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湖边 作品

第909章 第九〇七章 制动载重

马鞍山钢铁厂的试验铁轨边,蒸汽机呼啸着转动,车厢底盘在一段短短的直道上平稳地滑行。众人刚刚经历了从飞轮、变速到离合的连番突破,如今终于看见这铁轨上的庞然大物,实实在在动了起来,一时间掌声如雷,汤铁牛更是欢呼着要赶紧进厂开工,打造正式的火车头。

「好了好了!总算是跑起来了!大当家,我这就让工匠们进炉铸件,把那个虎头样式的车头给您做好……」

谁知他话音未落,汤思退站在一旁,眉头却皱了起来。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兴高采烈,反而盯着那仍在滑行的底盘久久不语。等到底盘完全停下来,他抬起头,小声地说:「爹……这车怎么停得这么慢啊?」

众人一愣。

汤思退转向方梦华:「首相,这车若真跑起来了,要是忽然前头有山、有人、有城墙……我们现在有办法让它马上停下吗?」

方梦华闻言,微笑不语,只是点了点头,眼神落在他身上:「你想到关键问题了。」

她转身从工具箱中取出先前的示意图,在白布上画出一条直线,再标出速度、时间与摩擦力。「火车不是马车。它一旦动起来,铁轮在铁轨上摩擦系数小得惊人,这就意味着——」

「——它想停下来,要滑好久对吗?」吴淑姬已经抢着接话,手里翻开了笔记本,刷刷写下一行数据:「以一时辰跑五十里的速度,也就是每息五丈的速度来算……铁轨摩擦系数只有0.1,我刚刚算过,若是直接断蒸汽、抱死轮轴,那得滑上一里半才会停!」

「一里半……」汤铁牛听了瞠目结舌,「那要是撞上城墙,不是车毁人亡?」

「所以你们这代工程师不能只会让东西动,还得让它能停。」方梦华语气平静,却字字如铁。「真正安全的火车系统,是从启动到制动都要有完整逻辑。」

她提笔在布图上画下另一套结构:「我设想过用一套与主动轮无关的侧压轮制动机构。用蒸汽推动双侧钢轮,侧向压制铁轨外缘,靠摩擦力将整列车体缓慢压停。这样就不是靠轮轴抱死来硬扯停车,而是像人用双手扶住车身让它慢慢停下,不至于震飞乘客。」

「这种设计……比杀猪一刀来得聪明多了。」叶大春忍不住点头赞道。

吴淑姬接着说:「而且若以乘坐体验来看,直接制动的惯性会让人和货物像被甩出去一样。若改用渐进式减速,提前三里开始抽气、降速、再进入制动段,这样不仅安全,也不伤车。」

汤思退已沉思起来:「我可以把变速系统反向运用,让飞轮的转速慢慢回输到侧压轮,加强减速力。」

方梦华拍拍他的肩:「不错。这个火车的意义,不是跑得快,而是跑得稳、停得下、能载人远行。」

这辆的蒸汽车底盘,尚未装上任何外壳与华饰,但那简单的铁骨与钢轴,在夕阳下仿若巨兽初醒。她知道,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

次日清晨,马鞍山钢铁厂内试验铁道两侧已拉起长长的红布条,标明从起点开始依次每百步设一个标记旗,直至三里外。现场不仅有工匠和学生围观,就连附近的村民也闻讯而来,想一睹传说中「不靠牛马自己会跑又会停」的火车试演。

汤思退与叶大春、吴淑姬一早就守在制动控制台旁,一边调校一边检查。这次装配的是全新设计的「双轮侧压煞车系统」,以蒸汽推动的钢轮夹持铁轨侧缘,模拟「温柔踩煞车」的减速方式。传动系统已调整为三段式:主驱飞轮、变速齿组,以及最终的侧压轮。

「引火升压!」汤铁牛一声令下,火车头的蒸汽机缓缓启动,浓烟翻腾而上,车轮随之转动。

在调试过的变速与离合控制下,车厢平稳滑出。速度由慢而快,渐渐达到吴淑姬所计算的「五十里每时辰」的标准巡航速度。

「三里预警线到了!」一名实习生举旗高喊。

吴淑姬马上从控制台打开第一级蒸汽抽压阀门,输入飞轮减压指令。车身开始肉眼可见地减速,但乘坐其上的几位学员并未感觉颠簸,座上稳如老僧入定。

「两里预警线,启动侧压系统!」

汤思退按下第二级操纵杆,压轮双侧慢慢合拢,接触铁轨边缘,发出「嗤嗤」的微鸣声。巨大的摩擦热从钢轮与铁轨之间冒出水雾蒸气,像是龙鳞磨铁一般。火车像是一头巨兽被人轻声拉住耳背,从狂奔转为沉稳奔行。

「一里处,最终制动——侧压全锁!」

最终控制杆拉下,侧压轮完全夹紧。火车头明显一震,随即稳稳地滑行了数百步,逐渐停在半里线内。自起始制动至完全停下,总滑行距离一里三百步,比预计的一里半更短、且过程平稳。

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与欢呼声。

方梦华站在观察台上,微微一笑,回头对众人说道:「这,才叫真正的交通工具。不是让人坐得惊心动魄,而是心安理得。」

汤铁牛摸着额头擦汗:「我原先还怕这么温吞会煞不住……这么看来,是我老汤短见了!」

汤思退谦虚一笑:「是首相说得对,动得稳、也得停得稳,这才是真本事。」

方梦华看向长长的铁轨尽头,眼神深邃。

「这不只是一条铁轨,而是一条通往未来的路。接下来,我们要试的——是连接城与城的长线铁道了。」

腊月廿四的马鞍山试验线铁轨之上,晨曦微光照耀着钢铁闪烁的车厢外壳。一场比火车首次启动还更令人紧张的试验即将展开——满载测重运行测试。

这一次,不是空车。每节十丈长的车厢,整齐装载着六百根明国标准轨距的铁轨条,单节载重逼近三万斤。铁工厂内沉默的绞盘吊车臂来回挥舞,将铁轨一排排稳稳地铺入车厢,沉甸甸如大江沉石。

汤铁牛亲自在现场指挥,每装上一节就拿秤再验一遍,务必保证每车一致、无虚重。

汤思退和吴淑姬则守在操纵舱旁,飞轮压力表、蒸汽阀、变速齿比全线紧盯。这不仅是对火车头牵引力的挑战,也是对整套传动系统、轨道稳定性、乃至驾驶控制精度的全面考验。

「首节接上,开车测速!」

最初两节车厢拉动毫无压力,蒸汽喷气稳定,火车头似虎踏平地。

「四节……六节……八节!」

每加一节,地面微震愈烈,侧压轮声音也变得低沉浑厚,似牛吼似雷鸣,彷佛整列车身在用力嘶吼,向世界展示它的力量。

到了第十节时,已有不少围观工匠捏了把冷汗。四十余万斤的总重量让铁轨间隙也微微变形,轴承与转轮发出高频振鸣。

「第十二节接上!」

最后一节挂钩声「咔嚓」一响,火车头稍稍震了一下,飞轮转速明显降低,蒸汽喷气声拉高,似乎要憋出全身力气。但很快,调速轮自动调整了齿比与蒸汽进气节奏,整个车队开始缓缓加速,然后稳定下来。

「测速旗确认——四十九里每时辰,几乎满速!」

现场爆出一片惊呼。

「拉得动!真拉得动!」

「十二节、四十万斤……这不就是陆上巨兽吗!」

汤铁牛喜极而泣,一把抱住汤思退:「我这辈子做了无数炉,今天这个火,才是最旺的!」

方梦华一贯淡定的面容,此刻也泛出笑意:「从今天开始,我们不是在修铁路,而是在搬运整个天下。」

她转向记录册,提笔写下:「标准火车头一次牵引负重测试完成:十二节车厢,总重三十九万六千斤,全速可维持一时辰五十里巡航。」

全场工人听了不禁一阵骚动。

而在更远的铁轨尽头,几名来自明华大学工程院的学生早已飞笔纪录,准备回去绘出明日之图纸——下一步,不只是试验车头,而是干线级铁路交通系统。

腊月廿六,马鞍山寒风呼啸,铁屑飘飞的车间中却仍灯火通明。方梦华身披暗红色披风,脚步稳健地踏入钢铁厂南方试车棚,那里停着第一辆正式外壳已备、车内装潢初定的火车头与三节客车厢,银黑色的车壳熠熠生光,在阳光照射下如同一头蛰伏待发的钢铁神龙。

汤铁牛、汤思退、吴淑姬、叶大春,还有震旦大学与海事学院来此交流的学生与工匠,全都列队站在铁轨边,等着方梦华最后的指示。

「这列车,叫甚名号?」汤铁牛开口问。

方梦华回身一笑,道:「不需特别名号,就叫行者号吧。它不打仗,也不行军,它只是载人送货的民用列车。记住——这不是兵器,是文明之舟。」

众人心中震撼。汤思退轻声低喃:「民用……文明之舟……原来我们不是只在造一种器物。」

方梦华转身,看着这几月来陪她并肩苦战的伙伴们,语气温和而坚定:「本座将于今晚返回金陵,明年开春之前恐无暇南下。但永乐十二年正月初十,巳时,你们必须把这辆车,准时驶入金陵雨花台车站。不需满座,不需铺张,只需让百姓看到,火车不是空谈,不是纸上画饼,是能走、能坐、能行万里的真实之物。」

她语气一顿,继续道:「外壳木纹与铁框交接处不可粗糙,椅背要能靠得住、坐得稳。即使只是三节试车,也不能有一丝马虎。」

汤铁牛一听,立刻拱手答道:「保证不辱使命。十日之期,必上京台!」

吴淑姬则拿着设计图补充:「内装方案我已经定下,第一节为贵座,第二节为中价坐席,第三节为货舱与站立民工。若是金陵要验收,我们就给百姓看三种命运一节车,人人皆可上车,路通天下。」

叶大春在一旁点头:「窗框我会补上活动式挡风,车门轨道已重新打磨,不会卡住。还有那招牌……」

「招牌就写四个字:永乐铁路。」方梦华轻轻说道,「不署人名,只署时代。」

她环视四周,又道:「年关将近,你们留守工厂者,皆记在名册,年后三倍工资放足三月长假。本座若平安回金陵,便代全厂向国会请功,汤铁牛——」

她望向这位一心扑在钢铁上的老匠人:「此次动力设计能成,离不开你。功成之日,封侯不虚言。」

汤铁牛红了眼眶,正欲跪下,被她伸手扶住:「还没到封侯受爵的时候,车还没开到金陵呢。」

她收回手,朝车头最后望了一眼,随即披风一转,大步走向出厂通道。

身后铁匠们默然立定,直到她远去的背影被晨雾吞没,才有人轻声喃喃:「这趟车开的是铁轨……但走的是她心中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