步出城墙,远望北方不语。

阿迪查拉目送他们背影,只叹一声:「五百年帝国,至此而终也。」

雨过天青,华富里的城楼尚存血迹,而王宫石廊之中,段婆娑跋正独自跪坐于佛塔前,手捧一封密封良久的蜡书。这是她临离大理国时,国师慕容复亲授之物,命她「待时机成熟,泰国建国之日始可开启」。

今,阿瑜陀耶之役已定,高棉和约亦签,湄南河流域归一统,诸王环立,正是此刻。

她深吸一口气,取火熔蜡,展开信笺,淡墨字迹龙蛇飞动,落款「大理国南顾院机密使慕容复谨书」。

信中写道:「婆娑跋启:

汝观今日之泰国,合诸部之力,成一统之势,诚本座所布大棋之收子。然此子非止于地界之争,更关乎海路之局也。

今明国已立南海道航政,据有交趾富国岛为海外商政节度所,通占婆、琉球、倭国,将成南洋通中枢。泰地若欲自立不堕蛮貊,当速筑曼谷城于湄南入海口,设港关、造船坞、驻市舶司,使其对通洋之商船为南洋门户。此城一立,富贵三世不绝。

然更深之谋,婆跋须慎记:泰国对外,不可言与大理有丝毫属辅关系,尤不可与高棉、占婆等旧国言我国事。更须切记,蒲甘王室已亡,实已入我大理版图,今尚未公诸于世,若外泄一字,则南方大乱。

汝回国后,当请芒迦罗立曼谷为副都,并遣使至富国岛,设「泰明互市监」。此局既成,南洋商脉可由我控,蛮国之主亦可化为棋子。

——此机密也,慎之慎之。」

段婆娑跋念毕信中之语,缓缓抬眸,望向殿中列坐的几位诸王:

芒迦罗,面色铁青,低声道:「原来我们立国之路,竟已入旁人掌中?」

阿迪查拉则面露震撼:「蒲甘……竟早已亡于大理?那你们扶老携幼远征,只是趁虚而入罢了?」

帕銮沉声说:「我们原以为是走向独立,原来是走入一张无形的大网。」

高僧帕拉·维帕坎轻诵佛号,合掌低言:「是也非也。棋局既成,亦可为我所用。只要不坠我国之志,谁是主谁是臣,未可知也。」

段婆娑跋却平静道:「国师之谋,诚然千里之外。但我等若能借此局而得富国、得港口、得名份,何妨一时装愚?曼谷若成,天下诸国将从海上来朝,谁还记得我们背后是谁?」

众人默然,良久。

芒迦罗终于开口:「就依国师之策——修曼谷、通富国,静观明国与高棉交锋之局。我等只需养民积财,将来若明国式微,谁说这南洋霸主,不是我大泰?」

当夜,段婆娑跋带着慕容密信乘船北返大理,而芒迦罗下令于湄南出海口勘定地形,命名新都为「曼谷那空」,意即「天之港」。

南洋风起,从富国岛一路吹来,掀开一个新时代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