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湖边 作品

第910章 第九〇八章 行者无疆

永乐十二年正月初十,天刚破晓,金陵城外东南方向,雨花台脚下,白雪尚未消融,寒意料峭。而在一片被铲平整修过的新空地上,一排整齐划一的条石铺就的月台已然就绪,崭新的「雨花台火车站」六个大字悬于横梁之上,楷书遒劲,笔力千钧。

清晨的金陵街巷人潮涌动,从鸡鸣寺一路到雨花台,百姓摩肩接踵,早早站满了铁道两侧与山岗草地之上。许多人甚至彻夜未眠,只为见证这被朝廷宣告为「改变天下之事」的奇观——第一辆铁路列车进城。

方梦华一袭深青官袍,头戴平纹乌纱,立于雨花台站主月台正中,其侧为舟山军元老议员如包完、吕将、刘若仙、石生,另一边则为从苏、杭、扬、润、明等州县推举来的众议院代表三十余人。国会此次「冬日观礼」,名义上是检阅基建成果,实则已成新朝之象征性时刻。

「她要给所有百姓看见——这不是权贵的特权工具,这是天下共乘的路。」包完轻声对身旁的吕将说。

巳时将近,忽然一阵远远的低鸣自东南传来,宛如兽吼,又似天鼓闷响。

「来了——来了!!」人群瞬间沸腾。

随着铁轨共鸣的嗡声渐渐逼近,一团白蒸汽自林间升起,一抹银灰色车头穿出林隙,「行者号」三字如墨钢印铸于头盔之上,蒸汽阀门吐出细长水柱,宛若龙首吐息。车头之后,十二节车厢如龙身盘结,木铁交融,窗棂清透。

那并不是什么华丽铺张的列车,却自有一股沧桑与力量交织之美。许多百姓张大了嘴,甚至不敢相信眼前这庞然之物竟能在地上飞驰。孩子们欢叫,老者泪目,妇人低声惊叹:「这……这就是火车吗?」

车头进站,煞车阀响起一声高鸣,白雾升腾中整列列车平稳滑入月台,铁轨与车轮之间仅余一尺之距,却无丝毫摇晃。

汤铁牛与汤思退立于驾驶舱内,一身煤灰却眼神澄澈,打开车窗对方梦华高声喊道:「列车平安进站——请国会过目!」

方梦华点头,举手朗声:「列车之名为『行者』,寓意天下有志之人,皆可上道远行!今日此事,不为贵族而为黎庶,不为表演而为通路——」

她看向月台下万头攒动的人群,语声昂扬:「自今日起,天下人不再被山河阻隔,不再倚赖脚力舟楫,一条铁轨,一节车厢,百姓可入城、商旅可致远、军队可援边。金陵为始,天下为终!」

全场爆发出如雷般的掌声与欢呼。震旦海事学院与工程学院的学生们早已热泪盈眶,无数工匠在站后举起沾满油迹与铁锈的双手,发出属于工人阶级的胜利呐喊。

而此时,钟楼敲响第六声巳时铜钟,「行者号」的蒸汽再度冲天,鸣笛一声长鸣——这一声,宣告铁道时代的启程。

列车「行者号」鸣笛启程后不久,轰然的钢铁之声就震动整个雨花台。十二节车厢如巨蟒昂首,从金陵城南蜿蜒而出,穿林越丘、跨溪架桥,一路奔驰。沿途百姓聚立于田畦、村口、道旁,有人爬上树梢,有人扶老携幼,只为一睹传说中「蒸汽铁龙」之貌。

「天啊!这可不止快马加鞭啊……百匹马也拖不动这么大的东西跑这么快吧!」车厢内,一位来自常州的国会代表惊叹道。他双眼发亮,时不时贴窗而望,看着车轮飞转、田野倒退,彷佛整个天地都在退后。

七米每秒的速度,在这个时代的感知里已如神速。从月台起步至驶入郊外,仅过了半盏茶时间,铁心河北岸的建康郊村就被甩在后头。

有代表起身不稳,差点被惯性甩倒,被同伴扶住后,忍不住笑骂:「这哪是坐车,这分明是飞起来了!」

然而,列车最前方的驾驶舱中,方梦华却静静地坐着。她望着钢轨前方不断展开的路线,并未与众人同乐。心底那个时空的南京南站,她乘坐高铁南下芜湖这一站之地,至多也就是半小时、不到两盏茶的工夫。

而今,这条铁路——天下第一条,从金陵至太平府,哪怕只有短短一百多里,也得跑上两个时辰。她轻轻低语:「这还只是起点……太慢了……」

但对于整节车厢内的国会成员而言,这已是超乎想像的速度革命。舟山军元老李海摸着椅子下方固定铁钩的接口结构说:「比我们舟山的快船都快……还不摇不晃,走得跟长风一样稳。」

国务大臣吕将点头:「而且不靠人拉、不靠风帆,这就是未来。这就是……新时代的骨架。」

方梦华默默记下每位代表的神情反应,她知道,这趟试乘不只是工程演示,更是政治意象的投放——要让元老与民意代表亲眼见证铁道的力量,未来国会拨款与铁道法案的推进,便水到渠成。

午时初刻,「行者号」列车自马鞍山拐入了太平府辖境。太平城东南角,一处原本的旷地,如今也被改建为简易的「太平驿站」,站前广场早已人山人海。

太平府知府任天时与州学师儒们列队跪迎,只为那「火车」二字。

「这……便是京城来的铁路?」

「金陵百里,竟只两个时辰便至?这可比往日旱路三日快得太多了!」

百姓尚在惊疑不定时,列车吐雾鸣笛,徐徐入站。

在场士民终于明白,这座从未入仕部奏折焦点、从未被战火波及的江南小城,如今竟成为金陵之外第一个铁道所至之地。他们看着「行者号」那长达近一里、闪着铁光的庞大车身,不敢置信——原来天子脚下的辉煌,今日竟真的踏上了太平府的土地。

太平驿站的欢呼声尚未远去,代表团便于暮色中登上返程船只。这是一艘江南快舟,由两艘舢板改造连结而成,上覆木篷,可遮风挡雨。舟行江上,夜色浸染了天光,江波翻动着金陵的倒影。方梦华与国会一众成员席地而坐,席上铺着简图与手卷,灯火微微跳动。

兵务大臣石生首先开口:「我总算懂了,妳为何偏偏选太平府作为第一站。」

「为何?」来自太平府的国会代表刘南川忍不住问道。

石生指着地图道:「金陵南出,最近之郡即为太平。若成了,则可取信于国会:百里之路,速捷可靠。太远则风险高,太近则无意义。此地正好。」

方梦华点头:「除此之外,太平府为江南要津,背倚长江、面向南方群山,是未来皖西煤铁进出金陵的枢纽。修成此段,为钢铁、军械、煤炭打开脉络,便是整体军工与产业命脉。」

国务大臣吕将沉吟道:「说到军工……若此铁道能延伸至繁昌、泾县,转连至池州、宣州,则南可入婺州,西可通湖口。若敌人自荆湖或淮西来袭,火车载兵便可昼夜兼程,不数日即可奔赴前线。」

「铁道不只可载兵,也可运粮。」苏州代表李婉儿接道:「战时军粮一旦调度得当,便可固守不败,甚至以少胜多。」

舟行半晌,灯下桌上地图逐渐被几人补画得更加完整。

「此路开后,江南各州府与金陵之间往返不过数时辰,则百工百货、学堂信使、官府文牍,皆可一日达通……」史才抚须沉吟:「原来不只是快马快船的事,而是把整个国家的节奏给提起来了。」

「提速,就等于提权。」艺务大臣王思思声音清晰:「谁能掌控节奏,谁就能掌控局势。」

舟中一时沉寂,众人皆思索那话中深意。

方梦华望着波心的月影,终于缓缓开口:「这不只是为今日,也不是为我们这一代。当整个国土铺开钢铁之脉,百城连线、千县如环,人们将不再困于山河阻隔,富庶不再集中于江南,边地不再被视为蛮荒,强兵也不必驻守于京畿。那时,我们方称得上——一体。」

「这一体,或需二十年,或需三十年。」她语声微低,却铿然如铁。

「但我想,未来的百姓,会记得今天这一艘船、这一群人,如何在江风里、灯火下,把铁路一笔一划画出来。」

夜风微动,江水声如鼓。舟在大江中前行,正如一场沉默而坚定的革新,悄然推进。